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物理學史常識

物理學史常識

1.高中生經常考物理歷史知識。

1高中經常考物理學史。1.力學:1。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自由落體的研究中,用科學推理證明了重的物體不會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

2.英國科學家牛頓,1683,提出運動三定律;1687年,萬有引力定律發表。3.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方法指出,壹個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如果沒有摩擦力,就會壹直以這個速度運動。

4.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表明,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的物體。5世紀和17世紀,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定律;牛頓在1687年發表了萬有引力定律。

6.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精確測量了引力常數;1846年,科學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了海王星。2.熱學:7。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顆粒不停地做隨機運動——布朗運動。

8.在1850中,克勞修斯提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熱量不可能從壹個低溫物體傳遞到壹個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效應,這就是所謂的克勞修斯表述。次年,開爾文提出了另壹個表達式:不可能從單壹熱源獲取熱量,並在沒有其他效應的情況下將其轉化為有用功,這壹表達式被稱為開爾文表達式。

9.1848年,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指出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3.電磁學:10和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相互作用定律。

11,1826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12和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了電流可以使周圍的磁針偏轉的效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13、安培發現電流相同的兩條平行線互相吸引,電流相反的則互相排斥。14、荷蘭物理學家洛倫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磁場,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倫茲力)的觀點。

15.湯姆遜的學生阿斯頓設計的質譜儀可以用來測量帶電粒子的質量,分析同位素。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洛倫茨發明了回旋加速器,可以在實驗室產生大量高能粒子。16和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1834年冷慈發表了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

4.現代物理學:17和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壹個接壹個的,把物理學帶入了量子世界。18和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子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定律。光電效應方程:Ek= hν -W 19,1913。200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測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

原子物理學:20。湯姆遜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是可以分裂的,提出了原子的棗糕模型。21,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助手們進行了α粒子的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的核結構模型。

根據實驗結果,原子核直徑估計為10-15米。22日,法國物理學家貝克雷爾發現了自然輻射現象,表明原子核也有復雜的內部結構。

23、1919、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首次實現了對原子核的人工改造,發現了質子,預言了原子核中還有另壹種粒子。24日,查德威克發現了當α粒子轟擊鈹原子核時,人們從中認識到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2.高中生經常考物理歷史知識。

1

高中經常考物理學史。

首先,力學:

1,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自由落體的研究中,用科學推理證明了重的物體不會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

2.英國科學家牛頓,1683,提出運動三定律;1687年,萬有引力定律發表。3.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方法指出,壹個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如果沒有摩擦力,就會壹直以這個速度運動。

4.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表明,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的物體。5世紀和17世紀,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定律;牛頓在1687年發表了萬有引力定律。6.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精確測量了引力常數;1846年,科學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了海王星。二、熱力:

7.1827期間,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顆粒保持著不規則的運動——布朗運動。

8.在1850中,克勞修斯提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熱量不可能從壹個低溫物體傳遞到壹個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效應,這就是所謂的克勞修斯表述。次年,開爾文提出了另壹個表達式:不可能從單壹熱源獲取熱量,並在沒有其他效應的情況下將其轉化為有用功,這壹表達式被稱為開爾文表達式。9.1848年,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指出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第三,電磁學:

10和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定律——庫侖定律。

11,1826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

12和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了電流可以使周圍的磁針偏轉的效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13、安培發現電流相同的兩條平行線互相吸引,電流相反的則互相排斥。

14、荷蘭物理學家洛倫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磁場,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倫茲力)的觀點。15.湯姆遜的學生阿斯頓設計的質譜儀可以用來測量帶電粒子的質量,分析同位素。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洛倫茨發明了回旋加速器,可以在實驗室產生大量高能粒子。

16和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1834年冷慈發表了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第四,現代物理學:

17和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壹個接壹個的,把物理學帶入了量子世界。18和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子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定律。光電效應方程:Ek= hν -W 19,1913。200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測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五.原子物理學:

20.湯姆遜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是可以分裂的,提出了原子的棗糕模型。21,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助手們進行了α粒子的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的核結構模型。根據實驗結果,估算原子核直徑為10-15 m。

