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膠東西北部地質發展史。

膠東西北部地質發展史。

膠東西北地區經歷了相當復雜的地質演化過程,地質史的發展既與山東陸塊的整體演化相協調,又有其獨特的發展過程。前震旦紀構造巖漿活動活躍,古生代地殼穩定,中生代以來處於新的構造巖漿期。因此,根據地質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膠東西北部的地質演化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前震旦紀大陸地殼形成階段

該階段經歷了陸核形成、陸殼和陸塊拼貼等復雜過程,具有強烈的構造巖漿作用。

(1)中太古代陸核形成階段

中太古代早期是地殼發展的初始階段。當時地球表面溫度高,地溫梯度大,火山作用強烈。膠東西北部唐家莊地區發生了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噴發。在地球逐漸冷卻過程中,原始地殼開始形成,受地幔對流影響,引起拉伸,形成淺陸架沈積,構成了唐家莊巖群的原巖建造。地殼繼續伸展,產生拆離滑脫構造和張裂構造,地幔巖漿沿張裂構造侵入(關帝窪超基性巖-基性巖組合)。此後,膠東西北部形成了壹個不成熟的原始大陸核。中太古代晚期陸核拼貼導致高溫區域變質(麻粒巖相)、擠壓褶皺和韌性剪切帶。這壹過程形成了本區太古宙高層區。

(2)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陸殼形成階段

這壹階段的主要特征是新太古代陸殼逐漸成熟,地殼分化為穩定的花崗巖穹丘和活動的綠巖帶,穩定區和活動帶的基本格架逐漸清晰。新太古代早期,膠東西北部陸核周圍出現洋盆,地幔物質上湧,形成膠東西北部馬連莊超基性巖-基性巖組合。隨著洋盆的縮小,發生大規模(部分)熔融,大量TTG花崗巖類侵入,使地殼垂直增生。新太古代中期出現洋島弧,形成TTG花崗巖系列-棲霞片麻巖套;新太古代晚期,出現了具有陸緣海-淺海沈積特征的活動陸緣環境沈積(膠東群),並伴隨著強烈的變質變形作用,形成了花崗巖-綠巖地體這壹高角閃巖相變質作用的基底巖系。膠遼地塊的形成。這壹階段的地殼形成史可以概括為原生地殼發展史。

古元古代地殼向剛性發展,這壹階段的主要地質事件是在華北陸核矽鋁地殼基礎上的三次裂谷開合。膠東西北地區以地殼伸展為特征,形成裂陷槽,產生陸緣海相沈積組合(京山群和粉子山群)。粉子山群早期以泥質碎屑巖混基性火山巖為主,中期為碳酸鹽巖和碳質碎屑巖,晚期為泥質碎屑巖,表明海水由淺入深,地殼由活動到穩定。京山群下部以泥質巖和富鎂灰巖(原生巖)為主,中下部為碎屑巖混火山巖,中上部為碳酸鹽巖和碳質碎屑巖,頂部為泥質巖,表明海水變化頻繁,地殼不穩定的特點。沈積基本結束後,幔源巖漿侵位(萊州組合),隨後是層理拆離構造和中高溫變質作用(麻粒巖相和角閃巖相)。晚元古代,裂陷槽開始閉合,殘余槽內沈積陸源碎屑巖組合(芝罘群)。

(3)中元古代陸塊裂解聚合階段。

從原始秦昆洋的形成、演化和閉合到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形成原始中國古陸,是壹個重要的地殼活化階段。

中元古代早期,地殼處於伸展狀態,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被秦昆洋隔開。南部為伸展構造,北部為弧盆體系。魯東位於北部弧盆系。由於地殼深部伸展和幔源巖漿上湧的位置,在膠東東部靠近膠東西北部形成了海陽所幔源巖漿巖組合。

新元古代早期(1000 ~ 800 Ma),秦昆陽閉合,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導致魯東結合部出現大量同碰撞花崗巖。位於華北板塊南緣的膠東西北部產生了強烈的褶皺變形和推覆構造,這壹重大構造事件的時代信息殘留在玲瓏花崗巖中。

