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唐代對外友好交往小故事

唐代對外友好交往小故事

鑒真

鑒真(688-763),字淳於,揚州人。他在14歲時出家,他的法名是鑒真。他對佛經有很深的了解,尤其擅長。天寶元年(742),日本學者榮睿和趙樸訪問鑒真,邀請他代表聖武天皇到日本傳播佛教。鑒真欣然同意,並立即建造了壹艘船,為第二年春天準備食物。由於幹擾,此行未能成行。鑒真並不氣餒。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帶領弟子、畫家、工匠等百余人。,出發去東道口。途中船被巨浪損壞,東渡失敗。然後第三次和第四次東渡還是沒有成功。天寶七年(748),第五次東渡,再次遭遇大風大浪。風陡水黑如墨,形勢險惡。隨著湧浪,船突然上山,突然好像掉進了深谷。船上缺少淡水,喝了海水就腹脹。漂流14天到達海南島南部。這壹次,榮睿和趙樸壹起旅行。榮睿病逝,鑒真雙目失明,36名中日人員在第五次東渡中犧牲。天寶十二年(753年),66歲的鑒真第六次率領20余人乘坐日本出使唐朝的木船東進,終於到達九州,受到熱烈歡迎。鑒真住在首都奈良最著名的東大寺。由他設計和指揮的唐趙體寺建於奈良,反映了唐代建築技術的最新成就。他還傳播了雕塑藝術的幹畫法(即夾法,將麻布塗在泥塑上,顏料反復塗抹。油漆幹了之後,去除泥土,圖像就形成了。這被稱為去活化幹漆。在木制模型上畫雕像叫木芯幹漆。他用鼻子聞藥物,為日本識別了許多草藥。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在廣德元年(763年)去世後,葬於奈良的唐趙體寺。相傳其弟子創作的鑒真幹漆像壹直安放在寺內,被定為日本國寶,是日本藝術史上最早的人像雕塑。鑒真雕像的塑造和長期保存,體現了日本人民對中日友好傳統的珍視。鑒真被認為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1980年,鑒真幹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故鄉揚州探親,後在京巡展,展現了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不斷發展。

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通過中日之間的不斷交流,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技術甚至生活方式上都深受中國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革新”。這壹改革對高翔玄理和長期在中國學習的僧侶們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模仿隋唐制度,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員制度,模仿隋唐科舉制度,采用通過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參考隋唐的法律,制定了大寶法。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井(今奈良)。都城的建築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和排列也幾乎壹樣。還出現了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8世紀後期,日本遷都平安(今京都),仍仿長安建都。

8世紀以前,日本人使用漢字作為表達敘事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高僧空海在日本人使用中國漢字註音的基礎上,創造了日本的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極大地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語的詞匯和語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和節日習俗也受到了唐朝的影響。

新羅使節和留學生

朝鮮半島的朝鮮、百濟、新羅在唐初就與中國有交往。新羅於675年統壹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後,與唐朝保持友好關系,直至唐朝末年。兩國互派使節,不斷地由陸路和海路往來。“奉命送別,全城遣使”的詩句,派往新羅當使節,可見國人對派遣使節到新羅的重視。新羅王不斷派遣使節帶著珍貴的禮物到長安,唐朝也經常給新羅珍貴的禮物。開元年間,曾贈壹次給新羅300匹精美的絲綢(唐代給十匹雜色,通常包括兩匹絹布、兩匹絹、兩匹絹、四匹絹)。新羅派遣大量留學生到長安留學。唐朝的留學生中,新羅最多。837年,唐朝新羅學生多達216人。840年,完成學業回國的新羅留學生有105人。從821到唐末,新羅有58名學生參加了唐朝的科舉考試,取得了“賓公”(意為外國進士)。崔致遠12歲來到唐朝,18歲進士,29歲回到新羅。他用漢文撰寫了20卷《歸畢沅耕》,保存了當時中國的大量史料,至今仍是我們研究唐代歷史的寶貴資料。《新唐書》中有記載,可見當時已有重視。新羅留學生回國後帶回了許多中國文化典籍,對吸收和傳播唐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崔致遠

崔致遠(857-?),字孤雲,海上雲。新羅學者和詩人。少年時去唐朝讀書,考上了進士。回國後,崔致遠當過侍者和翰林學士,晚年因不滿國事而隱居。他致力於傳播儒家文化,促進了新羅的學術和文學發展。他出版了20卷詩集和散文集《歸更》,引起了中國文壇的關註。

