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合肥的歷史演變

合肥的歷史演變

合肥古為懷壹之地,商代稱虎坊,西周稱夷戶。這是周代魯子國的都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廢而分封,設郡。合肥屬於九江縣。

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在九江郡建立九江王國。漢高祖四年,九江國改為淮南國。文帝六年(前174),淮南王國改為淮南郡;十二年,改淮南郡為淮南王國。漢武帝開國大典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國改為九江郡,轄合肥等郡,合肥郡名最早見於此。漢武帝五年(106),設十三州,合肥郡屬揚州九江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郡為合肥侯國。建安五年(200年),漢獻帝廢合肥侯國,改合肥郡,揚州治合肥。

三國時期,合肥縣屬於魏國淮南縣,歸揚州管轄。

西晉太康元年(280),九江縣改淮南縣,合肥縣屬淮南縣。

東晉時南北分治,合肥為雙方爭奪的重鎮,廢郡。南禹州位於南宋,汝陰郡位於舊合肥郡。汝陰屬南汝陰郡,南禹州,屬郡治。五年(506)改梁武帝田健為汝陰縣。梁武帝七年(526),壽陽為禹州治所,汝陰為南禹州治所。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建立河州,汝陰屬河州汝陰縣,州縣共治。579年,北周大成元年,河州被北周占領。文帝元年(581),汝陰縣改為合肥縣,河州改為廬州。合肥屬廬州,屬州治。大業初,廬州改廬江郡,合肥屬廬江郡,縣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廬江縣改為廬州,治合淝。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石島位於合肥,屬淮南路廬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廬州為廬江郡,仍治合肥。唐肅宗甘源元年(758),廬江縣改為廬州。在中和至天府期間(883 ~902),楊行密先後擔任揚州刺史、吳王,治理合肥。

從侯亮到後唐(907 ~936),合淝郡分屬吳國和廬州,肇慶軍逢節。後金至後漢(936 ~950),合肥郡屬南唐廬州,寶信軍儉。後周(951 ~960)合肥郡在後周屬廬州,寶信軍救節。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合肥郡屬淮南路廬州,屬州治。宋太宗到道道三年(997),改道道。合肥郡屬廬州淮南路,屬州治。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淮南路分為東西兩路,後又分。合肥原屬淮南西路廬州,屬州治。瀘州在宋代屬於寶信軍。紹初,南宋皇帝高宗將蘆州派往晁縣。紹興十年(1141),合肥被金朝占領,隨即收復。宋孝宗幹道五年(1169),廬州仍管合淝。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廬州升為廬州路,又劃歸西江北路,合淝屬淮西路廬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合肥郡屬河南江北省廬州路。泰定二年(1325),合肥縣仍屬淮西路廬州路。元順帝鄭智十二年(1352),合淝縣屬河南江北廬州路。鄭錚二十四年,朱元璋占領廬州,改道為府,置江淮中書省於此。合肥郡原屬江淮行省瀘州府,不久改為江浙行省瀘州府,為府。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合淝改為瀘州府、直隸、中書省,歸府管轄。洪武十三年,合肥改為六直隸廬州府,由府治。永樂十八年(1420),明成祖設立南京直隸,合肥屬南京直隸廬州府,由官府管轄。

清順治二年(1645),南京直隸改為江南省,合肥縣隸屬江南省瀘州府,為府。順治十八年,江南有左右使臣,江南左使管轄瀘州等州州。清康熙六年(1664),江南左大臣改為安徽內大臣,安徽正式建省。合肥縣隸屬安徽省瀘州地區。清鹹豐三年至十壹年(1853 ~1861),安徽巡撫統治合肥縣。

民國元年(1912),棄廬州,合肥縣直轄於安徽省。民國3年,全省分三路,合肥縣屬安慶路。17年合肥縣直屬安徽省。21年,合肥縣為安徽省第三行政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五月,日軍侵占合肥縣,國民政府將縣政府撤至潛山北麓的鴿子籠圍子(今合肥肥西縣鳴川鄉)。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合肥城被平反。29年,合肥縣成為安徽省第二個行政監察區。

1945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安徽省會遷至合肥縣,合肥成為安徽省會。1948 65438+二月,析取合肥縣西鄉、南鄉建立的肥西縣;次年1949,2月01,再次分析合肥縣東鄉、北鄉為肥東縣。1949 065438+10月21、合肥縣和平解放,同年2月成立合肥。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正式成立。1965年,壽縣、定遠縣、肥東縣、肥西縣的邊緣地區合並,成長為豐縣,成為合肥第壹個市管縣。2011 8月,地級巢湖市被拆分,廬江縣和縣級巢湖市劃歸合肥市管轄。

名字的由來

合肥名字的由來,不能不說肥水。費水源來自紫蓬山(又名醴陵山),位於該市西南70英裏處。出山後分成兩股,壹股向東,壹股向南到東莞,叫南淝河。在雞鳴山與龍井的水匯合後,壹條支流分為兩條:壹條支流向東流過市區,稱為金鬥河(今已不存在),另壹條支流向北流過壽縣,流入淮河,稱為東淝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裏。謝晉宣在這裏以少勝多敗擊敗了苻堅。按照爾雅的解釋,是說“歸異地而通同”,這是淝水得名的根據。合淝因東河與南河匯流而得名(壹說是因古時候廬州由河州改名而得名),素有“淮河的右咽喉,江南的唇齒”,“三國故地,包拯故裏”之稱,享譽天下合肥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合肥受南北之潮,革、鮑、木俱失。”合肥作為江淮水運的節點,是南北皮革、鮑魚、木材的中轉站。當時,在大運河未開通、漢江經常受阻的情況下,合淝因地處江淮交通節點,成為《貨殖列傳》記載的十八個商業城市之壹。

史書記載,當時東南只有壽春(安徽壽縣)、吳(宿州)、番禺(廣州)、合肥。當時九江郡是漢家的下屬郡。合肥的名字在史書上查到是漢武帝元壽元年(公元前122),改淮南國為淮南郡,轄合肥等郡。由此可見,合肥的名字應該早於此。東漢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郡為合肥侯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漢獻帝廢合肥侯國,復合肥郡。三國時期,合肥縣屬於魏國淮南縣。吳王孫權多次試圖奪取合肥,但都失敗了,但卻為合肥留下了許多歷史故事和地名,如張遼的偉大榜樣逍遙津、腳女臺、士兵歡迎池和孫權逃跑時騰躍而過的齊飛橋。可惜名字還在,只是歲月磨掉了原本的模樣。南禹州位於南宋,汝銀郡位於舊合肥郡,是南禹州汝銀郡的縣城。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建立河州,汝銀屬河州汝銀縣,州縣共治。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河州被北周占領。

文帝元年(公元581年),汝陰縣改為合肥縣,河州改為廬州,合肥屬之,歸州管轄。從此,合肥縣的名稱就固定下來了,沒有更改過。

  • 上一篇:人類簡史
  • 下一篇:拳擊史上什麽樣的黃種人能壹次性擊敗對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