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的模糊解讀

歷史的模糊解讀

“活動”理論

屈先生在《中國史學史大綱》壹書中說:“認識、記錄和書寫人類社會歷史的綜合活動,就是史學”。屈先生的定義和他的書的內容是壹致的。因為在中國古代,史學主要是以壹種依附於政治活動的文化積累活動的形式存在的,這壹點已經被史家和博物館的制度充分證明了。雖然史學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開始成為壹門專門學問,雖然中國古代史學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私人的寫史行為,但兼具文化活動和政治活動的“綜合活動”特征並沒有改變。

“學習”理論

在吳澤先生主編的《歷史導論》壹書中,史學被定義為“研究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和規律的學問”。

“壹半科學,壹半藝術”理論

這個說法的由來比較復雜。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紀的羅馬帝國。第壹個辨別這個問題的人是希臘羅馬的盧恰諾斯(約120-180)的修辭學家和諷刺作家。大約125-192。舊譯盧西恩,現按盧西恩和盧西恩的英譯本)。Luki Anus以傳統的對話風格寫了大約80篇散文,涉及文學、藝術、哲學、修辭學和宗教等主題。其中有壹部歷史評論專著《論寫史》,可以定位為西方史學史上第壹部歷史理論專著。西方觀點盧基·阿努斯從歷史的任務或目的、本質、價值和認識方法、史家的主體意識結構、史料的收集與加工、歷史作品的表現形式、判斷歷史作品好壞的壹般標準等方面提出了歷史本體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揭示了歷史相對於文學藝術(如悼詞、詩歌、戲劇等表現形式)真實性的本質特征。認為歷史雖然添加了欣賞,但也需要借助適當的文藝表現技巧,需要“浮華”、“真美”、“有序美”等形式,但這些都不是構成歷史本質的東西;從其特點、本質和目的來看,歷史是壹門實踐性的學問,而不是像詩歌那樣的鑒賞性學問。

陸機《論寫歷史》所表達的歷史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觀點如下。本文中的“歷史”是“歷史有兩種含義”中“歷史”的含義:

歷史學家的首要任務是說出真相。

“歷史必須努力盡職,也就是寫出真相。”

“歷史只有壹個任務或目的,那就是實踐性,而實踐性只有壹個來源,那就是真理。歷史中可以被欣賞的元素無疑是附加的東西,而不是歷史的本質。”

“如果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有不可逾越的障礙,那麽在這種情況下,歷史學家應該永遠關註的不是現在的觀眾,而是未來會閱讀他的歷史的人。”

“歷史怕混淆是非,歪曲事實。歷史就像氣管。據醫生說,氣管不能容忍壹點食物。”

“如果歷史是自吹自擂的,連欣賞的價值都沒有了。”

“壹個歷史學家的氣質不能不成為壹個詩人的風度。歷史和詩歌壹樣,需要用壹些高而精的調子。”

“歷史可以歌頌,但要安於本分,用得其所,不惹人讀者厭。”

“歷史學家在歌頌的時候,壹定要註意後世的讀者。”

“如果壹個歷史學家認為絕對有必要增加壹些修改,他應該只尋求文體本身的美;只有這種美是華而不實的,可惜今天的史家往往忽略了這種真美,卻以犧牲根為代價求末,無中生有地賣浮詞。”

“歷史學家的能力也是如此:他的藝術在於給錯綜復雜的真實事件壹種井井有條、井然有序的美感,然後以盡可能流暢的風格記錄這些事件。如果觀眾或讀者覺得自己仿佛目睹了它,目睹了它,稱贊了作者的技巧,那麽即使這位歷史學家的雕像達到了完美的境界,他的勞動也不會白費。”“既然我們認為歷史精神的目的在於坦率和誠實,那麽歷史文體也應該相應地力求輕松流暢,清晰明了;要避免深奧奇怪的詞語,以及粗俗常見的暗語。我們希望俗人能理解,文士能欣賞。字要雅而不過分,不留雕琢痕跡,才不會讓人覺得是濃濃的白酒。”

“妳不想給讀者壹種妳在文字和寫作中跳舞,自吹自擂,不顧歷史發展的印象。”

