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北約歷史上的東擴

北約歷史上的東擴

北約曾被稱為北大西洋聯盟或北大西洋集團。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外長和國防部長組成,常務理事會由各成員國大使組成。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希臘和土耳其於1952加入該組織,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和西班牙分別於1955和1982加入。

上世紀90年代,隨著1955年5月成立的華沙條約組織(Warsaw Pact)的解散和蘇聯解體,歐洲的政治和安全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北約開始向政治軍事組織轉型。

1990年7月,11北約峰會在倫敦宣布冷戰結束。19911 2月,北約在羅馬峰會上決定與部分中東歐國家建立北大西洋合作理事會。從1992開始,波蘭等東歐國家提出了加入北約的要求。同年,北約批準了壹項原則,允許其軍隊離開成員國領土,參加其他地方的維和行動。當年年底,北約決定武力幹預南斯拉夫危機。

1994 6月5438+10月,北約布魯塞爾峰會通過了與中東歐國家和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系”的計劃,並於12年2月開始向波黑派遣維和部隊。1996年9月,北約發表了關於東擴計劃的研究報告。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理事會、旨在加強歐洲和歐亞大陸北約與非北約成員國安全關系的歐洲-大西洋合作理事會正式成立。7月的馬德裏首腦會議決定接納波蘭、捷克共和國和匈牙利為北約成員國。1999年3月,這三個國家正式成為北約新成員。至此,北約成員國已經發展到19。2002年6月,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加入北約。這是北約自1949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壹次擴張。2004年3月,上述7國正式提交了本國加入北約的法律文本,從而成為北約新成員,使北約成員國從目前的19擴大到26個。北約最初是二戰後東西方對抗的產物。隨著冷戰的結束和蘇聯、華約的解體,北約原有的職能不復存在,於是美國提出了改造北約的新戰略。北約新戰略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利用中東歐壹些國家渴望尋求西方特別是美國安全保護的心理和需求,制定壹個龐大的計劃,逐步吸收這些國家入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東擴計劃。東擴計劃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奪取和控制中東歐的緩沖區,使之成為遏制俄羅斯的前沿陣地。美國想通過吸引中東歐等地區國家加入北約來達到的目的,是防止和遏制潛在軍事對手俄羅斯的死灰復燃。

冷戰後的第壹次東擴,即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於1999年3月加入歐盟,將北約的防線向俄羅斯邊境推進了800多公裏。俄羅斯曾將波羅的海列為北約不能跨越的“紅線”。然而,這壹輪新的東擴已經突破了這壹界限,將俄羅斯的西北邊境直接暴露在北約軍事力量面前。第二次東擴後,北約成員國從冷戰結束前的16猛增至26個。東擴計劃還擴大了北約的戰略空間,使北約擁有了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不間斷的戰略防線。與此同時,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受到前所未有的擠壓。北約戰機可以在3分鐘內飛越聖彼得堡上空,北約偵察機可以隨時在俄羅斯邊境附近進行偵察活動。

“9·11”事件後,美國將國際反恐作為優先戰略目標,提出了利用軍事打擊手段防範恐怖威脅的所謂“先發制人”軍事理論。通過阿富汗戰爭,美國將軍事觸角伸向中亞縱深地區,北約東擴使美國掌握了廣闊歐亞地區的安全控制能力。美國試圖控制歐洲、亞洲和中亞的目標正在通過北約東擴逐步實現。北約作為歐洲的區域性軍事和政治機構,最終可能演變為服務於美國戰略利益的全球性組織。

俄羅斯非常清楚北約東擴後面臨的形勢。俄羅斯壹家權威媒體指出,“北約已經緊緊地包圍了俄羅斯:俄羅斯西北部的三個獨立國家成為北約成員國,加裏寧格勒被北約從波蘭和立陶宛緊緊鉗制。在南方,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加入北約,老成員土耳其從軍事和政治意義上從黑海包圍俄羅斯。早在葉利欽執政時期,俄羅斯就表示堅決反對北約東擴。這壹立場自普京就任俄羅斯總統以來沒有改變,但俄羅斯在軍事和經濟上處於劣勢,難以與美國抗衡。口頭抗議和譴責也難以阻止北約的東擴計劃。因此,普京政府對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近期的反應謹慎低調,而相應的措施則更加迂回理性。

