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溫州民俗

溫州民俗

春節;春節

關閉槍

開門炮:除夕之夜溫州人關門的最後壹件事是在門外放鞭炮,這被稱為關門炮,以此來標誌著舊年的安全。大年初壹早上,溫州人開門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在門外放鞭炮,這叫開鞭炮,以求過個好年。壹般開合槍有三個雙聲爆(俗稱二踢),但壹般準備四個鞭炮,俗稱“取四放三”,留壹個做準備。

吃年糕:農歷正月初壹的早餐,也就是大年三十的第壹頓飯,壹般都是在除夕準備的。菜、碟壹定要用高碗,叫“壹年比壹年高”。有人吃年糕,“糕”與“高”諧音,稱為“壹年比壹年高”。

拜年:早起的年輕人給父母等長輩拜年,然後帶著大棗、桂圓、荔枝等禮物出門拜年。同輩人拜年,手拉手,互致“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等問候。拜年壹直持續到正月上半月和建國後。每年正月初壹上午,黨政領導部門邀請各界人士舉行集體拜祭,減少繁瑣的拜祭。

新年酒:在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會舉行“新年酒”來招待親朋好友。拜年酒沒有壹定的規格,時間壹般在初壹到初五之間。瑞安習慣在祭祖的第五天擺酒。

提筆:初壹,秀才剪開壹張紅紙,寫壹首詩祝賀新年,或寫上“新年提筆,大吉大利”四個字,稱為“提筆”。

開市:壹般商店春節期間不營業,居民需要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在節前采購。第三天第四天之後,店鋪陸續開業。當市場開放時,張虹受傷並燃放鞭炮。近幾十年來,為了方便居民,很多店鋪在大年初壹照常營業,或者同行業輪流開門。

送元寶:農村有“送元寶”。春節時,兩個夥伴拿著銅錢和常青的樹枝,挨家挨戶念歌謠《送元寶》。壹個人要說壹句祝福的話,壹個人要說壹句“好”。比如“元寶入道壇——好!”“金銀滿室——好!”溫州有句話叫“正月初壹,都是好的”,就是這個習俗的意思。

長八天:正月初八,家家院子燒柴,稱為“燎火盤”。孩子們跳進火裏,放煙花取樂。善男信女攜手在城郊太平寺為全家安康祈福。

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節;元宵

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元宵節。從正月初五到十八,城鄉都要舉行龍燈舞。14日至16日“主燈”日是舞龍的高潮。常見的龍燈有布龍、沙龍、板凳龍、首飾龍。龍燈隊走過大街小巷,來到壹個大戶人家的院子裏舞龍,“參龍”。

《加入龍族》時,燈光師在鼓樂聲中唱起龍燈歌,為制作的主人祈福。龍燈歌有壹定的風格,燈光師根據戶主的名字和身份即興作詞。各地也有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如調花燈、跳魚燈、模仿獅子、踩高蹺、扮劉翠等。

洞頭的漁民仍然每天放“孔明燈”。燈籠是用光面紙做的,紙浸過油。點燃後,氣體膨脹,紅色的光冉冉升起,飄入大海。場面十分壯觀。

春琪蘭街

溫州每年農歷二月初壹至三月十五日,主要街道從樂康廣場到五馬街都會舉行祈福活動,稱為“堵街”,是當地的傳統節日。

舉行堵街祈福的那壹天,大道上搭起了紅樓、花門、窗簾、燈籠。氣氛熱烈。街上的燈籠上還有戲曲、彈詞、木偶、滾龍、踩高蹺、猜燈謎。同時,每家都有壹個祭壇和壹個盆景。陳賞花,稱“花節”,店鋪降價招徠顧客,各界遊客雲集。晚上燈火通明,管弦樂齊奏,城門大開,人可出入,活動到半夜才歇息。第二天,另壹場“堵街祈福”在其他街道舉行。

“堵街福”中,西郭三崗廟前的大壽桃最為精致,米壽桃高檐闊街。《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裏有幾百個俑。此外,在普慶府還有壹家珍珠店,它的形狀像壹個由幾十萬顆彩色珠子組成的亭子。店裏編織著五顏六色的戲曲人物、龍鳳、各種圖案,讓人眼花繚亂。

1952溫州城鄉物資交流會期間,舉辦這樣的娛樂活動,不叫“堵街”。

端午節

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溫州叫“重五節”。

包粽子:端午節家家包粽子。有肉棕、豆沙棕、白糖蓮子火腿棕、淮白粽子、蠶豆粽子。農村人拿早稻稻草灰取汁煮粽子,清香耐貯。它被稱為“灰湯粽子”。端午節前壹兩天,出嫁的女兒會給父母送粽子。新娘家回贈紙扇、香囊等物。現在農村有端午節送禮的習俗。壹般侄子都會送點東西到舅舅家吃,不再局限於粽子。比如沿海農村,就送蚊蚋、跳魚、蛤蜊等。

劃龍舟:溫州東部平原,河流縱橫交錯,幾乎每個村莊都有龍舟。南宋葉詩詩“壹村壹舟壹國,處處滿旗。”賽龍舟在五月的第壹天開始,在第十天左右結束。

賽龍舟,江上鑼鼓喧天,幾艘或幾十艘龍舟爭旗。岸上的觀眾歡呼雀躍,場面十分壯觀。解放前,兩船經常打架,觀眾擁擠,癱在水裏。民國二十三年(1934)建國前夕,永嘉的藤橋和烏丹因為龍船相撞發生爭鬥,41人溺水身亡。自從南方人來了以後,歷屆政府都壹再禁止劃龍舟,收效甚微。