“歷史家務使人心如明鏡,清澈如水,壹塵不染,見壹面不難受;這樣,他才能真實地反映生活的現實,既不歪曲真理,也不使真理黯然失色。”

歷史學家“在收集材料時不應該粗心大意,而必須冷靜地操作和反復調查;如果可能的話,歷史學家應該訪問他們的領土並見證它;否則,他也應該采用不帶偏見的報道,選擇不會因為偏見而被誇大或貶低的口頭證據。"

“我心目中的模範歷史學家就是這樣的人:他無所畏懼,誠實正直,獨立自主,坦率正直,明辨是非,不為自己的好惡所左右,不因為憐憫或欽佩而憐憫;他是壹個無私的法官,對任何人都不懷恨,但對任何人都不自私;他是壹個看世界的作家。他沒有帝王將相,從不考慮他們的情緒,如實記錄他們的事跡。”“他可能有個人恩怨,但他更註重國家的利益,把真理看得比個人仇恨更重要;他可能有壹些喜歡的角色,但他不會原諒他們的錯誤。”歷史學家“必須是壹個獨立的人,無所畏懼,不依賴他人,否則就會優柔寡斷,容易受到不正當的影響”;“我們必須只對真理的芬芳頂禮膜拜,絕不崇拜別的神;所有的神都不在他眼裏。他唯壹的原則和堅定的信念是:從不考慮今天的觀眾,只想到未來的讀者。”

“我理想中的歷史學家必須具備兩種才能:壹是政治眼光,二是表達能力。前者是天生的天賦,學不來;後者是後天的培養。只要熟讀經典,努力學習,就能學會。”

“歌手的唯壹任務就是贊美和取悅他的對象。只要他能達到目的,就算誇張也不算。”“詩歌享有無限的自由,詩歌只遵守壹個規律——詩人的想象力。”

因此,在盧基·阿努斯看來,“詩史不分,確實是史學的壹大災難”。盧基·阿努斯對“詩與歷史”、“實踐的歷史”和“欣賞的歷史”的異同分析,為後世歷史學家爭論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打開了大門,在近代西方國家,無論是客觀主義歷史學家提出歷史是經驗科學,“歷史是科學,不多也不少”,還是相對主義歷史學家提出歷史是藝術,“歷史壹半是科學,壹半是藝術”等等, 他們對治史原則、歷史本質、討論話題、思考路徑的理解,都沒有超越盧基。 中國的觀點在當代中國史理論界,歷史理論家們接過了盧基安納斯的問題。堅持歷史是科學的歷史學家,壹方面沿著盧基·阿努斯開創的認知路徑,從歷史與文學的區別中確定真實性為歷史的本質特征之壹;另壹方面,沿著馬克思恩格斯開創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的認識道路,從歷史本體論和歷史本體論的角度,深刻闡述了歷史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從而為歷史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他持相對主義甚至折衷主義歷史觀的歷史學家也延續了陸機-阿努斯的認知路徑,但不同的是,被陸排除的東西,被走私到歷史本質特征的內容中,使之成為歷史本質中所蘊涵的東西,然後在此基礎上,在本質上重演“壹半……壹半”的老調。何兆武先生的歷史理論是壹門“既科學又非科學的超科學”,可以看作是當代中國版的“半部”...壹半”理論。

20世紀80年代末,何兆武先生提出了“歷史研究中的偽問題”這壹著名命題,主張“要使歷史科學現代化”,“過去壹切似是而非的偽問題,都要由歷史學家重新批判和澄清”。這壹理論在中國史學界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他作為“偽問題”首先澄清的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或停滯或長期停滯。

到了90年代,這種澄清工作很快追溯到歷史本體論和歷史本體論的範疇,說“歷史是科學嗎?”作為壹個準偽問題——何老師並沒有直接認定為“偽問題”,只是把它看作是“唯科學觀點”的壹種表現,所以稱之為準偽問題——來清理壹下。從他發表的壹些文章,如《關於歷史的反思》、《論歷史的兩重性》、《論歷史的兩重性》、《史家》、《歷史與歷史》以及他在學術與文化隨筆中收集的《歷史與歷史的序言》等。,不難發現他的歷史作為人文學科是“超科學”的。

