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參觀神秘的西夏陵墓

參觀神秘的西夏陵墓

西夏陵景區位於寧夏銀川市西部,西臨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如果妳想了解寧夏的歷史,妳必須來這裏。

西夏(1038 -1227)是中國歷史上西夏在中國西部建立的政權。創立之時,取名“大夏”。因其影響主要在黃河以西,宋人稱之為“西夏”。西夏陵位於銀川市西部,西臨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它是歷代西夏皇帝的陵墓。西夏陵是中國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皇家陵園之壹,也是最大的西夏文化遺址。

西夏陵景區大門由兩座西夏風格的闕樓組成。闕樓墻上有四個西夏字,乍壹看以為是漢字,細看卻認不出來。導遊說,這四個字從右到左對應的漢字是“白大國”,翻譯成中文就是“白大國”,也就是西夏國。在大門前的廣場上,南北各有壹座復制的紀念碑。

南邊的壹塊刻著西夏文字,也不知道是什麽。

北邊的壹塊是漢字,百度上搜壹下就好讀了。我們知道它是壹座陪葬墓旁出土的殘碑,編號為M182,記載了宋哲宗傅園元年(1098)北宋與西夏軍(懷德軍)在夏萍城的戰鬥。碑文的相關內容在兩國史書中都有記載,互為佐證。

西夏陵景區共有9座陵墓,分別是玉陵、嘉陵、泰陵、安陵、仙陵、仙陵、壽陵、莊玲、康陵。九陵的排列是按照古代宗法制中趙穆廟的順序,趙在左,穆在右,趙在父,穆在子,形成兩行。此外,陵區還有254座陪葬墓。

現在對遊客開放的是1、2、3號陵墓。

進入景區的第壹個景點是西夏博物館。西夏博物館建於1998年9月,基本陳列包括西夏歷史、西夏陵和西夏學術研究成果兩部分。

序廳正對著這個大型白色人像碑雕塑,是根據西夏陵出土的國家壹級文物“石像碑”制作的。這個基座上的人物有角,鐘形的眼睛,粗短的鼻子,突出的顴骨,露出的獠牙和猙獰的面孔。尤其是乳房肥大特別誇張,應該有壹定的象征意義。在中原文化中,大部分扛碑的責任都是小心翼翼的執行,這是不可思議的,而黨項人卻要選擇人來肩負這個重任。這種人像碑並非孤例,在陵區已發現多達八九塊。

序廳之後,是疆域沙盤廳。這張西夏疆域沙盤是以1:20萬的比例尺制作的,面積60平方米。它是中國主題博物館中最大的沙盤模型之壹。

在西夏史的展示中,有壹張《西夏文字創制法例表》,大致介紹了西夏文字的創制法。西夏語又稱河西字、範文、唐古特語,是漢藏語系阿強分支的壹種表意文字,與漢語關系密切。西夏文字由西夏大臣李元昊、葉立人榮創制,共五千余字。據說當時為了推廣西夏語,還寫了壹本字典。

展覽中展出了豐富的文物,但時間有限,沒有時間細細品味。

展覽中有西夏陵的規制模型,直觀地展示了西夏陵的布局和建築風格,讓我這個認為西夏陵是夯土堆的人目瞪口呆。原來當年的夯土堆外還有磚木結構的建築。歲月的風雨和人為的破壞,讓那些建築消失了,只剩下這些夯土樁。

博物館北面不遠處,就是西夏歷史故事藝術館。導遊沒有安排大家進去遊覽。我趕緊跑到院子裏,給自己左中右拍了張照片,轉身追上了隊伍。

從西夏歷史故事藝術館往西,再往北,可以看到整個陵區最大的陵墓——泰陵。雖然沒有非常直接的證據,但從泰陵的超大規模及其在整個陵區的顯赫地位推斷,泰陵屬於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

李元昊是北魏鮮卑族拓跋的後裔。他的遠祖拓跋思恭是唐末黨項的首領。因助唐駿平定黃巢義軍,立夏國公,賜國姓李,拜(今陜西橫山縣)為節度使。此後,這壹黨項的影響逐漸擴大到夏、隋、夷、殷四國,並以周霞為中心。夏國公即位後棄李姓,自稱大姓,北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稱帝。

泰陵不是純粹的南北向,而是略向西北。不知道是受地形限制還是有意為之。

墓園的最南端是左、右闕臺,構成墓園的大門。是否有闕臺是陵墓與陪葬墓的重要區別之壹。雀臺由黃土夯制而成,平面呈圓形。從雀臺表面留下的壹些痕跡來看,雀臺表面原來覆蓋著紅色的墻皮。在克臺附近的地表下發現了由紅色陶器制成的裝飾性構件,如加亞、摩羯座、海獅和塔莎,這表明克臺應該是壹座喇嘛風格的佛塔建築。

雀臺應該是北面亭子的位置。現在只剩下兩座磚砌的橋臺,上面的木亭建築已經不見了。因為周圍有鐵柵欄,所以看不到臺面上的情況。但根據壹些資料顯示,桌子上有四個石制力士雕像壹字排開,估計是承載古跡的支架。博物館序廳中央的雕像就是以這裏的雕像為原型的。

