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兩首對聯中的樂山民俗

兩首對聯中的樂山民俗

兩副對聯裏的樂山民俗?樂山大佛背後的故事第14篇許成存

(2013-11-19 15:23:36)

樂山大佛所在的淩雲山“匾額”“對聯”較多,內容極其豐富。其中抄襲了很多古人的原著。隨著景區的發展,新建的景觀中出現了很多好的、比較好的作品。樂山市文物局局長黃學謙說得好:“古建築還是仿古建築!如果看不到裏面的對聯,總覺得不好意思,說明壹個人穿了西裝卻不系!多麽貼切生動的比喻啊!

或許就是這樣,淩雲山歷屆領導都比較重視這個問題。但是,人們在觀看這些“牌匾”和“對聯”時,未必總能仔細理解其內涵?本文僅以淩雲山兩處新建景觀中的兩幅對聯為題,描述對聯中蘊含的有趣傳說和故事:

《月亮閣》。從東坡紀念館正門出去,走下石階,往左走,就能找到梅園了。穿過“梅園”向左轉十步。由著名畫家李瓊久題寫的“月亮閣”的木制匾額十分醒目。這座精致、古樸、典雅的明清仿古建築就是“月亮閣”。

據史料記載,“月亭”原位於舊古史城,宋代愛國詩人陸遊在古史兼職期間,經常在此遊歷。“月亮亭”的名字是陸,他是“亭”,高平臺的建設,和“月亮”。陸遊是根據李白的詩《峨眉山半月秋》改編的。多麽令人向往的地方!可惜古跡早就沒了!

為了傳承歷史,記錄人文,1987由本單位文保建設科科長曾誌良設計施工。讓歷史這種非常有意義的古代文化景觀在淩雲山重現。“院”與“院”交織,“廊”與“廣場”相互依存。遊客止步於此!院子裏有壹扇圓門,上面的壹幅對聯不是很醒目,往往不會引起人們的註意!

第壹部分:“扁擔頭要扛地”;

第二部:“佛足莫林波”。

作者與書法家為同壹人,即參加淩雲山“樂山中日書法筆會”並獲得好評的書法家萬耀宗先生。只有十個字的對聯,看似簡單,卻有古代史上千古皆知的民間傳說故事!

“扁擔頭必須擔地”。意思是樂山市的土地是被佛祖的師父用龍宮裏的金竹竿踩在腳下的水龍搬運過來的。

“佛腳被打入冷宮。”樂山大佛不能“洗腳”,說樂山自古水患,大佛的腳不能被淹沒,否則樂山城會被淹沒。多麽傳奇的民間傳說!

要知道故事的來龍去脈,還需要提到“樂山大佛——淩雲山”!據說東坡紀念館的蘇東坡學識淵博,三江龍宮的水龍王愛上了他,於是命他的“三皇子”拜東坡為師,經常去東坡紀念館學習。“三王子”很勤快。它們壹年四季早出晚歸,經常出沒於大佛腳下的山洞。有壹天,蘇東坡看到三王子難過的時候,問他為什麽?“三皇子”哭喪著臉回答:“我昨天聽父親說,嘉州城馬上就要面臨沈沒了,我好著急!”蘇東坡非常驚訝,深感不安!於是他和“三王子”約定去龍宮求助。龍王忽然看見兒子的老師“來了”,便把蘇東坡尊為上賓,高興地問:“妳丈夫來了有什麽要求嗎?”蘇東坡不動聲色地回答:“妳說得對,我是想向龍王借點東西!”龍王說:“龍宮裏到處都是寶貝,妳挑吧!”蘇東坡說:“不需要寶藏,只要向龍王借壹塊地就行了!”龍王深感驚訝!問:“土地有什麽用?不值壹提!”蘇東坡回答:“利用菜園,需要種菜!”龍王問:“哪裏最好?借就是了!”蘇東坡擡頭看著歷史古城說:“就是這樣!可以打電話嗎?”龍王欣然同意。蘇東坡明知故問,“天有不測風雲。歷史上的土地安全嗎?”龍王回答說:“實話告訴妳,歷史上很快就會有壹場沈沒的災難!”東坡話題壹轉:“既然如此,是否可得?”龍王笑道:“有什麽難的?我用金竹相互支撐,萬無壹失!”蘇東坡高興得剛要起身離開,龍王卻問:“老師什麽時候回地面?”東坡萬萬沒想到,他慌亂中故作糊塗,高高地揮了揮手,意思是再也不還了。但龍王誤會蘇東坡手掌高為“伸出五指”,說:“啊!明白了!五更壹響,該回地了!”學識淵博的蘇東坡也吃了個“閉門羹”。面對尷尬,我不能說好,趕緊說再見。落地後立即下令:“嘉州古城即日起不準打五更。”如果鑼不響,嘉州城就永遠安全了!“樂山自古以來連玩都沒玩過!”“洪水從不淹佛腳!”從此成為樂山人老少皆知的故事!

