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合川的由來

合川的由來

合川古稱墊江(原是辱河,指賈、傅二河在城北崖咀匯合處如衣重疊,《漢書》地理誤記為墊江,壹直傳承至今)。

在巴人入川之前,合川是蒲人的主要居住地。合川古城,“壩子城”(在本市銅梁山腳下)曾是巴基斯坦的首都。

秦惠文十壹年(前314)設墊江郡,轄合川縣、武勝縣、銅梁縣、安嶽縣、嶽池縣,屬巴郡。

西漢元初二年,仍為墊江縣。全縣轄合川縣、武勝縣、銅梁縣、大足縣、安嶽縣、潼南縣。縣轄合川區合陽鎮,仍屬巴縣。

東漢建安六年(201),改為益州巴西郡。

蜀漢建興十五年(237),改為益州巴縣。

東晉藝兮元年(405),改為霸州。

藝兮八年(413),改為巴縣。

南宋元嘉年間(424 -453),位於東蕩渠縣,屬涼州,郡治今河陽鎮。

黨渠之名,源於黨渠水(今曲江)。

東當曲縣下轄1縣當曲縣。

南朝齊元年(479 -482),因貴州遼人向嘉陵江、曲江流域遷徙,東蕩渠縣改為東蕩渠遼縣,隸屬涼州,縣治仍在今河陽鎮。

廖俊東蕩區下轄三個縣:蕩區縣、平洲縣和漢沽縣。

南朝梁大同年間(535 -545),東蕩渠廖俊縣分為新興縣、平洲縣、漢初縣,只轄當曲縣。

太清四年(550),東蕩渠改名為廖俊東蕩渠縣。

西魏恭帝三年(556),賀州因涪江與嘉陵江匯合而得名。州治在今河陽鎮,河州轄4郡7縣:墊江(原東蕩渠縣)、青居(原新興縣)、東遂寧、懷化4郡及郡屬石井(合川)、漢初(武勝)、青居(南充以南)。

隋朝初,墊江縣廢。

隋開帝十八年(598),賀州改名為福州。

開帝年間,設赤水郡,隸屬福州。

大業三年(607),改稱涪陵縣,轄石井縣、漢初縣、赤水縣三縣。

唐武德元年(618),改名河州,屬建南路。

天寶元年(742),改稱巴川縣。

甘源初年(758),改稱河州。

賀州轄六縣:石井縣、漢楚縣、赤水縣、辛鳴縣、銅梁縣、巴川縣。

宋乾德三年(865),石井縣改為趙石縣,屬銅川府川路河州巴川縣。

熙寧四年(1071),赤水縣並入銅梁縣。

熙寧七年(1074),重建赤水郡。

淳祐三年(1243),為抵抗蒙古人,在州城東5公裏的釣魚山建新城,州政府遷至釣魚城。

宋末,蒙古軍隊大舉南侵。

南宋開慶元年(1259),10年月,蒙古軍隊在銅川富川路河州(今合川區)正式打響釣魚城戰役。

在戰鬥中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元憲宗·蒙戈被流彈打死。此後歐亞各戰場蒙古諸王紛紛回歸,爭奪可汗之位,使得南宋延續了20年,甚至改變了歐亞戰場的格局。

合川漁鎮直到祥興二年正月(1279)才被占領。

漁鎮防守超過36年,書寫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的麥加城”和“上帝彎鞭之地”。

元朝十五年(1278),宋朝降服王力進城,賀州、趙石郡恢復舊治。

至元二十年(1283),銅川道撤。

賀州是壹個分散的縣,赤水縣並入趙石縣。

元二十二年(1285),河州劃歸重慶道、中書省、四川等地。

明洪武初年(1368),趙石縣並入河州,屬四川承宣刺史重慶政府管轄。

後來賀州所轄各縣陸續劃出,到清雍正六年(1728),成為不再管縣的單壹州,歸四川省重慶政府管轄。

民國二年(1913),賀州更名為合川縣。

1950年合川縣屬川東行署璧山專員公署管轄。

1951璧山區更名為江津區,合川縣隸屬四川省江津區。

1952年4月,合川縣城關區新增合川市。

1958 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合川市建制,原合川市轄區改為合川縣城關鎮。

1981年,江津地區更名為永川地區。

1983年3月,永川地區撤銷,永川地區8縣劃入重慶,合川縣歸重慶管轄。

[6]

1992年8月4日,民政部(人民銀行批復[1992]89號)批準撤銷合川縣,設立合川市。

1997年,重慶恢復直轄市,合川隸屬重慶市。

  • 上一篇:關於抗日戰爭的信息
  • 下一篇:中國古代才女蔡文姬有哪些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