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江南三月菜花黃散文

江南三月菜花黃散文

春分時節,油菜花開,是江南的好春天。3月18、19日,由徐輝老師、嶽玲玲老師帶領的“探訪九州安徽微信群”攝影愛好者壹行,南下池州石臺,探訪花海黃竹,拍攝雨景山色,領略高露館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白石嶺奇妙的自然魅力。真的很愉快,很高興妳來了。

石臺縣原名戴、古野(池州市地方誌辦公室李建軍考)。1,480多年前,南梁大同二年(536年),孝武帝以三國時的石代場(煉銅作坊)設石代郡(唐《元和郡圖》)。自那以後,機構、名稱和行政辦公室被更頻繁地保留和廢除。現在石臺縣在1965年7月重建,因漢字簡化,改為臺灣。65438年6月+2007年10月,因撤區並鄉,七裏縣更名為任麗。從地圖上看,石臺縣左邊是長江,右邊是黃山,上面是九華山,下面是牯牛山。它位於深山峽谷之間,秋浦清溪河畔。這裏是人間仙境,幅員遼闊,人口稀少(面積1.4萬平方公裏,人口只有1萬)。

徐輝老師聯系了任麗的年輕攝影師dorri作為我們的向導。小夥子海拔不高,壹張彌勒佛臉,敦實樸實,快速熱情,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為我們設計的行程是第壹天去高露館,看古民居,吃農家飯,晚上住任麗鎮。第二天上午去白石嶺參加石臺油菜花節開幕式,欣賞白石嶺下的油菜花,參觀白石嶺古村落,觀察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民間傳統戲曲。下午返回,沿途隨意采風。

從合肥到銅陵長江大橋高路亭230公裏。我們早上7: 30準時從稻香樓出發,因為去廬江高速南口接兩個半路上車的電影朋友,司機誤去了泥河再折返,耽誤了很多時間。11後中午到達高盧亭。王帆早已從縣城趕到這裏等候,並安排好了午餐。我們壹下車就直接去了路邊的農家菜館,品嘗了當地真正的當地農家菜肴,臘肉,馬蘭,螺螄雞,竹筍,蕨菜,竈臺鍋。雖然酸辣,口味略重,但原汁原味,新鮮地道,不愧為地方特色美食。我們很樂意吃它。

高盧亭是石臺縣七都鎮壹個很有味道的古小村莊。這是壹個群山環繞的小山谷,在省道S325與縣道X019交匯處,村子在省道的東南側。幾十戶人家,住宅分散,成壹條從西南向東北延伸100米的狹長地帶。清溪河的兩條小支流,考界河和溪邊坑河,從東西兩個方向環繞著村子,在村子的南面匯合,在東面流入清溪河,最後匯入太平湖。在村南兩條路交匯處的小溪旁,有壹座古老的亭子,紅底黃匾,上書“高露亭”。遠遠望去,道路、溪流、山巒、田野、村落、亭臺樓閣,點綴著油菜花,構成了壹幅山水生活畫卷,精美絕倫。

高露館自古以來就是連接四大通道的節點。在交通閉塞的農耕時代,這裏是人們北上九華的必經之地,這裏的古徽路道口又長又遠。高露亭不是高姓人居住的地方,但在亭北20裏的貴池湯溪三十六山中,有壹個著名的高姓古村落石門高村,因古代傳說“山為市,石為門”而得名,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石門高氏宗族全盛時期,同時有14名官員,曾有“十裏長,五裏菜地”的盛景。相傳三十六山外石臺上的亭,是為高家族的人出遊歇息而建的。那條路叫高露路,那個亭子叫高露亭。但古人儒雅,不像今人直爽,所以高露亭原名“高露亭”,雖然壹字之差,卻大相徑庭。高氏家族雖然在常遇春紅巾軍大火,太平軍石達開血洗之後沒落了,但高綠汀依然頑強地屹立在今天的人們面前,隱隱約約地表明了石門家族的霸氣和顯赫。

高露館所處的戰略位置,使它逐漸成為壹個商業和貿易的地方。最著名的是生產和交易優質酒曲,特產。大曲又叫“九牧”,用來釀造米酒,用面團蒸饅頭。高盧亭生產銷售酒曲的歷史有據可查,已有300多年,以清光緒年間最為興盛,尤其是李三兄弟酒曲作坊名聲在外。當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聚集在酒曲之鄉高露亭,使酒曲產品暢銷海內外,這在商品經濟極度不發達的皖南內陸山區是壹個奇跡。有網友撰文回憶說,清末民初,高盧亭的曹氏後裔遷居衢州,將高盧亭酒曲的制作技藝帶到了壹個和平的地方,並在此基礎上打造了“方上酒曲”的品牌,成為當地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高盧亭當地的酒曲釀造在解放後的集體化過程中逐漸衰落,傳統技藝早已失傳。只有壹些殘存的古宅和作坊,似乎還能看到壹絲昔日的繁華和輝煌。

