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幹旱

歷史上的幹旱

光緒年間是慈禧太後專權的時候。也是清朝走向衰落的年代。晚清時期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周而復始,歷史規律不可抗拒。

在清代頻繁的旱災中,規模最大、破壞性最強的是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

這次幹旱的特點是時間長、範圍大、後果特別嚴重。從1876到1879,幹旱持續了四年。受災地區為山西、河南、陜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並波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甘肅東部、四川北部。淩晨的幹旱不僅讓農產品歉收,也讓農村荒蕪。饑者載道,白骨滿野”,餓死的人達到1000多萬!因為大旱主要在1877和1878,而這兩年農歷的年份又屬於丁醜和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午黃奇”。由於豫陜旱災最嚴重,它又被稱為“於今黃奇”和“於今大饑荒”。

這場大旱始於光緒元年(1875)。今年,北方大部分省份出現了幹旱跡象,史靜和直隸地區在仲春時出現了災害。直到冬天。仍然很少下雨。與此同時,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甘肅等省今年入秋後均遭遇嚴重幹旱。

光緒二年(1876),旱災加重,受災面積進壹步擴大。直隸、山東、河南是主要受災地區,北部是遼寧,西部是陜西、甘肅,南部是江蘇、安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廣大旱區。

史靜和直隸地區,由於幹旱,全省收成減半。幹旱引發蝗災,從天津北部到?在南方,蝗蟲遮天蔽日,吞噬枯萎的莊稼。夏秋之際,由於持續降雨,大清河、滹沱河、朱龍河、南運河、漳河、渭河同時泛濫,導致土地遭受幹旱和蝗災。這壹年,直隸省有63個縣遭受洪澇、幹旱、風雹災害。

河南省的災情和直隸差不多。從春天到夏天,幹旱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在黃河以北的張德、懷慶、衛輝等地,早潛更為嚴重。入夏後,旱情略有緩解,但張德、衛輝、光州再次被淹,田地被淹。但就全省情況來看,還是以幹旱為主。該省農業歉收,產量減少了約壹半。所以“有很多窮人缺糧”。僅開封壹地,依靠救災粥廠吃飯的災民就有7萬多人。

今年山東省常年幹旱。除了章丘等部分小區域略有壹段時間的洪澇外,大部分地區遭受幹旱,全省收成不足三分。《山東通誌》說,當年該省“大旱,民饑”。據《申報》報道,由於幹旱,山東各地的災民紛紛逃離,鬧饑荒或求雨。但是祈求下雨是無濟於事的。“忍饑挨餓賣兒賣女的人很多,其苦無以言表”(申報,1876,11二月)。

英烈上虐南方,影響蘇北、皖北。從今年春天到年底,壹直下雨,海州(今連雲港)大片農田和棉田減產或絕牧。幹旱引發了蝗災,秧苗被吞沒了。在幹旱和蝗蟲的壓力下,受害者是“無數逃亡和餓死的人”,壹些受害者甚至“餓了就捕食別人”,導致“旅行者經常消失,避免纏足”。由於嚴重的幹旱,蘇北的社會秩序變得混亂。饑民為了生存,紛紛渡江南下,江蘇的蘇南、松臺、江陰、鎮江、揚州等地的地方官紳收留了九萬多難民。

皖北的旱情和蘇北差不多。入夏後,幹旱持續;很多地方連苗都種不了:雖然後來下了壹點雨,但“繼續曬太陽”。就連補種的莊河也大多死亡;那壹年,全省收成減半。在壹些地方,沒有谷物收成。結果,成群結隊的饑民匯成四個逃離饑荒的人。

今年,陜西、山西、遼寧等北方省份也受到幹旱威脅。陜西常年幹旱,夏秋兩季收成不好,冬春兩季大部分地方長不了。由於山西幹旱嚴重,秋糧歉收。介休、平遙等縣幾乎沒有糧食收成。在奉天益州(今遼寧義縣),因為幹旱無雨,饑民多達十萬戶,廣大農民在饑餓中痛苦掙紮。

經過近兩年的幹旱,華北大部分地區的災情在丁醜年(1877)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尤其是山西省。山西巡撫曾國荃在奏折中說,災區“千裏之外皆是光禿禿的土地,饑民達五六百萬之眾,為古代所未有”(《曾仲祥奏折》卷八)。特大幹旱造成山西農村長期大面積減產絕收。連續兩年的饑荒讓農民的庫存變得空空如也,把越來越多的災民推到了死亡的邊緣。饑餓的災民為了“茍亭之息”而死。,或“取鵝卵石磨成面粉作食物”或“挖白泥充饑”。結果“沒幾天,泥巴膨脹,腹破身毀,同歸於盡。。(6月30日聲明,1877)。

隨著幹旱的發展,可食用之物的枯竭,發生了“吃人”的悲劇。大旱第三年(1877)冬天,重災區山西,到處都是食人現象。吃人肉賣人肉的人比比皆是。有的人吃死人肉,有的人活活打死老人或小孩...無情的旱魔把災區變成了人間地獄!

