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黃先帆的史學思想包含哪些內容?

黃先帆的史學思想包含哪些內容?

黃先帆在研究歷史時,註重“學以致用”,特別強調歷史研究的時代性,這從他學生時代發表的歷史論文中就可以看出來。1933年7月,他在《師範大學月刊》第5期發表了《近30年來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的考察與批判》壹文,明確指出:“時代和環境不同,人的需求也不同。古人在戰爭中使用長矛,而今天人們在戰爭中使用飛機。這個時代也變了。歷史,甚至所有的知識,都是時代的產物。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尤其是歐洲人來到東方以後,所有的文物制度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本質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歷史作家要有嚴密的觀察力和進化的思想,只有通過敘述才能獲得其真實性,才能符合時代的需要。”他進壹步指出了歷史的特殊目的和效用,認為歷史研究必須具有時代的歷史觀。“以國家為前提尤為恰當,不應隨便評判,以致喪失其特殊使命。建立壹個天上地下的國家,無論是為了繁榮,為了資本,為了* * *生產,都有著特殊的歷史目的。換句話說,歷史的特殊目的和效用因國家或時代而異,但因其利益而異。”基於這壹命題,結合20世紀30年代列強橫行、日寇稱霸、中國亡國、國力衰落的歷史背景,他又指出:“比如今天中國受列強侵略,受日本欺淩。歷史作家應該怎樣記錄過去,使人們了解現在,努力實現救國救民的願望,才符合中國近代史的主旨和效用。”

他的歷史觀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針對“中國史學停滯不前,世界上最早的中國史學與外國並駕齊驅”的現狀,他指出,原因在於“中國史學家囿於狹隘的觀點和保守的精神”。黃先帆史學思想的時代性與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密切相關。換句話說,他的歷史世界觀是建立在時代性和愛國主義精神基礎上的,這在他的歷史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931“九壹八事變”後,他立即查找史料,開始研究東北問題。次年秋,在《進步月刊》第壹卷第八期發表論文《東北歷史考察》。文中引經據典,廣泛引用,證明東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壹部分,駁斥了日本壹些學者對滿洲歷史的任意歪曲,使人們了解東北歷史的來龍去脈,堅定保家衛國的信念。

1935年,日本侵略者占領全中國的野心日益明顯。感覺北大學生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他寫了《宋代國子監學生的政治運動》壹文,並於次年在修改補充這篇文章的基礎上,出版了《宋代國子監學生救亡運動》壹書(商務印書館出版)。

5月抗戰期間,1941,黃先帆與雷沛鴻、撒、董維川、、焦菊隱等文化界、學術界人士壹起擔任《國防周刊》編委,他在《漢族人民對外抗日戰爭史》專欄發表了壹系列抗日文章。

1976期間,中蘇邊界糾紛頻發。黃先帆首先請鄧之誠之子鄧瑞幫忙尋找有關內蒙古、新疆和黑龍江的史料。鄧瑞提供史料,他寫了壹篇文章。兩人合著了《漢族的形成》壹書的初稿,並分發給中央民院、國家文物局等相關單位。該書運用大量的史料記載,充分論證了“黑龍江以北地區最初是我國人民開發的”、“新疆自漢代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等問題,並從理論上指出中蘇領土爭端確實不合理、不合理。

1981年,他與鄧瑞合著出版了《內蒙古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1),從客觀歷史事務上再次論證了祖國邊疆疆域的歷史形成,強調了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重要性。

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相結合,構成了黃先凡經世史觀的整體,這也成為他歷史論述的壹貫主題。