近年來,當地政府采取了壹系列保護和發展措施,並取得了初步成效。村口新建的高大古宅牌樓後面,是幾十棟新舊錯落有致的皖南徽派建築,青瓦白墻,歪歪扭扭的馬頭,疊院亭臺樓閣,曲徑通幽,曲徑通幽,典雅別致,頗為美麗。省道西側的來龍山流出的泉水,沿著人工修建的水渠繞著村子流,流遍了所有的房子。村民們在門前淘米洗菜,打水洗紗。是真正的小橋流水。還有明清時期的酒坊、油坊、磨坊、肉鋪等各種手工作坊,也是修的老樣子,恢復的老樣子。著名古建築有甘坤裏、李萬臺、李古堂、尚誌堂、永泰曲坊、甘泰曲坊、步雲書屋等。,全部按照明末清初原有的徽派建築風格進行修繕、保護和建造,古建築的結構、風格、雕刻、人物、繪畫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再現和展示。高露館已成為石臺縣壹個以古民居和作坊為特色的重要旅遊景點,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晚飯後,我們又飽又暖。dorri乘車帶我們去了村子東北方向的山頂,俯瞰山谷中間的梯田,蜿蜒的溪床,炊煙裊裊的房屋,黃色的菜花,白色的小溪,綠色的樹木,美麗的村莊。大家散開,拿出各種長槍短炮,尋找自己的點和角度,壹路狂拍,無暇顧及左右。下到村亭時,系著紅絲帶的美女自告奮勇充當模特,在桃紅綠綠下俯仰,穿行在黃花間,畫面更美。進村,那些飽經風霜的古宅,那些歷經滄桑的老作坊,那些淳樸善良的村民,都給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帶來了深深的感觸,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因為現在是旅遊旺季,又是油菜花節開幕,酒店相當緊張。我們住在縣城老街的壹家小旅館裏。第二天早上,我想去城外的馬鞍山看看整個縣城。結果壹出門就趕上下雨,雨越下越大。我沿街走了兩個路口,最後還是堅持不住,只好回到酒店。路過壹家叫麥香的熱氣騰騰的包子店,有些誘人,就進去要了三個包子和壹碗米粥,邊吃邊和老板聊天。老板姓張,長得醜,廬江縣人。他早年家境貧寒。三兄弟逃到石臺,先做些苦力,慢慢安頓下來。老張以前開了十幾年大貨車,說賺不到錢,就開了這家包子店,壹晃就是十幾年。包子店很小,但是材料新鮮衛生,純手工制作,包包現在賣的很好。生意很好。壹家四五口人早起做包子,需求還是供不應求。現在孩子在外地上大學,家裏早就殷實富足,只是抽不出時間,包子店就壹直開著。當我回到酒店時,我剛剛開始供應早餐,並坐下來吃壹些煎餃餃子。好像沒有老張的手工小籠包好吃。我在想,石臺乃至皖南都發生過多次政府主導的人口遷移,像老張這樣自發移民的更是數不勝數。皖南山水的接受是包容的,兼收並蓄的,促成了新老石臺乃至皖南人的交匯融合,共同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皖南文化。

油菜花節開幕式在大研鄉新聯村白石嶺三坊自然村舉行。考慮到交通管制的因素,我們早早趕到了那裏。三坊村在任麗以南20公裏,位於牯牛降東北麓的大尖山腳下,海拔近600米的白石山上。我們的車駛進了白石嶺村舍緊閉的大門,停在離村子幾百米遠的肖文廟遺址前。這是壹個臨時的小停車場,是專門為開幕式修建的。只有領導的車可以停在這裏。如果我們不早起,我們的車就不能開到這裏。大家趕緊棄車,沿著陡峭的山路往村裏走。