新羅商人來中國做生意。

唐朝和朝鮮半島之間的貿易非常繁榮。新羅商人到唐朝大量貿易,從北方的鄧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萊州)出發,到達南方的滁州(今江蘇淮安)、揚州。滁州有新羅亭,萊州有新羅廣場,都是新羅人集中聚居的地方。新羅商人把牛、馬、苧麻布、紙、折扇、人參帶到唐朝,販賣唐朝的絲綢、茶葉、瓷器、藥材、書籍。新羅產品在唐朝的進口中排名第壹。

唐文化對朝鮮的影響

新羅人廣泛研究了中國的政治、歷史、哲學、天文、歷法和醫學。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對新羅影響很大。8世紀中期,新羅模仿唐朝的政治制度,重建了自己的行政組織。中央設立執事省,相當於唐朝的尚書省。執事省由三府三司組成,相當於唐朝的六部。8世紀後期,新羅也采用科舉制度選拔官員,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新羅都城平壤,仿長安、洛陽而建,也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675年,新羅開始采用唐朝的歷法。新羅醫學博士用《本草經》等中國醫學書籍教學生。韓國文化對唐朝也有壹定的影響。他們的音樂很受中國人民的歡迎。唐太宗定下的十首樂曲中有壹首是高麗樂。

玄奘西遊記

玄奘(600-664),俗名陳,字易,洛州(今河南偃師茍鎮)人,13歲出家。後人稱他為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經典三部曲——佛經、戒律、闡發、註釋的統稱,熟悉三藏的僧人稱為三藏法師)。唐初,他在四川和長安學習佛教理論。他覺得佛教宗派多,佛經翻譯錯誤多,讓人無所適從。他決心在天竺研讀佛經,研究解決佛教教義中的壹些疑難問題。貞觀元年(627年),從長安出發,混入回西域的商賈,獨自離開玉門關西行。經過八百裏流沙(即玉門關外的漠河焉耆),從天山南路穿過新疆,越過青脊,穿過中亞,於貞觀二年(628年)夏末到達天竺西北。然後沿著壹條由西向東的路線,他參觀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聖地和許多高僧。貞觀五年(631)末,到了墨界陀國,來到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住在這座廟裏的和尚是印度佛教權威。他90歲了,已經不講課了。為了表示對中國的友好,他特意收玄奘為徒,傳授他最難的佛經——瑜伽理論。玄奘花了五年時間精研佛學理論,成績優異,成為那爛陀寺十大驅魔人之壹。隨後外出求學,遊歷印度半島,壹路多次參加佛家辯論,使他在天竺聲名鵲起。貞觀十五年(641),回到那爛陀寺講學。那爛陀派的壹個反對者寫了壹篇論文,呈給抗戰國王,聲稱沒有人能反駁其中的壹個字。傑日王把論文交給傑賢,決定在國都曲女城召開學術會議。玄奘和1000多名僧人代表那爛陀寺參加了會議。傑日王接見玄奘,問太宗和中國的音樂。玄奘介紹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以及唐太宗的政績。抗戰國王對此極感興趣,立即派特使前往長安郝彤。貞觀十六年(642年)十二月,群女城辯論賽開始。天竺18的3000多位國王、佛教徒、婆羅門參加了會議。玄奘擔任大會主要發言人。他用梵文寫了壹篇批駁那個人的論文,作為辯論的主題在大會上宣讀。同時抄了壹份,掛在會場門口,按照慣例寫明:誰若能據理反駁壹句,就斬主賠禮道歉。但是五天後,沒有人來辯論。大會歷時18天,大家對玄奘的精辟言論印象深刻。大會結束當天,戒日王與18國王互贈厚禮,均被玄奘婉拒。最後,抗戰國王懇求玄奘騎上裝飾著漂亮建築(chuáng)的大象,繞道去見教眾。

貞觀十七年(643年),玄奘拒絕日本國王的再三挽留,決定回國。傑日國王和當地人把他送到幾十裏外,才含淚分手。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帶著657部佛經回到長安。唐太宗派宰相方等人出城迎敵,長安數千人出城迎接。唐太宗在洛陽宮召見他,他向唐太宗介紹西域和天竺。他立即回到長安,開始翻譯佛經。在19期間,75部佛經被翻譯成1 335卷。因為他對中國文化的素養很高,精通梵文,所以他的譯文通順優美,壹些特殊名詞如“印度”和表示時間的“時刻”壹詞都是他定的。這些佛經大部分後來在印度失傳,漢譯本成為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學、文學和科學的重要文獻。

玄奘還根據自己的遊歷寫了壹本書《大唐西域記》,記錄了110各國和28個傳聞國的情況,包括新疆和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斯裏蘭卡等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道路、疆域、城市、人口、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等。現在,《大唐西域記》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成為世界名著。

妳選壹個展開,就ok了。

  • 上一篇:鄭潘基簡介
  • 下一篇:舉壹個歷史上有名的關於孝子的故事。最好是發生在歷史名人身上,感人至深~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