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王宏鎮院士對地質史研究會發展的貢獻

王宏鎮院士對地質史研究會發展的貢獻

石寶恒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史專業委員會)

4月,1980,中國地質史研究會地質學會成立,夏教授任會長。研究會的成立為地質學家提供了壹個進行學術研究和交流的平臺,開辟了地質史研究的新局面。

1986年4月,夏教授辭去會長職務,地質研究會推薦院士接任(第二任)會長。此後,在王老的領導下,中國地質史研究會克服重重困難,繼往開來,開拓創新,在中國地質史研究領域改寫了不少。1986以來,地質史研究會的學術導向、良好的會風和豐碩的成果都離不開王老的領導。從地質史研究會近20年學術活動的發展來看,王老的貢獻是巨大的。

壹是明確地質史研究會的宗旨,堅持以學科史和學術思想史為重點的學術活動。

1.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王老接任總裁不久,在丁文江先生誕辰1987 11和張先生誕辰10紀念大會上,他指出:“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對科學技術史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史的研究應該是‘以史為鑒,繼往開來’,研究事物的來龍去脈,以達到為當前和今後的工作提供借鑒的目的。”“通過回顧過去,討論事業的興衰,追溯學術的起源和發展,為推動我國地質科學的進步和發展盡壹份綿薄之力。這是我們的心聲。”

研討會始終以王老“以史為鑒,繼往開來”的思想為宗旨,指導研討會的學術活動。

2.學術活動主要以學科史和學術思想史為基礎。

地質史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地質發展的事業史、學科史和人民史。從研討會的活動和基本情況出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老貫徹“以史為鑒”的方針,提出學術活動要以科學史和學術思想史為主。

1988 10,王老指出:“地質史研究涉及所有地質分支,它的繁榮有賴於地質學家的共同關註和有關業務部門的廣泛支持。”

1991年3月,王老明確表示:“地質史研究會的活動要著眼於整個地質科學發展史和學術思想史,兼顧中國古代和當代的研究。要把19世紀以來地質史研究中經常遇到的壹些難題(如重要人物或重要史實的評價)作為途徑之壹。只有這樣,才能書寫地質事業的歷史,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

如何學習學科史?王老提出了學科史研究與學術思想史研究相結合的思想:他提出了學科史研究與事業史、人物史研究相結合的思想;提出學科史和學術思想史的研究要上升到哲學層面的觀點:21世紀初,提出地球科學系統協調整合的思想。這些指導思想具有前瞻性,具體指導地質史研究會的學術活動始終遵循正確方向,有效開展活動。

1996年8月,王老提出:“今後,除壹般史料外,將學科發展史和學術思想史研究開展到哲學概念的高度,應是壹個重要方向。”

1997 1月,王老指出:“今後可以在學科史的基礎上,全面開展包括職業史、人格史、教育史、古代礦業發展史在內的研究。”“學科史只是‘學史’研究的壹部分,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通過人的思想來實現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學術思想發展史。”

辭去會長後,王老依然關心研究會的工作。2004年2月指出,在21世紀,研究所要“與時俱進”,實行“以人為本”。他說:“地質學是地球科學的壹部分,而地球科學體系更為廣泛,它的各個方面都存在壹個協調和整合的問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學與文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流引起了學術界的關註。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學術思想史有哲學的因素,學術史的研究應該與哲學有更密切的聯系。”"以人為本,尤其要正確對待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3.廣泛有效地開展學術活動。

地質史研究會自1980成立以來,於2005年召開了17年會,舉辦了25場學術活動,參加人數約2000人,提交論文近1000篇。在這25項活動中,19是在1986年至2003年王宏鎮擔任主席期間舉行的,期間有1550多人參加,交換了700多篇論文。

最具歷史意義的學術活動是新中國地質科學50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於新中國成立50周年前夕9月召開,1999。會上推出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壹書。

在王宏鎮教授的親自領導和組織下,51位地質科學各領域的學者和專家撰寫了38篇基礎地質學和應用地質學論文,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主要地質學科的發展。《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壹書是世紀之交具有“以史為鑒、繼往開來”重要時代意義的科學史專著,是向國慶50周年獻上的壹份厚禮。