山路兩邊都是山,因為下雨天,山野半個都籠罩在大霧中,讓人感覺有些壓抑。走到村口,突然看到幾十棵又高又粗的古樹傲然挺立,雄偉壯麗,人們的精神頓時為之壹振。仔細看,古樹多為橡樹樟樹,樹幹上青苔、常春藤,根裸露,盤根錯節,樹齡從百年到千年不等。大部分是三五個人圍不起來的,就像忠誠的衛士,保護著樹後的三坊村和河對面山坡上的四方村。穿過古樹,右邊是房子的後墻和三坊村的石板路。懸崖左側是壹條名叫巫溪的河流。在高高的河岸上,有壹座名為白石亭的方形亭子,就像軍營的崗亭。白石亭和三坊石徑之間,有壹座石拱橋,橋的另壹端是壹座四間小屋。石橋下的巫溪河河床裸露,河中有形狀大小不壹的巨礫卵石,在壹股清流流淌時別有壹番情趣。

剛才我在肖文寺的停車場,看到壹個景點宣傳木牌,上面有上山示意圖。標註的山澗名字是巫溪河。來石臺之前做足了功課,看到很多網友道聽途說把這條河當成了鯉魚溪,並插入了三個女人采藥吃桃把鯉魚變成了蜀古寺的童話,把白石亭誤認為是蜀古寺旁邊的六角亭。事實上,這真的是壹個榮耀的皇冠,指鹿為馬。我也剝離了三雌鯉神話故事發生的地方,發現不是石臺大研鄉的白石嶺,而是黃山烏石鄉的石壁陳。這兩個地方雖然都屬於古代的時代縣,但是兩地直線距離都在50公裏左右,在道路艱險的連綿大山中,並不是壹個短距離。故事所指的河流雖然都是太平湖的主要支流,但前者是西邊的清溪河,後者是南邊的蜀溪河,顯然是相反的。《時代縣誌》中的記載更為清晰。漢代蓋山建“三仙姑”廟,旁邊有花梨河、六角亭、舒姑廟。東晉詩人陶淵明曾來此,不僅盛贊“蜀三女吃桃化鯉成仙”的故事,還在尋神後記中寫下了“化鯉為溪”的傳說。石壁陳家出土的“重修三廟失碑”石碑上,還有“蓋山蜀古拳,以蜀三女吃桃化鯉成仙而名。花梨溪見於晉代陶淵明尋神後記。雖然由於陳村水庫的修建,石壁的陳嘉古村被淹沒消失了,但我們沒有必要以花代樹,小題大做。

我們起得很早,天還下著小雨。山溝裏遊客不多,大部分村民都在屋裏生火做飯。我站在石拱橋上,環顧四周。橋北四方村的房子都是沿著山腳建的,直到擡頭才能看到,隱藏在雲霧和樹林中。橋東三坊村建在無錫河東南的山坡上,更是“白雲深處有人”。石橋上方的巫溪,來自東北的群山。河的兩岸是群山環繞的狹長山谷。開滿黃花的油菜田呈扇形展開,隨著河水壹步步向上延伸,逐漸縮小,直至消失在遠山中。兩個三室四廳的小自然村,點綴在山坡、溪流、梯田之間,散落在無錫河兩岸,炊煙裊裊,房前屋後綠樹野花,茫茫油菜花海,潺潺流水,鳥語花香。在斷斷續續的細雨和飄忽不定的霧氣中,讓人恍惚如醉。

我搖搖頭,從夢中回來,沿著巫溪河和三坊村之間的石山小路逆流而上,準備繞過山谷再回到石拱橋。樂玲玲老師準備的攝影用的頭傘在這個時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壹個人,頭上撐著傘,手裏拿著相機,壹個人走在濕滑的山路上,感覺自己成了壹個仗義執言,自尋失敗的江湖大俠。在三坊村最高處的壹棟房子前,有壹個建在油菜花田裏的戲臺,是油菜花節開幕式的主會場。壹群年輕男女在雨中忙碌著。我繼續往上走,很快就來到了壹堵破墻前。有跡象表明,這是壹個古老的小屋廢墟。看看周圍的地形。已經是半山野了,只有壹條小路通往下面的三坊村。下面是山谷、河流和田野。真是個紮營的地方,易守難攻。至於這個小屋是什麽時候建的,誰進的屋,不得而知。所以這個網站的意義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