"...人們對歷史(歷史)的體驗……”

“歷史本身包含兩個層面。第壹層次(歷史I)是對歷史事實或材料的認識或認同,第二層次(歷史II)是對第壹層次(歷史I)的理解或解釋。”

“歷史I給出的數據可以是‘現實’,也就是大家都認同(或者可以認同)的觀點...歷史II本質上是壹個思維結構過程……”

“歷史二也包含兩部分,即理性思維和經驗能力,兩者結合就成了歷史理性。理性思考是它認同科學的原因;體驗能力是它與藝術等同的原因,也是它與科學不同的原因...因此,歷史既是科學,同時又不是科學;它既需要科學,也需要非科學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對認識歷史所需要的那種精神體驗的敏感,本質上類似於藝術的敏感。”

“歷史之所以成為歷史,其關鍵在於歷史II,而不在於歷史I..歷史壹是科學,歷史二是哲學。”

“要科學地對待歷史,就要認識到歷史中的非科學成分。”否則,“歷史連科學都算不上,更談不上人文(它既是科學的,也是非科學的,所以它是超科學的,但不是反科學的)。”

“歷史不能單純考慮物質方面,也不能單純考慮精神方面,而應該把兩者融為壹體;思想史是最本質、最核心的部分”;“思想史的對象是所有人文主義動機(人們的思想、理論、意見、願望等)如何。)參與並形成了整個歷史”;“思想史討論的是人們的思想和觀點,包括最廣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貫穿人的壹切物質和精神活動的是人的思想的整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史”;“人類的思想文化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積累的,另壹類是非積累的...在歷史上,屬於人文學科的成分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涉及知識和技術,壹類涉及非知識和非技術。前壹類可以積累,後壹類不可以”;“思想和現實構成壹個整體,這就是所謂的歷史及其內涵。”“歷史不是實證科學。妳不能進行可控的實驗來證實或證偽它...就物質層面的歷史而言,事物的發展有其必然規律;但就人文層面的歷史而言,它的發展並不具有物質事物發展意義上的必然規律...近代史是要求人們放棄對前壹時期近代歷史思想所要求的所謂歷史規律的無限崇拜和信仰。

何兆武先生的《對歷史的反思》和《論歷史的兩重性》如下。他的“歷史ⅰ”和“歷史ⅱ”二分法提出後,年輕的歷史學家從中得到啟發,進而區分出所謂的“歷史ⅲ”。可見二分法對歷史的提煉做出了貢獻:它在歷史本體論的研究中開辟了壹條結構主義或層次研究的道路。至於歷史這個概念本身能否做出如此精細而鮮明的等級區分,還沒有人深究。

縱觀何先生的相關論述,可以概括為:歷史是其中最本質、最核心的部分,是由人們對歷史的研究、認識和體驗構成的。它是壹門有科學、哲學、藝術的人文學科,但不是科學、哲學、藝術,也不是實證的。

這種歷史解釋實際上是陸機與阿努斯的壹場論爭。與陸機不同的是,何先生把陸機的“實踐論歷史”和“鑒賞論歷史”兼收並蓄,使歷史成了雌雄同體。換句話說,通過變性手術,歷史從20世紀末的科學時代回到了它天真、不確定的孩童時代。

根據何兆武先生的相關論述,歷史的兩重性根源於歷史的兩重性。所謂“歷史有其雙重性的論證,即作為自然人,人類的歷史服從自然的、必然的規律,但作為自由的、自律的人,他是自己歷史的主人,自己決定自己的取向”。

這樣,通常所理解的歷史定義——人類社會的客觀進程——的壹般內涵就被大大簡化為人類歷史,不僅“階級”消失了,而且“社會”的內涵也被去掉了。無論是歷史的所謂兩重性,還是歷史的所謂兩重性,其實都根源於個體屬性意義上的“人”的兩重性。何先生在解釋什麽是歷史時,過分強調被他完全個體化了的“人”的“自由與自律”。在討論歷史的特點時,我們把人文學科的壹般特點等同於歷史的特點。“原來這就是哭的原因!”

