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讀史書的幾點看法

讀史書的幾點看法

歷史書主要有兩種類型。壹類是傳統史書,如《左傳》、《史記》、《後漢書》、《三國誌》等,是後人研究歷史的主要信息來源。另壹類是後人根據傳統史書和壹些出土文物的解讀和總結而產生的歷史通俗讀物,如《國史大綱》、《明朝那些事》、《萬歷十五年》。

傳統史書和通俗史書有很大的區別。傳統的歷史書離我們的時代很遠,和現代人的閱讀習慣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會比較難。通俗的書裏都是才華橫溢的人,有些人的解讀比歷史本身還要精彩,凝聚了個人的努力,不可否認,但也不能否認,因為質量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的立意和綜合材料能力決定的,有時作者摻雜了太多的私貨,有時又離歷史本身很遠,但好在有明顯的優勢。因為離時代遠,可以更客觀的看待,精力有限,是個不錯的選擇,前提是大家都盡量選。

但是,如果妳想品味歷史的真實,那麽傳統的歷史書總是無法回避的。下面主要談談對閱讀傳統史書的壹些認識。

傳統史書是歷史最真實的記錄。閱讀它們可以給出更真實的解讀。在這些原始記錄中,閱讀會少受別人觀點的影響。人在解讀歷史的時候,不管是誰,總是有自己的主觀認識,所以如果看了別人解讀過的史書,就會離史實更遠,甚至會有錯誤的認識。有壹次,我無意中翻到壹篇文章,是關於子貢和春秋時期鄭國的醫生鄭宮鈴之間的事情。文章把子貢描述得很可愛,說子貢被鄭追殺,但子貢認為不可能,於是改殺了鄭。這個解讀出自《左傳》。故事其實很簡單。子貢和他的家人在鄭的住處等候鄭。子貢食指壹動,說他每動壹下食指,就會嘗到美味。巧的是,楚人鄭那天給送了壹條娃娃魚。當鄭回來時,子貢和他的家人相視而笑。宮鈴感到奇怪,問為什麽。大鯢熟了,他說,當時子嘉掌握著鄭的軍政大權,子貢怕,就和子嘉揚言要殺了。子嘉沒有辦法,只好和子貢壹起殺了鄭。當時是春秋時期,也就是東周時期,周朝已經是禮法結合。

禮記?學院”說:

禮記?禮”說:

禮儀上的規章制度已經合法化,而鄭的兒子和兒子都有服從的義務。殺王更嚴重,兒子去找兒子家,兒子先是不服。“動物老了,還是不敢殺,但是情況呢?”子貢威脅之後才跟著。形容自貢有多可愛?與史實嚴重不符,既是違君之禮,也是謀殺,壹個可愛的形容詞歪曲了史實。晉靈公在位時,趙盾被晉靈公逼得逃走,宮鈴被殺,趙盾回國。

孔子寫了《春秋》。

就像這樣,諷刺的是趙盾殺了國王,更不要說子貢自己殺了他的國王,這就更糟糕了。因此,閱讀傳統史書可以更貼近歷史本身,得出公正客觀的觀點。別人對傳統史書的解讀是主觀的,求標新立異。另壹方面,他們自己把歷史事實割裂開來,只展示符合自己觀點的部分。就這樣,為了說自貢可愛,他只說想吃鯰魚,就伸手嘗了嘗。宮鈴想殺他,所以他必須殺了宮鈴。另外,宮鈴是謚號,被謚號殺了,說“亂不損靈”,“不勤於成名”。

在閱讀歷史時,我們應該避免持有單壹的觀點,而應該分析大量的材料,以獲得客觀的觀點。沒有大量的材料積累,很難得到客觀全面的認識和觀點,而經過大量的材料積累,觀點也就有了壹些雛形。

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的序言中說

只是看別人的書,很難形成自己的實用見解和認識,就像“吃別人的剩飯,穿別人脫下來的衣服”。畢竟可消化的少,也不壹定適合妳,不利於形成自己的認識。讀《左傳》之前,聽到很多關於春秋的評論,但始終只是模糊的印象。我每次跟人說話,都只是重復壹個觀點,重復幾句話。我覺得別人說的有道理,那個觀點也有道理。沒有具體的認識和自己的思考。看了《左傳》,開始有了具體的認識,歷史人物也在心中有了影像。晉文公已經不在那裏了。人的感情是假的,自己都知道;“吃不吃人肉,幾次被拒絕進門,因為怪瞳洗澡被偷看,城濮之戰因為未知的夢想而猶豫要不要打,的形象開始豐滿,童年被劫持的苦難,楚最大家族的叛逆之戰,驚心動魄的箭到車,打敗金氏的“武功,止戈也”的宏大境界。這些都是在大量材料的積累下形成的。正是由於大量材料的積累,春秋時期的人們更加意識到積極樂觀的精神和恐懼心理,從鄭莊公的“多行不義必自斃”,管仲的“宴毒不懷”,到範文子的“難行!“愛我者只願我死,使我速死”,孫保叔的“立德、立言、立功”,深深影響了我對春秋的認識,在大量材料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改變了過去看到這些知識不知所雲的局面。

讀歷史,不要急功近利。

南宋時期的胡紅艷

寫在壹本書裏的歷史,可能就幾行字,字裏行間卻有那麽多內容。如果字裏行間的內容是壹桶水,字面意思只能是壹滴水。只求急功近利是得不到任何東西的。特別是古代史書籍,都是用文言文寫的,字數很少,需要慢慢解讀,更不能急功近利。

錢穆對此有過論述:

其次,妳是專門的,也就是精讀。沒有精讀,就無法理解深刻的道理,深刻理解字裏行間表達的意思,看完就忘。妳心裏不明白,也解釋不清楚。再深究,發現處處都有壹種停滯不前的感覺。有句話叫“不了解,還不知道。”但如果壹開始就學習,精讀冥想,慢慢就會越學越多,就能融會貫通所學。說話的時候只會說壹個點,然後冒出很多點。古人也很推崇精讀。

朱對的評價是:

曾國藩在給家人的信中談到讀書的重要性時,說得更清楚:

如果妳看過《史記》中商鞅的文章,商鞅和甘龍在變法前就爭論過,說“愚者比成功更黑暗,智者不出芽。”“普通人安於舊俗,讀書人沈迷於耳聞。”秦湘十年後,“宗室富而怨。”趙亮邀請他去見他,並勸他成功後退休。否則商鞅不會聽他的死訊。他要是隨便看了,也不會知道商鞅到底迷上了誰。首先是說“人不能從憂慮開始,但可以從快樂中成功。”論最德者不與俗,成大事者不謀眾。“足見商鞅對普通人和人性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他還說“智者見萌芽”,並稱贊說,在事情出現之前做決定,不如在事情已經出現的時候再去解決。到了秦湘十年,每次“後面都有十幾輛車,被逼占便宜的都急著騎,持矛操戟的都急著跟車。這東西什麽都沒有,妳也修不好。”這時,情況已經出現,但商不再被“看在萌芽狀態”。正因為如此,他已經被權力和欲望迷住了,耳朵也不好聽。諸葛亮的《誡書》中說:“無事遠離寧靜。“改革之初,我不為成績所迷,但我高瞻遠矚,頭腦清醒,到位有力,迷倒了很多人。我已經很難說服別人了,最後也就名存實亡了。所以讀歷史,要精讀,要深入思考,才能有所收獲。

  • 上一篇:介紹閬中的風土人情。
  • 下一篇: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