22日,法國物理學家貝克雷爾發現了自然輻射現象,表明原子核也有復雜的內部結構。23、1919、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首次實現了對原子核的人工改造,發現了質子,預言了原子核中還有另壹種粒子。

24日,查德威克發現了當α粒子轟擊鈹原子核時,人們從中認識到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3.物理歷史人物常識

卡文迪什的新規模實驗

卡文迪什是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1731年1月1出生於法國尼斯。1749考入劍橋大學,1753畢業前去巴黎留學。之後,他回到倫敦定居,並在他父親的實驗室裏做了大量的電學和化學研究。1760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803當選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卡文迪什壹生致力於科學研究,從事實驗研究50年,性格孤僻,很少與外界接觸。卡文迪什的主要貢獻如下:1781年首次產生氫氣,並研究了其性質。實驗證明,它燃燒後產生水。然而,非常遺憾的是,他曾經把發現的氫誤認為是燃素。他在化學、熱學、電學和重力方面進行了許多成功的實驗研究,但很少發表。壹個世紀後,麥克斯韋整理了他的實驗論文,在1879年出版了壹本名為《親愛的亨利·卡文迪什的電學研究》的書。直到那時,人們才知道卡文迪許做了許多電學實驗。麥克斯韋說:“這些論文證明,卡文迪許預見了電學中幾乎所有的偉大事實,這些偉大事實通過庫侖和法國哲學家的著作在科學界聲名鵲起。”1766年,他發表了關於人工空氣的論文,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他制造了純氧,測定了空氣中氧和氮的含量,證明了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被稱為“化學中的牛頓”。

卡文迪許的壹大貢獻是,他在1798年完成了測量重力的扭秤實驗,後來被稱為卡文迪許實驗。他改進了英國機械師米歇爾(約翰·林可唯,1724 ~ 1793)設計的扭秤,在其懸掛系統上附加了壹面小平面鏡,在室外用望遠鏡進行遠程操作和測量,從而防止了空氣擾動(當時還沒有真空設備)。他用39英寸的鍍銀銅線掛壹根6英尺長的木桿,在木桿兩端各固定壹個直徑為2英寸的小鉛球,用兩個直徑為12英寸的大固定鉛球吸引它們,測量鉛球之間重力引起的擺動周期,從而計算出兩個鉛球的重力,再由計算出的重力計算出地球的質量和密度。他計算出地球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5.481倍(地球密度的現代值是5.517g/cm3),由此可以計算出引力常數G的值為6.754 * 10-11n·m2/kg2(現代值的前四位是6。這個實驗的構思、設計、操作都很精致。英國物理學家J.H .坡印廷曾這樣評價這個實驗:“它開創了弱力測量的新時代”。

卡文迪什壹生都在自己的實驗室工作,被稱為“最富有的學者和最有學問的百萬富翁”。卡文迪什於1810年2月24日去世。

17世紀的權威人士斷言,人類永遠不會知道地球的質量。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要知道地球的質量必須用體積和密度相乘才能算出來,而且地球的組成相當復雜,各部分的密度相差很大,所以無法算出它的平均密度,所以無法得出地球的質量。17世紀末,物理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他試圖通過測量重力來計算地球的質量,但最終失敗了。1731出生的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什發現,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科學家約翰·米切爾用應時線懸掛磁鐵的扭轉來觀察磁引力,而應時線的變化是肉眼看不到的。有壹天,他看到壹群孩子在玩反射陽光的小鏡子。小鏡子稍微動壹下,遠處的光點就會大幅度移動。卡文迪什從這個遊戲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把壹面小鏡子固定在應時絲綢上,用壹束光照射它。結果,應時絲的微小扭曲被放大,提高了實驗的靈敏度。卡文迪什花了幾十年時間,直到1798才通過測量計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和質量。因此,他被譽為“地球命名第壹人”。

  • 上一篇:徐家族史
  • 下一篇:歷史上有哪些特殊的宦官,他們分別取得了哪些成就?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