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雷達制導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雷達制導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雷達探測依靠發射的波束,遇到物體的反射,從而知道目標的距離和方位。利用它的特性,也可以進行精確制導。雷達波束制導裝置由導彈外部的指揮站和導彈上的控制裝置兩部分組成。當指揮站發現目標時,它向目標發送雷達波束。當導彈接近雷達波束時,控制裝置自動測量其與波束中心的角度和距離,控制導彈沿波束飛行,直至命中目標。通常,指揮站發出兩種不同寬度的波束。導彈進入窄波束時,由窄波束引導。雷達制導技術早已應用於地對空、空對空和空對地導彈,如美國海軍的魚叉反艦導彈、美國空軍的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和高速反輻射導彈。雷達制導導引頭可以在白天和黑夜,甚至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正確制導,但不同的雷達在制導中有不同的缺陷。

20世紀60年代,國外首先發展了微波雷達制導。微波是指波長為1 cm到1 m的電磁波,微波雷達制導主要有以下幾種:微波雷達指令制導是制導雷達分別測量目標和導彈的位置和速度,並根據這些數據計算出控制指令,然後發出無線電遙控指令修正導彈的飛行誤差,直至命中目標。微波雷達主動尋的制導是在導彈上安裝雷達發射機和接收機,導彈可以自主捕捉、跟蹤、定位和摧毀目標。由於導彈的尺寸有限,彈載雷達發射的功率有限,作用距離只有6 ~ 15 km,因此導彈的中段制導常采用慣性制導、指令制導和波束轉向制導。微波雷達的半主動尋的制導可以減少導彈上的設備,增加飛行距離,但不能自尋的。而且制導站易受敵方攻擊,地雜波幹擾影響其制導精度,所以主要用於導彈攻擊空中目標,不用於導彈攻擊地面。微波雷達的波束控制制導由於抗幹擾和抗摧毀性能差,目前很少使用。

70年代末,美軍開始探索合成孔徑雷達的制導技術。所謂合成孔徑雷達(SAR),是指飛行中的導彈或飛機的合成孔徑雷達天線,以90度視角或其他斜視角觀察地面目標,在壹定時間內收集地面的壹系列雷達回波,通過適當的相對校正,相幹積累這些信號,並在離散的窄帶多普勒濾波器中分解地面特征,以獲得對地面目標的高方位分辨率。其特點是:高分辨率接近光電制導,因此制導精度高,比微波雷達高10倍左右。同時具有良好的全天候作戰能力。合成孔徑雷達通常工作在微波波段,因此具有壹般微波雷達的全天候能力,作戰距離大,非常適合對敵方防空火力範圍外的重要地面或海上目標進行遠程打擊。

20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在積極發展合成孔徑雷達制導技術的同時,開始發展毫米波雷達制導技術。毫米波是指波長為1 ~ 10 mm的電磁波,介於微波和紅外波段之間,具有兩者的某些特性。毫米波雷達體積小,重量輕,特別適用於體積小的精確制導武器,甚至可以安裝在制導炮彈的子彈上。它不僅可以精確測量目標的位置和大小,而且可以全天候工作,具有很強的抗雜波幹擾能力。毫米波制導導彈可以向目標輻射毫米波信號,由目標反射後由彈載接收機接收,從而發現目標並實施跟蹤;處理後的信號形成控制指令,引導導彈飛向目標,實現“發射後不用管”。

90年代,毫米波主動尋的制導和被動尋的制導武器已經試驗成功。1991年,美國Hulkery公司將毫米波制導技術成功應用於為美國空軍研制的新型“小牛”空地導彈。但這種技術的元器件不如微波元器件成熟,成本高,無法廣泛應用。未來,隨著毫米波組件自動化生產的解決和目標識別技術的成熟,毫米波尋的制導將得到廣泛應用。

  • 上一篇:如何了解茶的歷史文化,更好的欣賞品茶的方式?
  • 下一篇:根據德龍望書寫壹篇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