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朱允炆去哪裏了?

朱允炆去哪裏了?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但有許多說法:

官方聲明:文健皇帝燒毀了他的宮殿並自焚。

據唐太宗記載,燕王朱迪入京時,文健也想出來迎接太子,但他自言自語地嘆道:“怎能相見?”不得已,他下令燒毀宮殿,頓時大火熊熊。文健和他的皇後馬史跳進火裏自焚,他的大部分妃嬪和隨從也隨他壹起死去。燕王朱迪入宮後,找了他三天。宮中的侍從說文健皇帝自焚,並從火中拖出壹具燒焦的屍體為證。王子看到屍體時,分不清男女。太可怕了。朱迪非常難過,他撫著屍體痛哭流涕,說他只是來幫助皇帝學會做好人。妳為什麽要尋找自己的路?他繼承皇位後,必須和天子壹起“埋葬文健”。後來,燕王朱迪派了壹個官員去祭祀,並離開了三天。《明史》和《方孝孺傳》都持這種觀點。

《太宗實錄》的可靠性受到人們的質疑,因為朱迪曾三次修改《太宗實錄》,目的是為自己奪取皇位尋找冠冕堂皇的理由。由於永樂王朝沒有留下文健皇帝的死亡記錄,甚至連文健時期的檔案和朱朱筆記都被銷毀了。天順、鄭德之後,關於文健之死的史料開始增多。所以越早的史料越模糊,越晚的史料越具體。萬歷二年十月,13歲的曾向張打聽的下落。張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傳於死者,說是帝難師時入城,即剪了頭發,走出無間道,然後周遊列國,人不知。”可見首輔張也傾向於說他的死。值得註意的是,民間謠言已經傳入皇帝的耳朵,此時談論文健之死已經不再是壹個忌諱的話題。

其他記載:朱迪派鄭和下西洋。

《明史·姚傳》和《胡萌傳》中記載,明太祖稱帝後,對皇帝自焚而死產生了懷疑,聽到了許多謠言。壹些人告訴他,燒焦的屍體是馬皇後的,文健皇帝剪了他的頭發,出家了。他逮捕了文健的記錄大師溥洽,把他關在監獄裏十多年,迫使他供出文健的下落。《明史·列傳》載:“惠帝之崩,因火而起,或言逸。舊大臣們更聽話,皇帝(指成祖)對此表示懷疑。(永樂)五年,發禦書,訪仙人張邋遢,遊遍天下,暗中觀察皇帝的存在,所以是離開時間最長的。”即以發禦書、找張不修邊幅的名義,讓各大家族給走訪縣、鄉、市,尋找皇帝的下落,歷時16年。這裏說的邋遢張就是小說裏經常出現的張三豐。他是個奇怪的人,不修邊幅,反復無常。據說他壹天能走幾千英裏。成祖很重視胡穎對文健的調查,不允許胡穎以母親身份提出“丁酉”的請求(某官員父母去世,應服喪三年,稱為丁酉)。

《明史》說:“我到之前,盛傳文健下海,皇帝派幾代內大臣鄭和下海,我才起了疑心。”也就是說,朱迪得不到確切的消息,於是派鄭和下西洋“尋蹤”。當時有很多中國人去南洋。據說張士誠失敗後,他的壹部分手下逃到南陽開拓移民。附近的壹些人證實,文健皇帝在泉州開元寺避難,在開元寺起航,最後隱居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東海岸。但是,沒有更多的證據,只是推測。

文健的祖先朱迪擔心在南洋召集中國人,或者號召南洋各國以宗主的身份起兵。因此,他很不放心,特地派鄭和下西洋幾次,壹是為了提高國威,二是為了尋找文健的蹤跡。據《明史》記載,“成祖疑惠帝死於海外,欲追述之,欲以炫耀兵力於異國,以示中國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他和朋友王景弘下西洋,他們帶了二萬七千八百多名士兵和更多的金幣。”在鄭和的船隊中,還有壹部分錦衣衛,他們負責調查和探索文健的蹤跡。

民間傳說:出家環遊世界。

也許是因為朱元璋稱帝前是個遊方和尚吧。明清兩代的歷史學家壹直推測文健皇帝出家並周遊世界。甚至有人根據《推背圖》第二十八圖中“家有飛鳥,郊有尼姑”和“真龍遊天下,我家在外”的四句話,推測文健皇帝喬裝尼姑,以躲避明成祖的追捕,最終遊遍天下。

據《明史》記載,文健逃離南京後,與楊應能、葉希賢和季承兩位僧人周遊世界。《明史》說,為了逃避抓捕,他“西遊重慶,東去天臺,轉湘府,居粵西,中間在白龍紮壇,在羅勇作詩壹首,入荊楚故裏,幸為史賓第壹”。

