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那些天資聰穎的孩子後來都怎麽樣了?

歷史上那些天資聰穎的孩子後來都怎麽樣了?

江郎的天賦已經耗盡,但鐘勇的天賦卻已經喪失。從古至今無數的少年神童,天生資質優秀,卻在成長的道路上漸漸走了彎路,壹點點褪去了自己傳奇的光環,變成了普通人,甚至陷入了可怕的災難。不得不說,這是壹個巨大的悲劇。

古代那些有名的“別人家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麽樣了?

長期以來,我們對歷史名人的了解都是膚淺的,停留在書本上,很容易忽略他們背後隱藏的不為人知的故事。像星星壹樣的神童的隕落,給全世界成千上萬的父母在孩子的培養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和啟示。

1.孔融:四歲卑微到可以做梨,踏入官場。“孔融造梨”的故事出自南宋學者王應麟的《三紫晶》。婦孺皆知,大家在接受啟蒙教育的時候壹定聽過這個故事。都說孔融年輕的時候才華橫溢,經常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壹面。

當我四歲的時候,我的父母給我的孩子買了壹些梨吃。那些梨有的又圓又滿,有的又癟又小,孔融卻專門挑小梨吃。他的父母很驚訝,問他為什麽這麽做。

孔融答道:“我年紀小,應該把大梨讓給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比我小,我應該照顧他們。”

孔融小小年紀就如此睿智,懂得照顧兄弟姐妹。他的父母又驚又喜,松了壹口氣,他的氏族親戚聽說後都以為他是個巫師。

“孔融讓梨”的故事體現了他非凡的青春,但孔融小時候的聰明和機警不止於此。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也記載了壹個“雖是壹個時辰,卻不壹定是好的”的典故。

據說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去了京城洛陽。當時,李思船長李媛莉在北京非常有名,所有來北京的名人都先去拜訪他。而李媛莉很傲慢,所以他告訴看門人,只有那些智力出眾,名聲顯赫的人,或者自己的宗族親戚,才應該被通知,如果是普通人,就沒有必要離開。

孔子和李媛莉互不相識。到了皇宮,被門童問如何回答。沒想到,孔融先說:“我們是李付俊的親戚。”

當李媛莉聽說有壹個部落來訪時,他很快就出去迎接他,但當他遇見他時,他沒有認出他來。他問:“妳跟我是什麽關系?”孔融道:“我祖上是倪,妳祖上是。他們之間是有交情的,所以妳我自然是世世代代的親戚。”聽到這些話,李媛莉和在場的客人都對這個10歲的孩子暗暗吃驚,並歡迎他進入豪宅。

席間,交談甚歡,恰逢中醫陳偉博士來訪。李媛莉把剛才孔融的表現告訴了他。沒想到,楊晨不以為然地說:“有些人年輕時很聰明,但長大後不壹定能成功。”孔融當眾回應:“我猜妳小時候壹定很聰明。”楊晨在公眾面前非常尷尬。

孔融作為大思想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年輕時就有不輸鐘勇的才華和名聲,被列為“建安七子”之壹。可以說,他從小就是鄰居家的孩子學習的榜樣。

但或許正因為如此,長大後步入仕途的孔融有點自負自大,他滿懷報國之誌,但思想往往模糊浮誇,這恰恰讓他的上級曹操大忌。此外,他還有嘲諷同事的壞習慣。他情商太低,鋒芒太強,這讓他在官場顯得格格不入。從同級到上壹級都沒有人喜歡他。

公元208年,對他長期不滿的曹操以“不遵朝廷大禮”、“謗朝廷”的罪名將孔融處死,並斬首全家老幼。當時,孔融已經56歲了。這壹事件在朝野引起轟動,也在後來的歷史學家中引起爭議。這裏面自然有曹操的政治考量,但罪魁禍首是孔融本人。

“父子之間是什麽感情?這只是性欲本能的產物。母子之間有什麽感情?就像把東西放進瓶子裏,出來就走了。”——《後漢書》

妳知道這麽冷酷無情的話是誰說的嗎?原來是孔融本人。

於是,孔融的觀念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那個善良孝順的少年。建安元年,袁譚突襲,只身壹人連夜逃往東山,妻兒被袁軍俘虜,萬萬沒想到,這就是那個讓梨的孔融。

第二,匡衡:我們都很熟悉關於年輕好學的典故,我們年輕時經常用它們來激勵自己。其中,“挖墻腳求光明”的主人公叫匡衡。他出身貧寒,但非常好學,渴望發財。由於生活的壓力,他不得不在業余時間在房東家做幫手,以賺取讀書的學費。

在古代,書是很值錢的,普通人的書往往會被束之高閣,不會輕易外借。像匡衡這樣家境貧寒的孩子自然買不起書,所以他在有錢人家做幫工的時候,經常會要求對方把書借給他看。白天工作很辛苦,晚上壹片漆黑,沒辦法學習,他只能利用中午的空余時間看書。

壹天晚上,匡衡突然看到墻上有壹束光。走近壹看,只見墻上有壹道裂縫,鄰居家的燈光從裂縫裏投射出來。匡衡喜出望外。他迅速拿出壹把刀,悄悄地在墻上鑿出了裂縫。然後他拿出書,在燈光下讀了起來。

“挖墻借光”的典故出自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千百年來激勵了無數有誌少年自強不息。

故事的結尾非常潦草,只說匡衡後來“很有學問”。不深究的話,我們自然認為他從此大踏步前進,但事實真的有那麽完美嗎?

據《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從壹介布衣奮鬥了近20年,最後成為輔屠戶,壹人之上萬人之上,堪稱慰祖亮門楣的成功典範。

但誰也想不到,年輕時雄心勃勃、勤儉持家的匡衡,在官場這個大染缸裏沒能保持初心,人生軌跡逐漸偏離,最終以朝不保夕告終。

由於年輕時的勤奮和好學,匡衡對明代經典有著深入的了解,尤其擅長分析詩經,並經常在民間推廣禮儀和道德。恰逢漢元帝對儒學感興趣,對匡衡十分賞識,很快提拔他為宰相,晚年被封為正相。

  • 上一篇:扶風縣有哪些知名人物?
  • 下一篇:體現航天精神的正能量句子合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