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姚啟勝、李光地與真實歷史有很大不同嗎?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姚啟勝、李光地與真實歷史有很大不同嗎?

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朋友,都會對周培公、姚啟勝、李光地比較熟悉,同時也會對他們在劇中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最終結局產生壹些同情和遺憾。尤其是周培公,為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受到康熙的懷疑,在朝廷上被滿清官員排擠,最後只好心情陰郁地當上了盛京知府。即便如此,他還是在去世前向康熙贈送了耗盡他十年心血的《禦土全圖》,不僅讓康熙惋惜,也讓觀眾感動。

但這些畢竟都是影視作品的解讀,與官方的記載有很大的出入,尤其是在周培公、姚啟勝、李光地的人生結局上。康熙朝的解釋與正史記載大相徑庭。

那麽,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勝、李光地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他們的最終結局又是怎樣的呢?這裏我就為大家整理介紹壹下。

倒是說服了王,不過他最後還是以大團圓結局收場。周培公,生於金天聰六年(1632),湖北荊門人。周培公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很艱難。他曾經擔任州政府的長官,然後他開始在王公貴族的宮殿裏做助手。

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舊部王殺了陜西摩羅,控制了整個陜甘地區。此時的王在康熙和吳三桂之間采取了“搖擺不定”、“兩頭作戰”的策略,不僅讓在京的康熙感到了極大的威脅,也極大地牽制了朝廷的平叛勢力,使其防不勝防。

於是,康熙十五年(1676),康熙帝任命曾帶兵平息蒙古察哈爾叛亂的為“復元將軍”,率軍平定王及其部下。

康熙朝,是平定王叛亂的主將,而是他的副將,這對於來說有點太“神化”了。當時的中和殿大學士圖海,在朝廷中的地位僅次於索特圖,在官員中排名第二,被康熙封為“福元將軍”,這是清朝最顯赫的軍事頭銜,只有圖海、福全、尹貴、年羹堯等少數親貴族擔任。

此時,周培公只是圖海帳下的壹名普通幕僚,地位無法與圖海相比,更別說讓圖海成為他的副手。

然而,王投降在歷史上確實是所為,這也是壹生中最“亮點”的時刻。

此時,正在調兵遣將,準備攻打王。向建議,讓他去平涼城投降王。圖海同意了,並立即向康熙皇帝報告了周培公的建議。這件事發生後,康熙皇帝不僅表揚了周培公,還為他做了參議臺,給他頒了獎,給他壹件黃馬褂,並命令拿著聖旨去平涼召見王。

就這樣,在的投降下,王決定投降清朝,並立即叛變,開始跟隨討伐吳三桂。對於康熙來說,王的投降,徹底讓他不再擔心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從而可以在南方全力圍剿吳三桂勢力,大大加快了平定“三藩之亂”的進程。至於王,在康熙終於平定“三藩之亂”後,擔心受到康熙的報復,選擇了自殺。

鑒於降服王的功績,康熙帝將他提升為山東登萊道人,並封其母為賢淑之人,封為夫人,同時追授其父為朝烈大夫,封為大夫。

然而,周培公並沒有僅僅在登來路呆三年多,所以他選擇了辭職和退休。當然,這並不是因為康熙帝的猜忌和朝廷滿清官員的嫉妒,而是因為他與同僚的不合,最終使他選擇了離開官場。

直到若幹年後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周培公才主動重新登上官位。

這壹年,決定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建立的準噶爾汗國命運的烏蘭布通戰役打響。此時,周培公主動向康熙進獻平定準噶爾壹文,令康熙十分感動,於是任命周培公為盛京知府,協助康熙處理盛京東進軍的事務,同時做好側翼的防禦工作。而周培公也沒有辜負康熙皇帝的厚望,對軍隊給予了大力支持,為“烏蘭布通之戰”的最終勝利做出了貢獻。

康熙四十年(1701),周培公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在姚啟勝的歷史中,他的人生結局是極其淒涼和慘淡的。

在康熙朝,對姚啟勝生平經歷的解讀與正史中的解讀大相徑庭。第壹,是關於姚啟勝被辭退的經歷。

姚啟勝最終沒有當上地方長官,卻不得不做了“畢”這個下賤的小官吏。他被革職廣東象山縣,就因為違反了朝廷的“海禁”。

其次,姚啟勝走上福建巡撫的位置,更多的是靠他在平定“三藩之亂”期間的表現,是靠自己的努力換來的。

康熙十三年(1674),保衛福建的靖南王耿響應吳三桂,造反占領整個福建地區,與盤踞臺灣省的鄭氏集團聯手進攻浙江、江西兩省。

此時,閑在家中的姚啟勝,招募當地村民,拉起了壹支幾百人的隊伍,與耿作戰。康熙帝得知後非常感動,於是將這支武裝力量交由負責平定福建叛亂的康王舒潔指揮,姚啟勝也被留在舒潔帳下,協助舒潔平叛。終於,在康熙十五年(1676),耿仲晶投降了。