這次學術活動受到了社會的好評,中國科學院院士趙評價說,專著《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總結和評述了50年來中國主要地質學科體系的研究成果、研究經驗和學科發展,第壹次從科學史的角度對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作了全面系統的總結。世紀之交,這為21世紀中國地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教訓”。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也充分肯定了地質史研究會“對新中國成立50年來中國地質學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和展望,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壹書,在中國地質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二,緬懷老壹輩地質學家的豐功偉績,發揚敬業精神。

地質人物史研究是地質史研究和學術活動的重要內容之壹。地質人物史的研究,不僅是學科史、學科思想史、事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正如王老所說,“緬懷歷代艱苦創業的艱辛歷程,必將引起我們的崇高敬意。“如何研究人?1994年4月,王老提出:“研究應以學科史研究為主,並與職業史、人物研究相結合。”“研究人物也要以學科的歷史為主線,著眼於澄清史實,從學術方面提出他們的貢獻,研究他們的學術道路、學術思想和對學科發展的貢獻。"

1.組織學術交流活動

在組織學術活動中,地質史研究會組織或參與組織人民史研討會,主要包括:

1987、10年6月,組織召開紀念丁文江先生100、張先生110誕辰暨中國地質事業早期史學術研討會。

1988165438+10月,第六屆年會期間,謝先生90壽辰座談會召開。

1989 12,參加李四光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李四光誕辰100周年)。

1993 65438+2月,組織袁復禮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活動。

1995,10年6月,紀念孫雲鑄教授誕辰110周年學術報告會舉行。

從5438年6月到2003年10月,16年會是以人民歷史為主要內容的學術年會。適逢袁復禮誕辰110周年、謝誕辰105周年、馮景蘭誕辰100周年、誕辰100周年、

2.對壹些學者的懷念與評價

王老不僅對前輩有很高的敬意,而且對他們的評價也很高。以下是他討論的部分內容:

“丁文江先生和張先生是我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為我國早期地質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我懷念丁先生、張先生,他們的同行,還有李四光先生和其他幾位先生,那種鍥而不舍、精誠合作的精神壹定會給我們很大的鼓舞和激勵。”(1987 11月)

“李四光教授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壹,是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體,是中國科學界和知識界的壹面旗幟。他的科學活動和社會活動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我在研究李老的學術著作時,深切感受到他總是進行嚴謹的論證,從不發表任何武斷之言或誇大之詞。李老的學風和文風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寶貴財富。因此,我們要學習李老的敬業精神和民族氣節,學習李老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尚的學風。”(1989 65438+二月)

“袁熙媛老師(袁富禮)早年留學美國。回國後,雖然從事了重要的地質調查工作,特別是在西北科學考察期間,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就袁老師的壹生而言,他的主要貢獻是長期堅守在地質教育崗位上。他長期主持清華大學地理系,他的教師生涯和功勛永存。”“我們現在尊重前輩,珍惜師德,更應該自我激勵,這樣才對得起前輩,才對得起現在的時代。" (1993)

孫雲鑄教授“是我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奠基人之壹,也是壹位影響深遠的地質教育家。”“孫雲鑄教授是我國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國地質學的導師。他待人真誠,平易近人,不在乎落後。幾十年來,所有親身受教育的學生都不會忘記。”(1995 10個月)

“謝先生是我國老壹輩著名的地質學家。他學識淵博,著述甚豐,為我國地質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謝先生不僅在內生礦床和外生礦床方面成就卓著,在石油地質和煤田地質方面也有精辟見解,在大地構造學方面也有重要獨到見解。”“他壹生致力於資源和能源的勘探實踐,是地質狀況與應用緊密結合的典範。”(1988 10個月)

謝先生是“我國地質學大師,不可多得的礦床學大師,傑出的礦產勘查事業家”(1988 65438+10月)

謝先生“學識淵博,重視實踐,思維敏銳超前。”(165438+2003年10月)

黃先生“他不僅是基礎地質學的大師,而且是應用地質學的權威,在石油勘探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還是壹位傑出的地質學家和領導人。”黃先生為人坦誠,治學嚴謹,胸懷寬廣,情操高尚,重視實踐,熱衷探索"黃先生的光輝業績在地質科學真理寶庫中占有壹席之地."(1998)

“黃老真是20世紀對中國地質地球科學做出最根本、最開拓性貢獻的壹代大師。”“黃老壹生的優秀品德:壹是尊重前人,二是關愛落後。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前人的高尚品德,尊重前人,關心後輩,團結和凝聚力量,我們壹定能夠為科教興國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無愧於當前的偉大時代。”(2004)

