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印度斯坦民族簡介

印度斯坦民族簡介

印度斯坦語主要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哈裏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大多數人信仰印度教,也有人信仰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

據2001印度官方人口普查統計,印度斯坦人口約3億,約占印度總人口的30%,是印度最大的民族。這個民族主要分布在恒河中上遊的印地語區和印度斯坦語區,主要講印地語。印度斯坦有很多分支,大致可以分為雅利安人和德拉威人。前者主要包括阿裏爾人、遮打人、洛蒂人、馬裏人、卡迪貢貝人、拉吉普特人、查米達爾人等。後者包括Bondo人、Corba人、Baja人、Mortera人、Chabua人、Shahariel人和Gower人。其中有很多高盧人的分支,如帕特、穆裏亞、高亞、博爾加、波羅的海、博海亞、拉吉耶德、拉吉約亞等。可見印度斯坦是壹個統稱。這些人的存在都保存了古代部落生活的信息,說明印度斯坦民族的融合還沒有達到高度的統壹。

屬於歐羅巴印度地中海型,夾雜澳洲民族元素。壹般認為,印度教徒主要是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從中亞草原遷徙到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古印歐雅利安遊牧民族的混血後裔,因此有人稱之為“雅利安-德拉威人”。膚色從淺棕色到黑色,上層較白,下層較黑。它是由許多具有相同民族血統和相似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區域性民族組成的。印度不認為他們是壹個國家。連接在壹起的是印度斯坦語,包括印地語和烏爾都語,都屬於印度語系的印歐語系。印地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以天成字母表為基礎,包含了較多的梵語詞匯。烏爾都語是在莫臥兒王朝時期形成和發展的。其中有印地語、阿拉伯語、波斯語的借詞,也有突厥語等語言的借詞。它的字符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寫的。印度教徒主要信仰印度教,部分信仰佛教和伊斯蘭教。公元前7世紀,婆羅門教是在《吠陀經》的基礎上形成的,主張《吠陀天啟》、祭司的全能和婆羅門至上。人們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牧師)、赫魯曉夫(戰士)、吠陀(農民和實業家)和首陀羅(非熟練勞動者),還有其他賤民。後來,四大種姓演化出許多次種姓。種姓之間界限嚴格,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坐在壹起吃飯。8-9世紀,商業因緣的改革在20世紀逐漸形成印度教,被大多數南亞人所信仰。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佛教和耆那教作為反婆羅門思潮,印度斯坦的玫瑰、鹿苑成為佛教的中心。13世紀,印度教復興,佛教在印度被邊緣化,但在亞洲其他地區廣泛傳播。盡管耆那教在21世紀的追隨者很少,但它仍然擁有相當大的力量。早期的商人帶來了伊斯蘭教。隨著12世紀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蘭教變得越來越強大,在16世紀占據了統治地位。在21世紀,壹小部分印度教徒仍然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種姓制度的影響,穆斯林中也存在階級(有人稱之為“姓”),分為賽義德、謝赫、穆格爾等。,但階級界限不像印度教種姓那樣嚴格。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壹起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寫成了吠陀,成為婆羅門教和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後來的其他書籍是奧義書、經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和大量佛經,流傳至今,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在天文、歷法、醫學、音韻、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塑等方面也有很大成就。印度斯坦人民與中國人民有著長期的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張騫出使西域。公元5世紀及以後,中國的高僧法顯和玄奘訪問了該地區,許多印度僧侶也來到中國講學。

印度斯坦盛行父系大家庭制度,通常由三代或四代組成。印度教徒實行種姓內婚姻,大多由其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下,寡婦不得再婚。寡婦殉難事件時有發生。印度教徒壹般采用火葬,余燼扔進河裏。恒河是印度教的聖河,認為將骨灰丟入聖河是人生最好的歸宿,來世可以得到保佑。為此,許多病人和老人不遠萬裏來到恒河岸邊,等待最後時刻的到來。男人通常穿無領長袖脫外套,穿圍兜或寬大的內衣。女性穿淺色開衫短袖緊身衣,周圍有彩色紗麗,壹端纏在腰間,另壹端披在肩上。紗麗和緊身衣之間有壹個腰部。女性首飾很多,很多人喜歡戴鼻飾。

歷史上印度斯坦人長期遭受殖民統治。1757年,印度與英國爆發普拉西戰爭,印度戰敗,逐漸淪為英國殖民地。1849英國侵略全印度。1857年,印度教徒和全國人民壹起開始了反英起義。1947印度教徒和中國其他民族壹起獲得了獨立。

  • 上一篇:李芷若的歷史
  • 下一篇:“北京圈公主”怎麽敢說李庚希說不考北電,劉昊存指的是周冬雨?發生了什麽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