康熙十七年(1668),姚啟勝因平定耿有功,被康熙帝提升為福建巡撫。

再次,姚啟勝的人生結局極其慘淡,導致這壹結果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正是他在康熙朝的“好學生”施瑯。

施瑯曾是鄭成功的部下,但由於與鄭成功關系不好,他選擇了投降清朝。之後,他全家被所殺,而施瑯也與鄭集團結下了不共戴天的仇。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最終決定武力奪回臺灣省,但在選兵問題上壹直沒有最終決定。

這時,姚啟勝主動推薦施瑯為主帥,但這立即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強烈反對。壹方面,施瑯雖然精通海戰,但在此之前,他與鄭集團的三次大規模決戰均已以失敗告終,已經失去了大多數朝臣的信任。另壹方面,人們又擔心施瑯與鄭氏集團有血海深仇,壹旦施瑯登島必然殺人,臺灣省必然壹蹶不振。

但姚啟勝壹再堅持推薦施瑯為主帥,於是不惜傾其所有為施瑯保駕護航,使得康熙皇帝最終決定讓施瑯沖鋒陷陣,率軍收復臺灣省。

但面對姚啟勝的規勸,施瑯選擇了“恩將仇報”。

施瑯首先要求將原來與姚啟勝“兩人合作做平臺”的策略改為“壹人獨斷專行”,從而將姚啟勝排除在決策層之外。當然,姚啟勝還是選擇了以大局為重,毫不在意施瑯,繼續為陸軍站臺提供軍需,協助陸軍作戰。

但就在施瑯成功收復臺灣省的同時,他又暗中聯合與他關系密切的明珠等朝鮮權貴,彈劾姚啟勝,使立下大功的姚啟勝只得到壹點點賞賜,卻被康熙晉封為靜海侯,賞賜極其豐厚。

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啟勝去世,享年60歲。因為家裏太窮,兒子不得不賣地為姚啟勝籌集喪葬費,讓人感到無比同情。

李光地是康熙時期最有權勢和顯赫的漢族官員之壹。康熙九年(1670)進士李光地,此後壹直在北京工作。

康熙十三年(1674),耿在福建造反,李光地正在家中探親,馬上被耿抓起來,強迫為他幹活。

面對這種情況,李光地表面上假裝願意臣服於耿,暗地裏卻竭力向康熙報告自己的秘密。他在表示忠心的同時,還向朝廷報告了他所了解到的耿在福建調兵遣將的情況,這也讓康熙大為感動。此後,康王舒潔率軍進入福建,李光地立即投靠舒潔,跟隨他征服耿仲晶。

“三藩之亂”平定後,李光地被調往北京,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器重,地位不斷提高。

康熙四十四年(1705),李光地被康熙帝正式提拔為文淵閣大學士、官至大臣,成為當時權力最大、級別最高的漢族官員之壹。即使在清朝歷史上,也很少有非旗籍的漢族官員能達到這樣的官位高度。

康熙五十五年(1717),李光地去世,享年77歲。

康熙皇帝對李光地的死深感悲痛。除了安排梅去為他吊唁之外,康熙還賜梁,並謚號他為“鄭雯”。雍正初年,李光地得到太皇太子的恩賜,被供奉在仙人殿,身後享有極高的榮譽。

因此,與周培公、姚啟勝相比,李光地不僅是三人中地位最高的,也是結局最好的。當然,他背後的榮譽也是最突出的。

至於康熙朝的李光地,許多關於他的故事都屬於“張觀戴笠”。

比如李光地出道的時候,帶領壹群孤兒堵轎子為民報仇。歷史上真正為福建“通海案”求情的是時任福建布政使的於成龍。這壹成功後來被康熙稱贊為“天下最清廉的官員”於成龍,即“大過成龍”。

再比如,李光地因為不滿官員的任用,攻擊索托、明珠等人。歷史上,這件事不是他幹的,而是另壹個叫於成龍的官員幹的,也就是“小於成龍”。正是因為“小於成龍”等人的彈劾,明珠集團才最終倒下。

當然,不得不說,歷史上李光地還有壹段“黑歷史”無法抹去。

耿造反時,不僅活捉了李光地,還活捉了李光地的同鄉陳夢雷。

《致康熙皇帝密折》實際上是由李光地和陳夢雷* * *,共同完成的,但李光地最後並沒有在密折中加上陳夢雷的名字,也沒有對陳夢雷的情況做出任何說明,最終導致李光地被委以重用,立下汗馬功勞,而陳夢雷卻被扣上“漢奸”的帽子,險些喪命。於是,陳夢雷與李光地寫下了著名的《絕交》,兩人的關系從摯友變成了路人。

  • 上一篇:古代有沒有文采橫溢,個人實力很強的人?
  • 下一篇:女孩名字的完整列表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