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世界上最早的佛經是什麽?

世界上最早的佛經是什麽?

世界上最早的佛經是阿伽瑪經。

阿迦瑪的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又名阿勇、阿寒木、阿阿爾莫等。,意思是“傳承傳說的教法”和“聚教經典”。意譯的意思是“歸法”、“無比法”、“教”、“傳”,意思是這樣的基本經典,都是由佛的教義來持、歸、聚的。壹般認為,這部經的基本內容是在佛教最初集結時確定的,是在佛教形成前後系統整理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相傳佛陀圓寂後,他的弟子達主持了第壹部合集,並背誦了《法藏》和《法藏》兩部。法藏記載了佛陀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法藏有四五部(根據篇幅和內容特點分為常阿嘎瑪、中阿含經、紮阿嘎瑪、增義阿嘎瑪四部)。)估計在阿育王時代(3世紀)。最早的佛經是在公元前1世紀用文字寫成的。壹般認為,阿迦瑪的形成與教派的劃分相吻合,所以各教派都有類似的阿含經。阿漢分成兩派:佛教傳到了北方和南傳佛教。

版本

北傳稱常阿嘎瑪、鐘阿、紮阿嘎瑪、曾軼阿嘎瑪,但現代學者認為不屬於同壹流派。關於南傳的書有五種,分別叫長經、中經、對應經、加支經、小經。其中前四部與阿迦瑪大致相同,但經書的數量、排列和部分內容各有不同。《長阿迦瑪》中譯本,22卷,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描述了關於佛陀、教學實踐和異端的理論,以及世界的成敗;60卷222卷的《中阿經》講的是四諦十二因緣和佛陀及其弟子的言行;《加個阿迦瑪》卷51由1法改為11法,公布語句數,故加名;雜阿迦瑪(50卷)包含其他經文不是由阿迦瑪收集。阿迦瑪翻譯並編撰的《漢書四十二章》始於東漢漢明帝。整個《阿迦瑪》出版於4世紀和5世紀。此前,agama的單品陸續被翻譯。

傳授和繼承

在梵語中,阿迦瑪是“來”或“去”的意思,所以阿漢的古譯名是“息”和“歸”,意思是“從壹處到另壹處的經過”。比如瑜伽老師的《地論》(85卷)說:“若有四種,小弟展從今傳;由此故稱之為阿尤瑪。”僧肇《長阿迦瑪序》雲:“秦言法規。.....似巨海,海納百川,故名於法。”《善識毗婆沙法》卷壹:“忍之義名為阿含經。舉個例子,圖多羅說:佛陀告訴比丘:我在三界中沒有看到任何阿哈,比如野獸阿哈,那純粹是眾生的聚集地。

根據《龍·阿迦瑪》的序言,阿迦瑪是“諸善之淵舍,永容袁林”。譯名集把“阿含經”翻譯成“無比法”或“教”,意思是“最高法也”。

流傳到南方的巴利阿汗經,屬於據說屬於銅帶部的“蒼井”,分為五部分:1。“龍系”;2.“中央”;3.對應部門'('(samyutta-nikāya););4.'增加分支“5”“小部門”。其中“小部”的內容與錫蘭、緬甸略有不同。從北方翻譯成中文的阿拉伯經典有四種,是四種阿迦瑪書的統稱,分別是《龍阿迦瑪》、《中國阿拉伯經典》、《雜阿迦瑪》、《增義阿迦瑪》。

Long agama的中文譯名相當於五部巴利文書中的“長部”。“別雜阿迦瑪”的中文譯名相當於“對應部”中的“優卓品”。Za agama和Zhong A的兩個中譯本相當於對應部分和中間部分。“加壹個agama”的中文翻譯相當於“加壹個分支”。

來源和課程

據報道,佛陀死後(涅槃),大弟子摩訶迦葉聽到佛陀的死訊,回到了葉波。由於佛陀生前沒有留下任何作品,三個月後,在莫赫塔羅國王阿育王的支持下,6月27日,摩訶卡亞挑選了500名佛教僧侶在王蛇城的七葉洞集會,史稱“五百聚”。釋迦牟尼(又名修多羅)所說的“經”是弟子阿那達所誦,法是烏帕利所誦。阿含經有五部,過程極其復雜,眾說紛紜,以大迦葉為首。阿伽瑪書的基本內容在第壹次編纂時就已經確定,其中尤伯禮編《律藏》,阿南編《經藏》,阿伽瑪書也在其中,阿育王之前沒有編輯過。

佛陀滅世壹百年後,阿育王時期,維舍裏(維舍裏)出現了“二次聚會”,紮阿嘎瑪、鐘阿、昌阿嘎瑪、曾益阿嘎瑪四部阿嘎瑪書正式整合,阿罕相繼被系統整理,進而進入宗派主義的“宗派主義”時期。寫於公元前壹世紀。中國自隋唐以來,學佛者只活在大乘佛教中,視小乘為低賤而被忽視,使得阿迦瑪被束之高閣千年。18世紀末,在歐美學者的倡導下,阿迦瑪重新獲得了地位。

