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向巧村的建築特色

向巧村的建築特色

向巧村的圍龍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建造時期。早期的祖屋、蘭新堂、品壹公祠等明嘉靖年間的祖屋,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大型集體住宅。這些圍龍屋雖然規模很大,但祠堂狹窄,房屋低矮,非常擁擠。過渡時期以清中葉的《尚書·新蕪》為代表。後期以清末“南華路”等僑宅為代表。由於越田謀生困難,華僑村很多人漂洋過海到東南亞、歐美謀生。在國外事業有成的華僑,沿襲傳統回鄉買田買地建大屋,多稱為“某某”屋,當地人稱為“僑房”。

向巧村的古民居有自己的特色。現有橫堂、“九堂十八井”、橫欄等圍場房屋98座,其中司前排村30座、高田村28座、唐都村40座,其中80多座建於上世紀40年代以前。龍圍的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壹是由中堂和橫宅組成的長方形四邊形,其中堂位於中軸線上,上堂為高祠堂,宅與祠為壹體,橫宅面向堂兩側對稱分布;其次,後面的半圓形部分由庭院和圍墻組成,圍墻的兩端與水平房屋的後端相連;門前是禾坪和池塘。廣場禾坪平時曬谷,是新年慶典時娛樂、宴請的場所。半圓形的池塘還有養魚、洗滌、防火的風水意義。如德信堂、南華陸遊、成德堂、和“”都是典型的龍圈地住宅。“德馨堂”由印尼華僑潘麗齋於1905年建成,1917年全面竣工。它是壹座兩廳四橫雙龍的建築,有走廊結構。它利用斜坡建造壹個“花頭”來圍住龍。兩側附屬建築作為雜物間,抽取山泉水做自來水。前面是長方形的禾坪,禾坪下是長方形的綠地,門前是半月形的池塘,屋後是果園,種著嶺南精品水果。房子的特點是兩層圍擋,內圍擋與外圍擋相連,外圍擋與內圍擋之間的距離較窄,地面用混凝土夯實。全屋占地7500平方米,66間房,8廳(路)。最令人佩服的是屋內曲折的下水道設計。管道相互連接,收集天井中的水,然後從天井的排水通道排出。進入德心堂正門前,有幾塊未蓋的水泥石,每塊石頭上都放著壹個瓷天使。瓷天使不太大也不太小,只是能在它下面旋轉,卻擡不出地面。據僑鄉書記潘倫奇介紹,這個瓷器天使起到過濾垃圾的作用。水碰到瓷天使旋轉,水流過,垃圾被堵住,可以有效防止下水道堵塞,方便主人清理。雖然家裏很多水管都換成了新的,但還是能看到施工時留下的鐵水管。“南華陸遊”由著名華僑潘湘楚於光緒三十年(1904)創辦。已有100多年歷史,是梅縣區最大的客家民居之壹。其建築風格獨特,亭臺樓閣。房子外觀宏偉,氣勢非凡,占地壹萬多平方米。房間分為上中下三廳,兩橫廳,左右四廳(左為中、興、易、石,右為龍、發達、吉祥)。各廳獨立,又可相連,故俗稱“屋中之屋”。廳堂後面還有壹排枕房和兩個廚房(壹左壹右),屋後還有壹個果園。全屋118間,稱為“十堂九井”。因創始人潘湘楚有八子四女,八子住八堂,有八堂八井,加於上中堂和中央天井的廳堂,故稱“十堂九井”。創始人潘湘楚的後人有100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有很多醫生、學者、企業家,其中世界著名的量子化學家潘玉剛博士是他的接班人。

“宜城公甲學堂”(俗稱舊學堂)是光緒二十八年(1920)潘立齋先生、潘湘初先生捐資興建的。是梅縣區南口鎮安仁學校的前身。這座房子是用木棚磚建造的,用混凝土墻夯實。起初,房子前面有壹個小果園和壹個籬笆,然後有壹個花園。它是根據學校學習的形式設計的,並巧妙地利用山坡田地建造的。學校裏有8間教室和2間房子。建房之初是學校,教授的內容以文言文為主。聘秀才或資深秀才為師,從盤石招子弟。民國以後改為全日制小學,街坊姓的孩子也可以在這裏讀書。安仁學校建成後,成為“安仁第壹校區”。房前有兩棵參天老鴛鴦銀杏樹,後花園有壹棵枝繁葉茂的玉蘭樹。這三棵樹是學校早期種植的,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樹木。

向巧村的許多龍屋建築在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客家建築藝術的同時,豐富和發展了客家建築藝術。向巧村就像壹個客家古屋博物館。

僑鄉人才輩出,近代的潘立齋、潘湘楚、潘俊勉、潘之沃,近代世界著名的量子化學專家潘玉剛博士,經濟學家潘汝瑤教授等都是傑出的代表。潘芬南、潘松寶、古國譚等三位將軍,以及潘多元、潘俊勉等壹批軍政要員、專家教授、富商巨賈,均出自百年名校“翼城公學”。

  • 上一篇:前門大街有什麽值得去的地方嗎?
  • 下一篇: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妳了解多少?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