黃先範出身貧寒,生活清貧,這使他的歷史觀充滿了民本思想。他對掙紮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深表同情,認為他們是社會生產的中堅力量,是解放運動的開端。他的民本史觀主要體現在他的早期史學理論中,如《元代農民生活》、《元代奴隸生活》、《唐代賤民階級》、《元代被壓迫階級的漢人》、《元代佃農生活》、《中國殷社會史》等。他在《唐代的賤民階層》壹文中,開篇就指出:“中國人鄙視奴婢,稱之為賤民,由來已久,無輩之別,不只是唐代。”本文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所謂“賤民階層”深表同情,指出他們是社會生產的主力軍。他的民本史觀表露無遺。他在《元代佃農的生活》壹文中開篇就說:“自春秋戰國以來,中國發生土地私有制以後,農民受壓迫、受壓迫而賣田,富人承購兼並,所謂大地主就產生了。”本文通過對政府和小偷的比較,揭示了勞動農民成為佃農的社會原因。對比官賊,可以得出“官逼民反”的結論,從而熱烈歡呼農奴解放。在他發表的論文中,如《戰國時期農奴的解放與人的發現》、《春秋時期人的發現與人的平等》等。,這壹觀點得到了明確的發展,特別是在《中國殷代社會史》壹書的序言中。

此外,民本思想在黃先帆的歷史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對這個民族(壯族)興衰的關心,使他把半生的時間都投入到壯族的歷史研究中。他壹生幾十次帶隊到廣西各少數民族地區,與他們同吃同住,了解他們的疾苦,為他們鳴不平。

1956年參加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後,他就壯族問題征求了周恩來總理的意見。在周總理的啟發和鼓勵下,他開始編寫《廣西壯族簡史》,並於次年出版。

1957年被錯劃為中國96個典型右派之壹,罪名之壹是“狹隘民族主義”。盡管如此,他研究壯族歷史的熱情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或動搖。他在《廣西壯族簡史》的基礎上,經過20多年的不斷研究、補充和修訂,終於完成了《壯族通史》的編纂大綱和部分編纂工作。他去世後,他的學生黃增慶、張壹民根據他的民族史觀和史料整理出版了壹部70多萬字的著作。書的結論說:“總之,壯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壹員,和其他兄弟民族壹樣,為自己的祖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廣大壯族人民深刻認識到,中國各民族“宜融合而不宜分裂”,“融合是互利的,分裂是有害的”;各民族團結合作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該合則合,不該分則分”是民族史觀的精髓。他的民族思想不是純粹的民族主義。在中華民族與外來侵略者的民族關系上,他旗幟鮮明地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用文字和佛珠打擊侵略者;在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關系問題上,他主張“和而不同”,正確處理個人與群體的關系,賦予“和而不同”的命題以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黃先帆的史學思想包含了他的經世史觀、民本思想和民族思想。這壹思想雖然缺乏歷史哲學的高度理論總結,沒有構成體系,但卻閃爍著他濟世濟民、愛憎分明、對國家和民族深情厚誼的思想火花。

黃先凡壹生致力於歷史學,可分為三個時期,即前期以中國古代和中世紀史研究為主,中世紀轉向民間史研究,解放後以少數民族史研究為主。這種劃分,嚴格來說就是每個時期的側重點不同,沒有明確的界限。

考證是中國歷史上壹種重要的研究方法。黃先凡對歷史的研究,重在考證。但他已不再像“生於清朝,囿於小學而忽略歷史事件”,“只是紙上與古人論辯以訓詁,傳繁註,靠繁書”。他經學貧乏,執著於孤立瑣碎的考證,對當代事務不理不睬,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了幹嘉學者嚴謹的治學方法。黃先帆的研究方法,在他撰寫和發表的大量關於中國禮儀、坐俗、服飾、飲茶、吸煙、食器的起源、演變和傳播的論文中得到了全面而具體的體現,並通過40多年的不斷研究、補充和修改,在865,438+0歲時完成的三卷本遺產《中國人民日常生活的演變》。在具體的寫作中,他始終恪守陳垣老師“竭澤而漁”的教導(即材料的收集要盡可能完整),把尋根溯源作為考證的重要環節,堅持“疑者知識欠缺”,證據廣泛,有理有據,多次指出段玉裁等著名古代考證專家的錯誤。

1962年初,黃先帆摘掉右派帽子重新進入大學講壇後,覺得當時廣西師範學院歷史系的學生古文基礎知識太薄弱。為了提高學生的古文讀解能力,他在教學後寫了壹本書《古籍讀解引論》,並自費委托師專教材部油印了500冊,陸續發給學生,以加強他們的古文基礎知識。黃先帆放下古文。

  • 上一篇:中國戰爭的歷史事件
  • 下一篇:歷史上張易之和張昌宗發生了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