河南的災情和山西差不多。連續兩年的清晨,富饒的中州平原變成了千裏光禿禿的土地。當年《申報》刊出消息,稱河南省“歉收縣五十余縣,完全災荒縣二十八縣”。然而,奉命到河南幫助賑災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恒,到了河南,宣布全省八十七個縣郡,有五六百萬饑民。

幹旱的陰影也籠罩著整個陜西省。大理、朝邑、太陽(今和田)、澄城、韓城、白水及附近縣的災情。極其沈重和悲慘。“饑民不顧壹切鋌而走險,聚眾奪槍奪糧,有的甚至“攔路糾搶,寫下‘犯法難,饑民難’”(《申報》,1877,65438+3十月)。

甘肅東部和四川北部也出現了百年不遇的幹旱。《南江縣誌》詳細記載了川北旱災:“丁疇舊,川北亦旱,尤以巴(中)、南(江)、通(江)三縣為甚...數百裏光禿禿的土地,稻苗被燒,米價壹天天飆升,而窮人卻飽受缺糧之苦:菜糠耗盡。那些拿鴿子往溪裏扔石頭藐視自己身體的人,天天在野外都能聽到。父親拋棄了他,哥哥拋棄了哥哥,丈夫拋棄了妻子,在路上哭泣...到了冬天和第二年春天,或者全家人安靜地死去。大人相食,屍萬余。”

今年,直隸和魯西北,包括史靜,以及江蘇和安徽的部分地區,仍然有嚴重的旱災。以直隸縣為例,僅河間就有兩百多萬災民。在饑荒和社會動蕩的年代,許多災民冒著生命危險。在武強縣,有受害者組成的“砍刀會”;在霸州、通州等地,許多災民組織武裝,爭糧。

到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區持續幹旱。至夏入春以來,旱情仍未緩解;6月份有壹段短暫的雨季,然後持續幹旱,直到第二年7月。但從整個災區來看,旱情開始緩解,陜西、山東、河南、直隸等省旱情趨於緩解。然而,經過連續三年的嚴重幹旱,人民群眾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已經接近極限,各種由幹旱引發的人間悲劇並沒有因為幹旱的緩解而相應減少,反而越演越烈。在山西,越來越多的村莊和家庭被自然災害摧毀。在河南,僥幸活下來的大部分饑民都快死了。“沒有肉吃,也沒有權力砍人。”還有壹口氣的受害者,倒地後就是餓狗。在直隸河間府,壹些風華正茂的饑民“在接受救濟時倒在地上。”今年春夏之交,壹場大規模的瘟疫襲擊了災區。河南省差不多十個人病了,陜西省“災後,瘟疫與道路對峙;山西省十個人中有二十三個人死於這場流行病。

光緒五年(1879),雖然山西旱情依舊,但畢竟從東起陸贄,西至陜甘的廣大土地上降下了雨水,幹涸的河床重新泛起了漣漪,龜裂的土地開始濕潤,重新變綠。幹旱已經結束,苦難的歲月即將結束。然而,就在幸存的人們準備重建家園時,壹場新的災難突然降臨。這是7月7日甘肅武都發生的壹次8級,烈度為11的大地震。受地震破壞或影響的大部分地區都在幹旱地區。

瘟疫和地震把“丁武黃奇”推到了可怕的境地!據不完全統計,從1876到1878,僅山東、山西、直隸、河南、陜西等北方五省受旱,分別為222402和331,共955個縣。整個災區受旱災和饑荒嚴重影響的居民人數估計在1.6億至2億左右,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壹半;直接死於饑荒和瘟疫的人數在1萬人左右;至少有2000萬人逃離了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參見李文妹等人的《現代中國的十次饑荒》)。

清末的特大旱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壹場浩劫!清朝官員壹提到這場旱災,就稱之為清朝“230余年末的悲哀和聞所未聞的悲痛”,說是。古代才有的“大□奇禍”。今天回想這場天災,依然令人毛骨悚然。然而,我們對這場自然災害的敘述並不滿意。除了感嘆,我們更需要深思。

  • 上一篇:視覺營銷進化的階段是什麽?
  • 下一篇:馬賽克(詞義)綜合數據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