第三,進壹步開展國際學術交流

地質史學會成立後,就參加了國際地質史委員會的工作。首任主席夏教授於1980當選為國際地質史委員會委員。先後選舉、王根元、孫為交流委員。接任第二任院長後,教授於1987年7月參加14學術會議,接替夏擔任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委員。1990 10,在15地質科學史國際研討會期間,被增選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8月,1996,王宏鎮再次當選為副主席。同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增加了中國陶石龍、、石寶恒、、翟雨生、、張、尹、遊振東、紀傳茂等通訊委員。在王老的帶領下,研究會加強了與國際同行的交流,擴大了國際交往。

1.組織學術交流會議

(1)1988 6月第六屆年會的中心議題是“中外地質交流史”。王老在會上提出:“科學技術本質上是無國界的,國際信息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對我們來說,探討地質學的對外交流,回顧其在地質學發展中的作用,對於促進學科發展,權衡得失,具有重要意義,也必將為當前和今後的規劃措施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本次會議專門研究了將於1990年秋季在中國召開的第十五屆國際地質史研討會,確定了會議主題:“東西方地質思想交流”。

(2) 1990 10第十五屆地質科學史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心議題是“東西方地質思想交流”。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主席馬丁·岡陶(Martin Guntau)說:“過去,國際地質科學史的研究圈主要局限於歐美,現在中國也進入了這個研究圈。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的活動擴展到了歷史悠久的亞洲,這是壹個重要的進步,也是壹次意義重大的會議。”

(3)為籌備5438+0996年6月在中國召開的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王宏鎮主席在1994年4月研究會第九屆年會上說:“只有重視國際合作,開展國際交流,才能促進學科發展和學科間的交叉滲透,才能與世界學術發展保持同步,才能取得國際研究成果。”還決定地質史研究會參與中外交流史、學科發展史和地質理論、思想、哲學的討論。

④1996年8月,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在北京召開。在“地質發展與國際地質交流研討會,19世紀以來地質分支學科的發展”上,地質史研究會參加並主持了19世紀以來地質學發展與國際地質思想交流、地質分支學科發展學術研討會兩個分組。

2.開展學者學術交流活動。

邀請澳大利亞學者奧特羅來華交流。1992年9月,以澳大利亞地球科學歷史學會理事的身份訪問中國,做了四次學術報告。1999 10以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秘書長的身份再次訪華,並作了“地質科學史研究中的方法與文獻篩選”專題講座。

第四,匯聚人才,堅持良好文風。

地質史研究會的學術活動持續了20多年,不斷取得良好的成果,顯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吸引力。首先是因為研究所有好的領導。首任校長夏的嚴謹學風壹直影響著我們。自從王宏鎮教授從65438到0986擔任校長以來,他以求實創新的精神帶領我們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地質史研究遵循“以史為鑒,繼往開來”的宗旨,長期堅持良好的會風和文風:

(1)始終堅持以學術交流為研討班的主要研究內容。

(2)始終堅持“嚴謹、求實、創新”的傳統,保持不張揚的良好作風。

(3)始終堅持“百花齊放”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

(4)實現“壹年壹本書(刊)”的目標。

(5)積極爭取上級主管單位和所屬單位的領導和支持。

研究院良好的會風、文風,離不開研究院院長。王老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在地質界的崇高威望,以及對研討會活動的親自組織和周到安排,以其包容的博大胸懷和踏實謹慎的科學精神,團結和凝聚了壹批專家學者,形成了研討會的中堅力量。

中國地質學會充分肯定了良好的學風和文風。地質史研究會多次被評為中國地質學會先進集體,多次受到表揚。

1998 10時任秘書長王說:“地質史研究會的工作是中國地質學會44個專業委員會、研究會、工作委員會中的佼佼者。年會安排得有條不紊。”

2004年10月20日,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寫道:“地質史研究會聚集了壹批國內外知名學者,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對地質學科的發展和地質學術思想的發展進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究,為地質科學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我國地質界同仁的肯定和重視。”地質史研究會凝聚了王宏鎮教授和許多老壹輩地質學家的心血,在中國地質科學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壹頁,載入史冊。

展望研究會的未來,在新任會長翟雨生院士的帶領下,我們壹定會繼承傳統,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 上一篇:歐洲初中歷史
  • 下一篇:羅家槍法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