在中國西南的幾個省份,有很多關於建文帝的遺址和傳說。在《徐霞客遊記》中,徐霞客記載了文健皇帝在貴州白雲山修行時留下的遺跡:“有兩棵巨杉,並肩而立,由三個人抱著;西植毀於火,乃文君所植。折又西半裏,為白雲觀,遂由文君造山;前後擱板是雙層的。後亭前門檻下有泉有脊,為‘跪勺泉’。下到北通就知道妳的石頭技術了。不富不幹就拿勺子,所以叫‘跪’,是神龍造文君提供的。.....洞的左邊是供奉文帝雕像的亭子(亭子名字叫‘隱龍’,像是過去在佛閣裏,現在移到這裏了),是巡撫的使臣胡所建,遙望前面的遠山,右邊是米洞,不掩洞門,再望山頂。”

壹些書也記載了文健皇帝的詩。雖然無法判斷後人是否在造假,但其中壹些符合文健皇帝的身份。下面這首詩據說是文健在朱槿(今貴州廣順)避難時寫的:

壹夜之間沙塵突然入侵南方,命運號移動到了世界的中心。

鳳凰歸丹山,紅日遠,蛟龍歸大海。

紫似星猶拱,玉無聲漏,水沈。

今夜回望故宮,六院依舊期待翠花。

有100多條相關語句。

相對於史料中的傳說,現代人更喜歡用歷史痕跡進行考證今年2月,在南京明城墻清涼門段發現了壹條涵洞。據推測,文健皇帝就是從這條暗渠逃出來的。那麽文健皇帝逃跑後去了哪裏呢?全國流傳著100多個關於文健的故事。以下故事影響較大,證據較多。

江蘇吳縣說。《文匯報》記者徐作勝曾通過查閱文獻和親自走訪江蘇吳縣,發現了壹些文健皇帝駕崩後留下的遺跡和遺物。結合文獻資料,他認為文健皇帝當年離開禁宮後,被溥洽和尚所救,壹直躲藏在江蘇吳縣福塞集。從此壹心出家,無心興國。沒過多久,便隱退到了姚禪寺。在姚的守護下,皇帝躲進了穹山上的禦駕殿,直到永樂二十壹年(1423)在這裏去世,時年47歲,葬在殿後山坡上。

湖南永州說。2007年,湖南永州市新田縣文物考古人員在新田與寧遠交界處發現了壹座神秘的城堡——大觀堡,疑似皇帝文健的避難所。武當山(今新田縣南武當山)有碑文曰:“明代粵西有僧名智者登峰,愛山青山,雲重於頂,意為掛錫。”有人懷疑這個叫明賢的老和尚就是去過粵西的建文帝。

福建寧德說。2008年,福建寧德市金瀚鄉上金陂村發現壹座古墓,沒有墓碑,沒有建造日期,形態奇特。壹些專家認為這座陵墓是文健的陵墓。上晉北古墓的形制、格局、構件、構件紋飾都體現了明代皇陵的特征。這座墓的佛塔上鐫刻著“第三代佛教高僧賜金佛圓明塔”,但沒有刻朝代和年份。當地壹些專家提出,這個簽名暗示了建文帝的身份。此外,當地還發現了鄭洽後裔、雲錦袈裟等其他證據。

補充信息:

明惠帝朱允炆(1377 65438+2月5日-?),明朝第二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文怡親王朱標的次子,取名“文健”。

1368年二月,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但朱標早逝。朱元璋封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朱元璋於1398年去世,幾天後,他的皇帝朱允炆在當時的首都南京登基,享年21歲。朱元璋生前曾分封子孫到各地做俘虜,導致俘虜的勢力越來越大。他死後,文健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割據諸侯,嚴重威脅了諸侯王的利益。在北平的朱元璋第四子、文健的叔父朱迪起兵南下,史稱“靖南之戰”。1402年,朱迪入侵都城南京,戰時下落不明。同年,朱迪即位,即明成祖。第二年,永樂改為元朝,北平改為北京。文健的下落成了“明史第壹疑案”。

傳說朱允炆聰明、孝順、正直,是壹位仁厚的儒者。關於朱允炆的個性和他統治期間的國內發展,沒有可信的材料。文健統治時期的檔案和筆記全部被銷毀,私人賬戶幾乎被禁止。永樂時期的正史掩蓋了文健的年號,人為地將明太祖朱元璋的統治延長了4年,即從洪武32年到洪武35年(1399 ~1402):這壹時期曾被史學界稱為“廢政”時期。萬歷皇帝在1595 10年恢復了文健的年號,這是作為流產的編纂明史計劃的壹部分提出的。242年後,1644年7月,南明君主斧王朱友松決定其廟號為“惠宗”,謚號為“讓帝”。選擇後壹個尊稱是為了適應民間傳說,即文健皇帝沒有死於皇宮大火,而是自願退位給他的叔叔,以減輕內戰的普遍痛苦。

  • 上一篇:12.9歷史事件的起因、過程和結果
  • 下一篇:沈括為何被西方人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