“科學”理論

1902年,約翰·巴格內爾·伯裏(1861—1927),英國實證主義歷史學家,劍橋歷史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克頓(1834-1902)被任命為劍橋大學現代史教授。在就職演說《歷史科學》中,他以下面壹句話結束:“歷史是壹門科學,不多也不少。”這是歷史學家在討論什麽是歷史時引用的壹句名言。在當代中國史學界,關於“科學”有三種有代表性的觀點:“科學”通論;“具有特殊性、全面性、整體性和真實性的具體實證科學”理論;“壹體化”理論。

“科學”的壹般理論是史學最常見的定義。如1999出版的新版《辭海》有“史”篇:“亦稱“史”。社會科學的壹個分支。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科學。”又如吳《史學概論》序言中對史學的定義:“史學是壹門反思的科學,是探索各種具體的歷史研究及其內在規律的科學。”

李先生在《歷史的理論與方法》壹書中,從“歷史是科學的基礎”、“歷史科學的特點與任務”和歷史科學的研究對象等方面,專辟壹章論述了什麽是科學史及其與壹般歷史學的根本區別。根據他的論述,歷史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壹種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出現之前的通史,它還不是壹門科學,充其量是描述和研究過去人類社會客觀存在和過程的專門知識體系;第壹,馬克思主義史學是迄今為止唯壹的科學史,是壹門具體的實證科學,具有特殊性、全面性、整體性和真實性等顯著而重要的特征。

與以往大多數史學家不同,李從研究對象、任務和特點三個方面正確地區分了歷史科學與哲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哲學、壹般社會科學、文學等學科的區別,從而為歷史科學確定了客觀現實的特殊研究對象,規定了歷史科學的特殊任務。大多數歷史學家給出的史學或歷史科學的定義,總是混淆歷史科學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如梨竹後來出版的《史學理論詞典》中的“史學”壹項,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新時期中國史學理論的研究成果。本文吸收了李《歷史是科學的基礎》和《歷史科學的特點和任務》兩篇文章中關於歷史科學概念的內涵。但同時,它仍然把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人類社會發展史”——作為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唯壹研究對象。李竹忠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的壹般規律的指導下,通過對世界各民族、各國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分析和研究,認識其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在表述上稍作變化後,被視為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主要任務之壹;“揭示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在歷史前進中指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方向,為無產階級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學的理論和歷史依據”等本應屬於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研究任務,都包含在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主要任務之中。

這篇文章的內容實際上是在《辭海》“史學”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了梨竹的相關內容的“混合體”。科學史學在承擔自身特殊任務、研究特殊範疇的同時,完全承接了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全部任務和研究對象。

“整合”理論

在新時期史學界關於什麽是歷史的討論中,先生給歷史下了壹個新的、與眾不同的定義。在《當代中國歷史思潮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發展》壹文中,鑒於“人們通常認為歷史是歷史著作,或者不如說是這些歷史著作中所表達的歷史知識”,這種對歷史的直觀認識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從“廣義理解”的角度,為歷史下了壹個全新的、“全面的、深刻的”、清晰的定義:“歷史是歷史學家作為研究主體,通過壹定的思維和認識的方式和手段,與歷史客體發生相互作用而創造的精神生產實踐和產物,即歷史知識。”

在這壹表述中,江先生並未涉及“歷史存在”這壹概念,但從江先生的全文來看,他將“歷史對象”這壹概念作為“歷史存在”意義上進入史學家認識對象範疇的歷史存在。因此,根據他在文章中的相關論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歷史學家”和“歷史存在”是作為精神生產實踐的歷史研究活動的兩個前提要素;歷史思維方式、歷史認知手段、歷史對象、歷史研究精神生產實踐(歷史研究活動)和歷史知識是歷史學的五大基本要素。江先生所確定的歷史定義,確實比現有的歷史定義更全面。江先生稱之為“新馬克思主義史學”,並根據其在歷史認識上的整合性和在對象領域上的綜合性特征,將其定義為“以科學為基礎,內在地融合了實證性、抽象性、價值性和藝術性的整合科學”。

  • 上一篇:有ppt模板的軟件有哪些?可以免費做ppt的軟件有哪些?
  • 下一篇:《史記》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