第二,震旦紀-古生代陸塊發育階段

在這個階段,受新元古代形成的中國大陸-古中國地臺解體的影響,中朝、揚子、塔裏木等小克拉通演化為浩瀚古亞洲洋中的三個淺地臺。膠東西北部位於中朝陸塊的東南緣,相對穩定的蓋層沈積階段已經開始。

震旦紀形成淺海盆地,沈積復理石組合(蓬萊群)。

在古生代,盡管魯東地區尚未發現確切的古生代沈積蓋層,但有證據表明該地區曾存在古生代蓋層。古生代時期,魯東地區和魯西地區壹樣被廣闊的海水覆蓋,海水深度從魯西到魯東地區逐漸增加。魯東地區古生代地層應是華北地層系統的延伸。膠東西北部很可能與華北板塊東南緣(鐘,2006)壹樣,早古生代為被動大陸邊緣盆地,晚古生代轉變為前陸復理石盆地。當時沈積-構造古地理格局總的地理走向是南深北淺。

第三,中新生代沿海太平洋構造巖漿作用的大階段

膠東西北部中新生代地殼演化受兩個動力學背景控制:揚子板塊和華北板塊在古亞洲構造域的擠壓拼接和太平洋沿岸構造域的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俯沖。構造體系由古亞洲構造域向濱海太平洋構造域轉變,構造巖漿作用強烈。

三疊紀受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碰撞的制約,表現為擠壓構造體系。膠東西北部強烈隆升,古生代沈積物被完全剝蝕,只留下少量震旦系蓋層。晚三疊世,嬌嬌西北部部分地區出現造山後侵入巖——柳林莊閃長巖和文登花崗巖。

侏羅紀-白堊紀,受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的制約,構造體系向拉張轉變,表現為強烈的巖石圈減薄和非常活躍的構造巖漿活動。強烈的地殼活動奠定了膠東西北部的基本構造格局。

隨著太平洋板塊由SSE向NNW移動,整個南中國大陸向北移動,使得膠北地塊從華北板塊南緣沿郯廬線向東北移動,與魯西地塊並置,形成郯廬斷裂(沂沭斷裂),兩側有大量次級斷裂。NE-NNE向斷裂是嬌嬌西北部的主要斷裂,為金礦化提供了有利空間。

侏羅紀,嬌嬌西北部的大陸地殼大面積重熔,形成精美的花崗巖。白堊紀太平洋板塊的俯沖造成魯東地區不均勻擠壓,形成擠壓帶和伸展帶交替分布的特征。擠壓帶內形成殼幔混源花崗巖(郭家嶺花崗巖和威德山花崗巖)和深部堿性花崗巖(嶗山花崗巖)。在伸展帶,產生拉分盆地,形成火山-沈積地層(萊陽群、青山群和王石群)。中生代強烈的巖漿活動為膠東西北部爆炸性的金活化、遷移和成礦提供了熱源。

膠東西北地區新生代進入裂陷新階段,新壹輪構造變動又開始了。

在古近紀,沂沭斷裂繼續活動,不僅使白堊紀地層被擠壓成不對稱褶皺,而且有些地方還受到侵蝕。龍口、萊州、平度等地出現了小型新生代盆地,沈積了壹套含煤和油頁巖的碎屑巖(烏圖組)。

新近紀幔源巖漿活動強烈,棲霞等地(臨朐群堯山組)有玄武巖噴發。

第四紀以差異擡升運動為主,局部沈降區形成松散堆積。膠西北隆起北緣存在幔源玄武質巖漿溢流(石家溝組)。第四紀構造活動主要發生在沂沭斷裂帶附近,地震活動頻繁。其他斷層也有新構造活動的跡象。

  • 上一篇:興化的興衰歷史
  • 下一篇:勇士報價格林1.2億元。他的身家值這個數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