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赤手空拳就能把城門擡起來,被稱為東周武力承擔者的人是誰?

赤手空拳就能把城門擡起來,被稱為東周武力承擔者的人是誰?

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教育了壹代又壹代的人。在現代人的印象中,他應該是壹個溫文爾雅,端莊謙和的紳士。

但現實與我們所做的恰恰相反。誰能想到,這樣壹個歷代文人中的祖師爺,竟然是壹個在《驚天地泣鬼神》中具有軍事價值的巨人?

如虎添翼,有其子,家族傳承驚人。

孔子是山東人,我們印象中山東男人都是高個子,孔子也不例外,但孔子的身高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高。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人皆稱其為‘長人’而異”。

雖然史學界對九尺六寸的換算有爭議,但有壹個人認為孔子是春秋時期的魯國,應該按照春秋時期魯國的標準換算,即大約1.95米。

另壹種是寫史記的司馬遷是漢朝人,應該按照漢朝的計量標準換算。然後孔子的身高幾乎和姚明壹樣高,估計在2.22米左右。

其實不管是哪種說法,至少說明孔子至少是壹個身高超過1.9米的巨人。

身高其實是受遺傳基因影響的,所以不得不提孔子的父親,蜀。

雖然他在孔子小時候就去世了,但據說這個身高超過2.4米的長人可以和著名的魯、孟子的家臣壹起被稱為“魯三虎將”,可見他的武力極其強大。

逼楊之戰,在部隊被誘入城中,陷入圈套的時候,他赤手空拳升起城門,為部隊保證撤退路線和時間,更何況他71歲還能生下孔子。

有其虎必有其子,孔子完美地繼承了如此優秀的家族基因。

《列子·傅說》說:“孔子力大可以舉城門,但不願以武力揚名。“由此可見,我們的聖人孔也是壹個能赤手空拳把大門擡起來的猛男。

當時有壹個叫孟賁的武士,很佩服孔子的武力。據《淮南子註疏訓》“孔子比孟本勇,跑得像兔子壹樣快,能扛大門。”

要知道這個孟本才是壹個能赤手空拳拉開兩頭戰鬥牛的梟雄,能得到他的尊敬,可見孔子的武功有多強。

還有壹次,孔子和他的弟子環遊世界,他們被困在郭裁和陳果之間。他們餓了七天七夜,門徒幾乎堅持不住了。但孔子如臨大敵,甚至時不時給他們上兩節課,可見他們身體素質之強。

君子有六藝,武功占三分之壹。

孔子曾說:“平時不訓練人民,打仗時就直接送他們上戰場。”

畢竟春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即使孔子提倡仁和,武術也是為了生存而必須學習的技能。

且不說孔子周遊世界不知道會遇到什麽危險,武術防身更是不可或缺。

所以儒家想學的六君子之術中,武功是兩個,分別是禦和射,占總數的三分之壹。

那麽孔子作為老師,為了教育好自己的弟子,自然掌握了禦和射這兩樣東西。

據《論語》記載,孔子63歲還能騎馬,教學生這門學科。

而拍攝這個題材是孔子的專長。《禮記》上說,孔子射箭的時候會被圍觀的人圍住,裏三層外三層。

而且孔子對射箭有很多評論。他曾說:“只要心正,能擊中靶心,那妳就是聖賢,打不中靶心的不是聖賢。”

另外,孔子的箭術高超到什麽程度?他曾經說過“遊泳的話,不要對著小屋開槍”,壹般指的是射鳥會在天上飛,不要對著不動的樹開槍,所以不難。那是壹個真正的弓箭手。

孔子除了有高超的箭術和箭術之外,還非常精通劍術。後世流傳的孔子畫像,多是像孔子壹樣腰間系著壹把劍。而且擊劍在春秋時期是貴族必備的技能。生在魯國貴族家庭的孔子,怎麽可能不是呢?更何況他們家是武將世家。

教學無課,弟子成績優異。

可能是為了維護孔子仁者聖人的形象,所以在現有的資料中找不到孔子的任何實戰記錄,但可以繞道從孔子弟子的記錄中推斷孔子的武力。

首先,讓我們談談魯茲,他是孔子後來周遊世界時的保鏢和得意弟子。這可以說是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最好佐證。

畢竟誰能想到,孔子手下七十二賢人之首魯茲,在追隨孔子之前,竟然是壹個惡霸和壹幫小弟。

而這種人能夠心甘情願的聽從孔子的教誨,說明孔子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他的另壹位弟子尤然,他幫助嵇的軍隊作戰並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嵇心想,妳們儒家不是講仁義道德,講經講理嗎?怎麽能帶兵打仗?於是他問尤然,他從哪裏學來的戰略知識,尤然回答說:“我從孔子那裏學來的”。

可見孔子不僅武藝過硬,而且軍事素養也非常高。

另外,孔子的脾氣其實也挺暴躁的。據譚弓上的《禮記》記載,仲夏的壹天,他問孔子,如果父母被殺了怎麽辦?

孔子回答大意是我只是睡在草席上,拿盾牌當枕頭。我不是壹個官員,但每當我遇到敵人,我會當場殺死他,不管他在哪裏。

聖人孔,他老人家,不愧為“以德報德”的逍遙君子。

自孔子以來,儒家如荀子、孟子,在武力上已經很少高超,後來的儒生更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儒。

由於儒家中庸思想的固有印象,孔子也從壹個身高兩米,文武雙全,喜恨交加的大人物,變成了壹個以德報怨,善良慈愛的老爺爺。

雖然在今天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孔子是學者,是教育家,是文星,但是孔子真的會武功,而且武功還是很厲害的!

  • 上一篇:廣州嶺南印象園導遊詞
  • 下一篇:韓國傳統服飾文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