《西天》。松柏環繞,粉墻環繞,壹座巍峨的仿唐式宮殿坐落在丹霞峰之上,是樂山大佛文化內涵“佛天堂”的延伸景觀。(這個景觀後面會獨家描述。)在天王廟的正門上,有壹幅楠木的金字對聯。

第壹部:“彌勒未成佛,是使眾生得度”;

底線:“普通人要想升天就要善良”!

對聯和書的作者是兩位在樂山去世的著名文化人物、文物專家和書法家。前者是羅孟定,後者是田。兩位老先生創作這幅對聯源於壹個佛教故事:

據說在西方極樂世界,有壹天,“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兩兄弟帶著他們的老師“地沙佛”出去旅遊。走著走著,輕松愉快,他們突然降落在大地上,走著,走著,突然壹座高山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底沙”雙腳垂直飛上山頂,開懷大笑,聲音像洪鐘,說:“聽!我壹聲令下,妳們兩個馬上出發。誰能先到我,我們老師就給他讓路,就是現在的佛,反之就是未來的佛!”“底沙”三個字說完,“放、增”就來了!我轉頭看時,“彌勒佛”紋絲不動,問為什麽?“彌勒佛”打開大肚手提布袋,喜滋滋地說:“師兄先去,師兄去眾生!”故事說明“釋迦牟尼”是“現在的佛”,“彌勒佛”是“未來的佛”。

作者根據佛經故事寫了壹副對聯,意在警示世人,神通廣大的“彌勒佛”為了普度眾生,甘願只做壹個“未來佛”。而我們今天的普通人,如果將來想死後“升天”,那麽活著的時候壹定要心地善良,多做好事,不做壞事!

連續文章,未完待續?

?2013 11 19

樂山大佛背後的故事

?(2013-02-28 13:00:18)

?“佛與山高,山與佛合”。這是50年代初第壹次見到樂山大佛時的震撼!人們在祭奠樂山大佛的時候,壹定會聯想到淩雲山。原因很簡單,因為樂山大佛是沿著淩雲山的懸崖雕刻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淩雲山,可能就沒有樂山大佛。說的更直接壹點:樂山大佛以淩雲山為凈土,淩雲山因樂山大佛而發光!

《淩雲山》。顧名思義,誌在“淩雲”。多麽名副其實的頭銜!丹崖絕壁,郁郁蔥蔥,中流砥柱,威鎮“三江”。無論“大渡河”和“三江”奔騰,“強攻岸邊”,它都“屹立不倒”!洶湧的惡水到了它的腳下,任它咆哮咆哮,最後它不得不東奔西跑!

古人雲:“天下山川在蜀,蜀之山川謂之歷史,歷史之勝利謂之淩雲。”淩雲山由靈寶、王雲、雞峰、七巒、崔永、丹霞、九日、對月、祝融九座小峰組成,故稱“淩雲九峰”或“小九本”。古人曾在每壹座山峰上留下美妙的詩篇。不妨舉壹兩個例子:

戚巒峰:絕壁懸崖,戚巒靈動。彌勒看天看膩了。它在亭子的七層上有300英尺,青衣河與淮安交匯。

靈寶峰:靈寶秘開斷雲根,三水交易萬馬,米羅坪外見光。峰列出了這個峰。

淩雲環繞,茂林修竹,竹樓畫檐,峰巒疊翠,景色迷人。千年古剎淩雲寺,古樸莊嚴,壹塵不染。因地處淩雲之巔,故有“廟中鳥語,青峰背朱樓”之說。盛唐時期的靈寶塔,盡管歷經滄桑,卻依然安然屹立,塔上掛著鈴鐺,風鈴在響,梵音從天而降。

唐宋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遺跡。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壹首詩“不想封,不想知荊州在韓。我希望我能在雲中旅行,同時帶著酒”,這是樂山市小學生能背誦的。從淩雲山北門進入,沿淩雲棧道拾級而上,遠眺蒼穹,稍作航行,與水和光的天空相遇;回頭看,懸崖上有無數古人留下的痕跡。最引人註目的是五字楷書“蘇東坡攜酒而行”,蒼勁有力。右側站臺上的“載酒亭”讓人駐足!