再往東北,是山谷裏最高的地方,也是最窄的地方。但實際上這裏只有壹座房子,名叫孫嘉,是壹座古老的建築,前面有壹個池塘,後面有壹個庭院,周圍有桃樹、李樹和梧桐樹。看起來是個有錢人家,過去可能也很有名,因為這個地名其實是標在地圖上的。孫家門前有個幾百畝的大坡,適合種莊稼。現在是壹片油菜田,長滿了金燦燦的山坡。遠遠望去,壹片開著黃花的田地裏,有壹個黃色的茅草棚,十分醒目。到了前面才知道原來是景區,叫野豬棚,也叫火葬婚禮。此時,雨下得很大。我走進小屋,坐下來躲雨。壹邊看著邊上的牌子,原來是壹個古老的愛情故事。相傳白石嶺有壹個中醫世家的傳人,在相親的路上遇到了壹個村姑,兩人相愛卻無法般配。後來厚生按照父母和媒人的約定結了婚,村姑也嫁到了厚生的村子裏。牌匾上寫著,“日子從晨煙到夕陽,流淌在回家的路上。後來後人以觀賞野豬為由,在孫家搭建了野豬棚。8月16日的大風之夜,野豬棚突然起火。第二天,人們在灰燼中發現了兩具燒焦的骸骨,而白石嶺的兩家人,村姑和嫁衣,則悄悄地消失了,後世和醫書也消失了。”這個故事很簡單,但寓意依然深刻。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封建禮教也可以無縫銜接,扼殺自由。

轉過蛟龍塢,是山谷中巫溪河上最高處的壹座石橋。這裏的山有點陡,橋上下遊的落差也有點大,所以水聲不是潺潺而是湍急。雨也在和小溪競爭,越來越大。我的頭傘不小,可以自由拍照。我看到壹隊人闖入了攝像頭。原來是三室四室村民的舒家目連劇團。他們穿著戲服,戴著面具,坐著轎子,遊山玩水,展示木蓮戲的角色和五彩繽紛的服裝,以此來襯托菜花節的開幕。婚禮或送行的名字我都不懂,隊伍因為大雨而散了。單純的山民真的很難。

目連戲又稱勸善戲,集民間滑稽故事、雜技、百戲於壹體,主要演佛教弟子目連入鬼救母的故事,宣揚“積德行善”,是中國現存唯壹的宗教戲。石臺是目連戲的發源地,自古就有史料記載。明代鄭知真,在祁門清溪,根據當時流行的雜劇、變文和傳說中的目連戲,於65438年至0579年在石臺編著了情節完整的新劇《目連救母勸善》,又稱鄭本目連戲或目連戲。明崇禎九年,南方名士風流會會長吳回鄉探望母親。那時,吳的高田班正準備表演木蓮戲。當時他欣然寫了壹副對聯,並在對聯中嵌入了“大演”二字,並解釋說“我的家鄉以孝聞名,但我怕孝之風不足,故戲曲勸善以揚孝,成為大演。”由於吳的推崇,目連戲被搬到秋浦河流域演出,盛大的演出也取代了星宿成為當地地名,沿用至今。雖然因為下雨沒能看成壹系列的場景,但是舒家班在雨中巡山的精彩場景已經深深印在腦海裏,這就足夠了。

壹大圈山谷轉下來,然後我看著村裏三室四廳的房子。感覺白石嶺真是個好地方,自然純凈,風景優美。現在這個地方只是壹些攝影藝術機構的創作基地,並沒有被過度開發。但是,這次油菜花節吸引了很多人,恐怕以後這裏再也沒有安靜的日子了。希望當地政府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合理開發,有效保護青山綠水,不要讓白石嶺的自然美景在商業大潮中迷失。

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腳被雨水泡得酸痛,就匆匆下山了。這個時候人流量已經很大了,上上下下絡繹不絕。隔三差五就有壹兩個交警維持秩序。走了好幾公裏都沒看到我們的車,腳疼的走不動了。只好找到交警,攔了車擺渡,開到五六公裏外的S464省道與白石嶺山路交叉口的臨時停車場。找了半天,還是沒找到我們的車。我打開微信群,發現車停在路中間。真是哭笑不得。當人們聚集在壹起,汽車從山上下來的時候,我又冷又餓,幾乎崩潰。還好吃飯的地方不遠。壹下車,我就沖進小超市,買了壹雙布鞋和棉襪,立馬暖腳。

回到合肥後,連續幾天在腦子裏看白石嶺的風景。真想再去壹次,仔細看看。就在今晚,徐輝老師正在點評外經樓采風作品。我壹定要去聽聽他們,這是再次欣賞白石嶺的美景。

2065 438+2007年3月29日星期三3月初二,丁酉公雞在合肥天王巷附近。

  • 上一篇:中國新聞的歷史演變
  • 下一篇:妳如何看待中國社科院?值得參加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