景程

阿迦瑪創立時,就佛經排名而言:(1)佛陀圓寂後的第壹個夏天,500名阿羅漢聚集在王蛇城外的葉琪巖,以大加耶為首,舉行了第壹次集會。阿難誦法(即佛經),由婆誦法,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百聚’。阿迦瑪的起源就起源於這個時候。(2)佛陀圓寂壹百年後,七百名僧人在毗濕奴集會並離開城市,以耶舍為第壹次,舉行第二次集會。本集以法集為主,就是著名的‘七百集’。(3)236年,佛祖駕崩後壹年,即阿育王時期,在華氏城舉行第三次聚會,以穆光廉的兒子徐皇帝為第壹任,完成了三藏教法。(4)佛陀駕崩四百年後,在甘尼謝加國王的庇護下,在卡米米羅國舉行了第四次采集,以恐嚇者和世界友人為首要任務。這本集子側重於對三藏的解讀。綜上所述,阿迦瑪在第壹次大會時背誦,第二次大會後,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是阿迦瑪正式成立的時期。

內容

《阿迦瑪》是壹本關於言行的體裁書,描述了佛陀及其弟子在修道和傳教活動中的言行。佛教的基本教義包括四真、四念、八正道、十二因緣、十二宗派、無常、無私、五蘊、四禪、四證、輪回、善惡報應。世界被小乘佛教的各種流派所主宰。漢明帝在位的時候,有壹個四十二章的譯本,內容是從中文翻譯過來的。

狀態

阿迦瑪是佛教的根基,是佛教流傳於世的“教法”,是佛教消亡後收集的“聖教寶典”,由師弟代代相傳,被“原始佛教”和“部門佛教”公認為“根本佛教”。

阿迦瑪是佛陀證悟、言行的記錄。是佛陀涅槃後弟子編的,不是佛陀自己寫的,也不是佛陀自己編的。阿漢的法意很深,而且早期在沒有文學名著之前,都是靠背誦,所以用詞用句盡量簡潔。凡事有利有弊。簡單深奧的經文,眾生要麽不懂,要麽不感興趣,要麽自以為懂,卻曲解了法意。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精髓,只有真正的修行才能體會到。如果只從文字上理解他們,很容易產生誤解。這就是阿迦瑪被判小乘經的重要原因。

分類

龍·阿加馬

《阿伽瑪書》共22卷,秦弘十五年(413)在長安所誦,沙瑪佛葉蛇口譯漢文,秦國道士所錄。

中國-阿富汗經

六十卷,秦建元二十年(384年)譚謨南提譯,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瞿曇僧伽提婆復譯。

雜項agama

50卷,bhadra (394-468)被南朝劉崧要求在楊度左環寺進行口述,寶蘊翻譯中文並閱讀抄本。另有20卷《別譯雜阿迦瑪》被譯者遺失,翻譯時間可能早於50卷。

添加壹個agama

又名《加壹阿迦瑪》,51卷。建元二十年(384年)由《琴潭陌南》首次吟誦,朱佛蓮翻譯成中文並記錄了譚松的註釋。東晉隆安二年(398)重譯《瞿曇與僧伽提婆》。

起源

對《長阿迦瑪》中“長”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據《四分法》第五十四卷,《五分法》第三十卷,《瑜伽師地論》第八十五卷,為《常經集》,故名。《撒潑多啤尼啤坡沙》出版壹年,對於“長阿漢”來說是壹個突破;《論尊功與功德》有壹句話叫尊長是長久之事,意思是劫無止境。

《中阿》中的“中”是指篇幅中等的聖教文集(據《論尊功德》卷壹)。”添加壹個agama”;這部經典按五分律第三十卷和四分律第五十四卷,按律數是第二部,從第壹部律到第十壹部律分類編纂,故稱增壹部;根據《薩波度皮尼皮婆沙》卷,加壹個阿含經,就是收錄了佛陀在任何時候為天界所說的話。

《雜阿嘎瑪》中“雜阿罕”名稱的由來,在《五分法》卷三十、《四分法》卷五十四等中均有記載。這本書是佛陀對比丘、比丘、優婆塞、優婆夷、田字和天女的關於四聖諦、八聖道和十二因緣的教導。這壹集是第壹集,叫《按摩訶僧法三十二年,名為雜阿罕收雜篇句》。根據《薩波度皮尼毗婆沙》卷,紮阿罕是闡明禪定,是禪修者修持佛法所必需的。《修行者之地論》已發表八十五年,壹切皆依此教導,故稱紮阿依摩(Za 'ahan)。

  • 上一篇:深圳退休醫療保險要交多少年?
  • 下一篇:12.9歷史事件的起因、過程和結果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