另外,據說在平臺上還發現了大量的西夏銘文。

過了亭子,可以看到壹個被夯土墻圍起來的區域。在陵墓的布局中,這壹區域被稱為“月城”或“翁城”,位於陵墓所在的“內城”前面。泰陵月城東西呈長方形,東西長120m,南北長52m。墻基寬約2m,高0.7m,占地10畝,北面與內城南墻相連。嶽城的城墻和雀臺壹樣,都是紅皮覆蓋,墻頂也有屋檐和瓦片。按照歷代慣例,越城禦道兩側壹般都有石像,即石獸和石人。

但環顧四周,並沒有石像的影子。經過向導的提示,在禦道旁的雜草中只發現了幾塊石頭碎片。從這些碎片釋放的信息來看,這些碎片的形成不會是大自然的風雨造成的,很明顯是人為造成的。這裏說的人力,應該不是零敲碎打,而是強大的集團勢力有組織的破壞。據史書記載,西夏致力於保義二年(1227),西夏被蒙古所滅,西夏的主人李剛投降,不久後被殺。西夏王陵遭到蒙古軍隊的嚴重破壞。毀壞戰敗方的祖墳是中國歷朝歷代的通行做法,但壹般僅限於象征性的毀壞,以發泄勝利者的憤怒。蒙古人對西夏陵的毀滅性破壞,不僅完全燒毀了木結構,還砸毀了石碑和石像,自古罕見。為什麽蒙古人這麽討厭西夏人?這有什麽特殊原因嗎?翻開宋遼金的歷史,其實很容易找到答案。縱觀西夏(189)的歷史,我們會發現,這個夾在蒙古、金、宋、吐蕃和西遼之間的小國,壹直奉行見風使舵的反復無常的外交政策,力求在周邊列強中獲得最大的國家利益。這是弱小國家的生存之道,無可厚非。但在喜歡直來直去的蒙古人眼裏,首鼠兩端的西夏人都是小人,以至於“恨其狡猾多變。”此外,成吉思汗在蒙古人征服西夏的過程中死去,也使得蒙古人把這筆帳算在西夏人身上,以至於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被攻破後,發生了屠城毀陵等極端事件。

穿越月城是墓地“內城”的核心部分。內城南北呈長方形,南北長180m,東西長160m。內城城墻名為“神墻”,墻基寬約3米,由黃土段夯築而成。

為了使墻體更加穩固,墻基被建成住友形狀,所以這種神墻也被稱為住友神墻。

內城東、西、北、南各有城門,建有城門,每座城門由三座圓錐形夯土基座組成;神墻四角也有角臺。

內城四門之中,南門等級最高。以前兩邊有壹座塔形大門,現在只能看到兩堆夯土。從南門橋臺上殘存的柱腳推斷,原來的南門應該是壹座寬五尺、深二尺的門樓。

往南門北行約25米,是祭祀用的“祭堂”遺址。殘留的遺址是八角形的磚砌橋臺,裏面是壓實的黃土,臺面上散落著幾十塊瓦片。旁邊的介紹說奉獻廳是“9方敞廳”,我不同意。因為從橋臺的形狀來看,獻殿應該是八角形的亭子建築,而亭子建築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如果是9個房間的方形建築,應該是什麽規模?要知道,北京故宮的保和殿只有9間寬,5間深!

與其他墓葬深埋地下,壹般不會在地面留下痕跡不同,泰陵的墓葬用沙礫填充,形狀像魚脊。用沙礫填墓,除了就地取材,主要是利用沙礫的松散特性來威脅盜墓賊撤退。這個墓道是壹個南窄北寬的梯形,南北坡度20多度,長約50米。

隆起的北端有壹個直徑20多米、深5米的大坑。關於這個大坑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壹種是盜墓賊盜走留下的;壹個說是日軍轟炸造成的。把這個彈坑“歸功”於日本鬼子,其實是在奉承日本,因為能造成如此巨大彈坑的炸彈,未必是日本侵華期間建造的。如果這真的是壹個賊坑,那麽這個“賊”絕對不是普通的盜墓賊,而壹定是“摸金隊長”這樣的有組織犯罪集團。新中國成立後,文物部門對泰陵進行了地球物理勘探,勘探結果表明,泰陵墓未被盜擾,“摸金隊長”未得逞。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麽盜墓賊不采取挖坑的方式,而是采取需要大量人力的全面挖掘?答案很簡單:第壹,人力對盜墓賊來說根本不是問題;第二,西夏王陵的墓並不在陵塔之下,而是在陵塔之南,坑所在的位置。換句話說,巨大的夯土陵墓塔實際上並不具備封土功能。

繞過賊坑,就是整個墓園的標誌性建築——靈塔。泰陵塔遺存高達24米,形似倒扣“窩頭”,其表面可見多達七層的磚結構。有學者推測,原陵臺應為七層實心佛塔式建築,屋檐密集。經導遊提醒,發現陵墓平臺並不在陵門和仙殿所在的中軸線上,而是略向西,與中原陵墓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有人說與黨項人信仰藏傳佛教有關,因為在藏傳佛教中,只有佛才有坐北朝南的待遇;有人說是受“五音姓”的風水觀念影響。

也許為時已晚。參觀完泰陵,電瓶車沒有帶我們去1和2號陵遺址,甚至沒有提供壹個遠眺的機會。大家心裏都清楚,沒有磚木結構的建築和銘文,西夏皇帝的陵墓應該都差不多。

  • 上一篇:請教大家“鐘”姓的由來,歷史上有名的姓鐘的人!
  • 下一篇:匈牙利王國地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