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海門民歌的歷史淵源

海門民歌的歷史淵源

1955年陸等人將敘事民歌《搖船郎》改編成第壹部民間戲劇《淘米記》,由中興鎮業余劇團首演,1956年春節參加海門縣文藝匯演,後由業余劇團演出,1957年3月先後參加各市、省會演出。1958年8月,海門民歌劇團成立。截至目前,該劇團已上演劇目200余部,其中創作劇目30余部。代表曲目有《淘米記》、《摘桃子》、《兩個媳婦》、《銀花女》、《青龍嬌》、《給媽媽的歌》等。1993年5月和2002年2月,海門民歌劇團舉行了兩場演出。

海門山戲的演出範圍不僅包括海門,還包括整個南通地區和江浙滬的吳語地區。海門山劇團不僅是專業的戲曲團體,也是海門民歌傳播的載體、民歌發展的基地和民歌演員的人才庫。

清代中期,江南海門地區有大量移民,興移民將引入沙區。通過海門等地幾個普通人的代代相傳,海門民歌逐點發展成功。

民國二十四年(1935),關劍閣、丁忠國搜集海門民歌,成功編著《江口情歌》,在《上海大夏大學學報》發表,後編輯成專輯。第二年,關劍閣收集了長篇敘事民歌《紅娘》,發表在樂武漢《天地人》雜誌上。

1949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後,當地業余文藝演出十分活躍,發展了多種新民歌,反映了當時普通百姓的現實生活,歌頌了勞動和愛情,批判了各種現象。

1954年,海門民歌正式搬上舞臺。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魯等人編創的第壹部海門民歌劇《淘米記》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歡迎。接下來,我參加了壹場在南通和江蘇省的演出。

1957年,《淘米記》參加全國民族樂舞匯演,演員受到周恩來、朱德等中央機關接見並拍照留念。

1958年8月,在省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海門縣政府正式成立了專業的海門民歌劇團。此後,海門山戲作為壹種新的劇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註。

20世紀80年代,壹篇關於角關民歌研究的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

1984,海門民歌研究會成立。

1985年8月,海門縣舉辦首屆海門民歌演唱會,50多位歌手演唱了40多首民歌,先後被《光明日報》、《新華日報》報道。

1986年7月,宋演唱海門民歌《小姐姐看中船夫》進京與南通民間藝術團同臺演出。

65438年至0987年,《海門山歌選》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收錄了250多首海門山歌。

1993年第二次赴京演出《青龍角》,獲得成功。同年年底參加江蘇省首屆戲劇節,憑《青龍角》演出獲多項大獎。

1995,海門民歌《青龍角》在北京演出。

2007年,海門民歌進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7年8月19日至8月21日,中國海門民歌藝術節舉行,標誌著海門民歌文化發展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2008年6月14日,海門民歌正式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上一篇:貴陽綠色建築介紹?
  • 下一篇:泰國的天氣怎麽樣?什麽時候是旅行的最佳時間?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