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因為黨的無序專政而遭遇不幸。他知識淵博,才華橫溢,遊歷了世界各地。他還在淩雲山留下了壹首絕美的詩:“淩雲含笑看桃花,三十年始到家。從此春雨過後,遊到天涯。”

明代文學家楊勝安的壹幅對聯,直接給淩雲山留下了壹首“千古絕唱”:“夏雲春水秋月冬松寶地占四時景,東曲西勝北魯南,金天霸萬法”。

有許多歷史遺跡,如東坡紀念館、石海洞、藏經樓和朱彜洞。

更珍貴的,是國家壹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漢馬號崖墓”。數萬座墓葬集中在“虎頭彎”,上下多層。博物館裏出土的文物有:石棺、木棺、陶棺、陶屋、陶馬、陶雞、陶狗、陶龜、陶龜,尤其是許多栩栩如生、造型各異的陶俑...

舉世聞名的彌勒佛石像——“樂山大佛”恰好就安排在這樣的度假勝地。人們不得不把目光轉回樂山大佛的創始人、歷史上的偉大人物海通。

我們先來讀壹下。唐熙川解毒師高偉(樂山大佛最後壹個項目工程師)的《歷史上靈雲寺大彌勒佛石像紀念碑》中記載:昔日靈雲山腳下,“百裏驚雷”,“索款打崖,空無壹人”,“舟楫隨波,無壹人留”。它生動地描述了歷史上的古史,三江直撲淩雲山,洪水泛濫,海難,人死的嚴峻形勢。為了根除“水患”,和尚海通以其“剜自己眼睛,發財難得”的大無畏精神,四處化緣,直接指揮了“千人發力,共同奮鬥”的浩大工程。可想而知,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正如唐代詩人秦檜的詩中所說,“墻倒眾人空,能登頂而喜,方知宇宙浩瀚,俯視三江。”海通不畏艱難險阻,在懸崖峭壁、驚濤駭浪的極端危險條件下指揮雕刻佛像工程。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問題,能否得出海通不僅是慈悲佛學大師的結論。他也是壹個拯救人民苦難、搏擊天地、切割山川的勇士。從建築學的角度看,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確實是壹個博覽群書、科學領先的設計師和工程師,而從美術的角度看,他完全可以充當壹個精通美學的藝術家。

但由於鑿佛像工程浩大,工期長,海通還沒完工就夭折了!他的精神深深打動了當時的“官方”。在此基礎上,由劍南和淅川的采訪使張秋、瓊和淅川使魏杲先後主持,才得以完成。

像海通這樣的歷史人物,從古到今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他的聰明在於面對現實,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取形於山,削崖造佛,投石填河,緩沖。也就是為淩雲山這幅美景達到了避免“水患”和“錦上添花”的目的。從歷史環境來看,形成了山、水、佛、城相得益彰,融為壹體的良好局面,讓這幅古代史的美好畫卷更加別具壹格!

當然,這幅“超人”傑作的精髓集中在佛像本身,它心地善良,儀態端莊,坐姿端正,線條流暢,圓柱勻稱。但他在鑿佛像主體時,也對與佛像主體相匹配的周圍環境做了極其細致全面的考慮。他巧妙地把佛像的座位放在了俯瞰峨眉、威震天的“三江”和誌當的“水患”的重要位置。佛像腳踩蓮花,令人印象深刻,肅然起敬。臨江兩岸的巖壁上,對稱雕刻著兩尊雄偉的金剛雕像。特別引人入勝的是同時雕刻的“九曲棧道”。在佛像右側的石壁上,自下而上繞了九圈,直至淩雲之巔。人在那裏,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只要到了《九歌》的壹半,就覺得虛幻而空虛,步步如雲,恍如仙境。我可以在危巖的深淵裏俯視,頭暈目眩。也許妳會很自然地想起李白的詩:“謝妳的鞋,登上藍雲的梯子,陽光普照的海洋中途,神聖的公雞在太空中啼叫”。有人說:“無限風光在險峰上”,越危險的地方,風景會越好。這種說法可能有壹定道理。