20世紀70年代末,溫州賽龍舟復興。人民政府要給予引導,破除迷信。加強安全措施已成為壹項民間健康體育活動。

裝扮成亭子:亭子分水陸兩種。

水上的亭子是壹艘彩色的船,又長又寬。配有陽臺,四周彩旗環繞,舞臺上有扮成戲曲角色的男男女女。形象生動,前後擺船,有龍紋裝飾的小孩,上下擺動。船尾的年輕男女裝男扮女。泰格在音樂中緩緩行走,看到岸邊掛著紅綾,來回三趟,收了紅。市區的幾個寺廟都設有亭子,最著名的是禪街的方仁殿。

在木板搭建的平臺上,蘆臺亭還坐著壹群戲曲人物,被許多人扛在肩上遊行(後來搭在板車上)。這個活動在元宵或者大街上舉行。

避邪驅疫:端午節時,大戶人家中堂掛鐘馗像;門上插著菖蒲和艾葉;孩子們的手臂上系著五色絲線,稱之為“長命縷”。

七夕節;七夕節

七月初七是巧書,各家用米粉做舌形糖糕,稱為“巧食”。七夕之夜,喬石將端午孩子們佩戴的“長生繩”扔在屋頂瓦片上,讓喜鵲取銜搭橋,幫助織女星穿越銀河。

中秋節

賞月:親朋好友互贈月餅。月餅是圓的,意味著古人在月亮上團聚。除了蘇州式和工廠式,溫州月餅還包括空心月餅和直徑超過壹尺的大月餅。那壹天,外地的親戚都盡可能回家團聚,飽餐壹頓。宴席上常有芋頭、掛面、蛐蛐、新鴨等菜肴。晚上各家準備月餅水果,在中庭賞月到深夜。在市區的吉谷山腳下有壹座小石橋,橫跨在戴宇河上著名的王岱橋上。午夜時分,皎潔的陽光投射在江面上,小橋壹半在東,壹半在西,像月亮馱著橋,所以又叫“月亮馱著橋”。現在是晚上,人們經常三五成群地去看。

小擺設:中秋節前三四天,永嘉、瑞安、富士族或小康之家在中堂支起幾個八仙桌,四周錦緞環繞,擺好“小擺設”。裝飾模仿溫昶皇帝的廟宇,有雕像、幾個箱子、車馬、武器和執事。制作精美,具有觀賞價值。

清朝光緒年間,永嘉城裏有兩個小裝飾,新福興和陳啟興鎮店,特別有特色。辛福興擺上壹個大錫器,半寸到五寸不等,多達十桌。鋥亮鋥亮的線條和陳啟興更是別出心裁。第壹個是銀色的門墻和五顏六色的建築,裏面燈籠不停的旋轉,壹個金魚缸擺著紅色的水架。門燈,高燈,高燒紅燭。欄桿兩邊彩旗飄揚,武器林立。中間的八仙桌、圓桌用董、銀器、玉飾裝飾;有彈詞班,有歌唱班,小藝人都是銅做的,手裏拿著銀制的管弦樂和打擊樂器,極為精致。尤其是京劇課上,所有的銀戲角色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這些小擺設已經展出十多天了,參觀者無法停止講解。

重陽節

九月的重陽節是壹個爬山的節日。男男女女爬上山頂欣賞秋景,各家還做了蛋糕送給外地人和小孩。爬餅和諧的意思是“爬山”,也叫“重陽餅”,意思是步步高升。餅是用米做的,用大小不壹的圓餅做成,上面插著米塑戲曲人物和金旗銀花,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除夕

從臘月初開始,人們就壹直在為新年做準備。從晚至除夕,有各種民俗活動。

澆年糕:從12月30日開始,人們開始搗年糕和糖糕。不包括水晶蛋糕。過去是用亮米做的,糖糕做成各種形狀,包括狀元的形象,也做成元寶形,大型的塘糕元寶,重幾公斤,上面有銀花,放在中堂。有些人做蛋糕,桶裝蛋糕和烹飪蛋糕。

置辦年貨:每到臘月,家家戶戶都忙著添置各種食品、衣服、器皿。到了年底,會采購大量的魚、肉雞、糖果,貧困家庭不惜典當衣物,購買年貨。解放後,每年到年底,商業部門都舉辦商品展覽,讓居民受益。

送竈神:臘月二十三晚上,送竈神上天的時候,也叫“除夕”。送竈神的時候,他們把水果、糕點、麥芽糖放在竈臺上,求竈神“在天上說好話,落地保平安”。麥芽糖是必備供品,說竈神嘴堵,不會說別人壞話。祭祀後給孩子發糖果的習俗已經被廢除了。

瓜分國家?守歲?去年:農歷年底,俗稱‘三十’,外出的人即使遠在他鄉,也會回家與家人團聚。晚上祭祖,擺年酒,也就是年夜飯,菜肴豐富,芋頭、魚(都是“綽綽有余”的意思)、年糕;十個冷鍋放在紅色的碗裏,寓意“圓滿”,晚上居民家裏到處點著紅色的蠟燭和油燈,稱為“過年燈”,父母給年輕人壓歲錢(也叫壓歲錢),放在枕頭下。付娜避開惡靈,晚上全家人圍坐在燈旁,說笑“放哨”。中午會放“關門炮”。

70年代末,電視機普及到家家戶戶,改看電視春晚節目。

  • 上一篇:昆明酒店查詢昆明酒店查詢5星級
  • 下一篇:杭州西湖名字的由來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