首先,俄羅斯采取措施改善與美國和北約的關系。2002年5月,俄羅斯先後與美國簽署了《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條約》和《與美國建立新型戰略關系條約》的聯合聲明,隨後又與北約簽署了建立新型合作關系“20機制”的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協議。俄羅斯的意圖是通過逐步“融入”北約,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尋求與北約平等的話語權,推動北約向政治組織轉變,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北約東擴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不利影響。莫斯科要求北約東擴不得威脅俄羅斯國家安全,北約也做出了相應承諾。有評論認為,擅長空手道的普京似乎在利用對手的力量來解決對手的沖擊,相當明智。

其次,俄羅斯不斷展示其潛在的軍事實力,警告美國不要輕舉妄動。2月10日,俄軍開始舉行戰略核力量和常規力量聯合軍演,這是俄羅斯時隔20多年後舉行的又壹次大規模核演習。近日,普京還邀請到訪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了建於蘇聯時期的絕密航天中心,展示了俄羅斯不容忽視的軍事高科技實力。普京4月2日還公開指出,俄羅斯將相應修改軍事政策,以應對北約逼近俄羅斯邊境的事實。這些無疑是在向美國發出明確的信號。

此外,俄羅斯還與法國和德國這兩個與美國關系緊張的西歐國家進壹步發展戰略合作關系。俄羅斯與法德在伊拉克等諸多國際熱點問題上保持壹致立場。北約正式吸收7國前後,希拉克總統和德國總理施羅德先後訪問莫斯科,就北約東擴問題進行磋商。顯然,俄法德加強戰略合作將對美國構成制約力量。

蘇聯和華約解體後,中東歐國家失去了安全支撐,提出了“去歐洲”和加入北約、歐盟的要求,目的是向西方靠攏,尋求美國的安全保護。雖然這些國家如願以償地加入了北約,但“新歐洲”國家在加入北約後,在處理與美國、俄羅斯和西歐的關系上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局面。

這些新成員處於北約的戰略前沿,是北約對抗俄羅斯的“急先鋒”,自然也是俄羅斯“回應”北約的首要目標。因此,他們既要努力履行北約的義務,尋求北約的保護,又不能過度刺激俄羅斯。因此,許多新國家表示希望與莫斯科保持良好關系,反對在其領土上建立美國軍事基地。此外,新入盟國家過於“親美”的立場也引起了西歐國家的不滿,導致所謂“新老歐洲”的矛盾,而新老歐洲畢竟離不開“老歐洲”。特別是許多國家即將正式加入歐盟,在經濟上需要西歐國家的支持。

與此同時,法德等國壹直對北約的“全球化”和美國的真實意圖心存疑慮。構建獨立的歐洲防務體系壹直是西歐國家增強在歐洲安全問題上的話語權、制約美國獨攬大權的根本策略。歐洲獨立防務的問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提出,但進展甚微。近年來,在法國和德國的推動下,這壹計劃的實施出現了轉機。去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不久,法國和德國與另外兩個反戰國家比利時和盧森堡就盡快加強歐洲獨立防禦能力達成協議,要求盡快建立歐盟軍事總部。此後,歐盟相關機構也就加強歐洲防務提出了多項具體建議。最引人註目的是希拉克、施羅德和英國首相布萊爾分別於去年9月和今年3月在柏林舉行了兩次首腦會晤。三國領導人壹致認為,“歐盟必須具備獨立於北約策劃和指揮軍事行動的能力”。法國、德國和英國還提出了壹個“戰鬥群計劃”,建立壹支由三國各1500人參加的歐盟快速反應部隊。法德英成為歐洲建設的“三駕馬車”,無疑對歐洲獨立防務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美國自然對歐洲決心加快獨立防務計劃心存疑慮,擔心歐盟獨立防務和軍事行動能力的提高會危及北約的政治和軍事作用。美國官員直言,歐洲的獨立防務是“北約未來的最大威脅”。

聯手俄羅斯也是法德等國對付美國的策略。在七國正式加入北約之際,希拉克和施羅德先後訪問莫斯科與普京會晤,顯然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近年來,法國、德國和俄羅斯在壹系列國際熱點問題上進行磋商,保持了壹致的立場,特別是在發動伊拉克戰爭和戰後重建問題上,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美國的單邊行為。輿論普遍認為,在北約東擴計劃逐步實施過程中,法國與德國、美國的摩擦仍會出現,與俄羅斯的戰略合作將繼續加強。

  • 上一篇:鐵中堂、沈浪、李尋歡、楚留香、陸小鳳的年代順序是怎樣的?
  • 下一篇:名人的鄉愁和愛國故事。。。。。。。。。。。。。趕快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