再次值得壹提的是,當人們攀登九曲棧道時,千萬不要忘記棧道巖壁上留下的極為珍貴的兩個唐代浮雕像龕。它是彌勒佛像兩側數千個原始佛龕中保存完好的摩崖造像。雖然風化嚴重不完全,但有些部分仍然十分清晰,雕刻精美,人物形象生動,線條優美。上面還刻有亭臺樓閣,是研究唐代建築和石雕藝術的珍貴資料。

爬上棧道後,壹座古樸別致的廊亭立即出現。明代的袁子讓對這個亭子贊不絕口:“三亭高聳,水自天上來,煙極惹眼,青田壹望無際”,稱之為“近江亭”。

淩雲山真是文物的寶庫,書法的天堂。憑借其無可替代的實物見證,她被譽為

中國著名佛教聖地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像,舉世聞名,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它的工程跨越了90年,經歷了四個皇帝。它完成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用不爭的事實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和毅力!身高七十壹米。佛像面向峨眉,腳踏三江,(大渡河、岷江、青衣江)結九峰,(淩雲九峰)雄偉。以其無與倫比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古跡是人類歷史長河不可替代的實物見證,文物不能再“生”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滄桑,加強對寶藏的保護是極其重要的!上世紀80年代初,天府之國四川省樂山市成立了樂山大佛文物保護管理局。

就在這個時候,我被上級派到仁壽縣人民政府文化局離職,到“改革開放”的春天到樂山大佛文化管理局工作。1993退休後,工作14年,建設管理樂山大佛富有文化內涵的景觀——“西天”。算算,我“陪佛”、“護佛”、“護佛”二十多年,親身經歷了許多極其生動難忘的“故事”。?現在回憶起來,感慨萬千!有必要記錄下來讓人欣賞指正!

以下文章將分階段發表,系統地介紹這個“故事”...

從樂至“樹抱佛”程序村回想樂山“砍倒城墻樹”

?(2017-05-30 10:40:15)

最近在華西報看到壹篇引人註目的報道:“在樂至縣國保寺的正殿前,有數千尊大小不壹、形態各異的佛像鑲嵌在壹棵古榕樹的根部,形成了佛與樹對應而居的罕見奇觀……”。不由自主地讓人想起去年樂山砍倒城墻樹的爭議。

大家都知道“榕樹”,俗稱黃角樹,喜歡靠石頭生活,所以人們在種植榕樹的時候,要刻意在根部放很多石頭,這樣有利於榕樹的生存和生長。原因是什麽?榕樹的需求也是!因為榕樹最喜歡崖石中的壹種營養物質,它的根要分泌壹種液體穿透石頭吸收它需要的營養物質;相反,盤根錯節的榕樹恰恰在無形中牢牢地錨定了崖石。這是它們相互依存和共同生存的原則...

樹是有“靈性”的,人是有感情的!樂山是我的第二故鄉。稍微大壹點的人都會記憶猶新。請問:在昔日的巴蜀大地,哪個古鎮、寺廟、驛站、路店沒有兩棵參天大樹!它們是壹道風景,但更環保,尤其是生長在特殊地點的奇花異草,更是不可多得的奇觀。被當地人奉為“風水樹”,靠她來遮風擋雨,乘涼“棲息”,寄托“吉祥”!“和平”!

壹千多年來,人們(包括壹些文物和建築專家學者)都在研究先有樹還是先有佛。更重要的主題的中心點是研究如何保護它...

山水靠修煉,奇觀更難找!聯系樂山“砍伐城墻樹”的武斷行為,實在令人費解!為什麽不能區別對待,從實際出發,來個“壹刀切”!

當然,沒有價值的雜樹可以清除,但絕不能貿然搞“壹路清”。榕樹要養。大樹可以修剪加強管理,趨利避害,讓歷史的古城墻更有歷史感!

  • 上一篇:四字成語包括字群和龍字。
  • 下一篇:史料中有哪些關於美人魚的記載?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