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清河區的歷史演變

清河區的歷史演變

夏商周時期,清河的疆域是懷壹和徐榮的活動範圍。

春秋戰國時期,疆域先屬吳越,後屬楚。

春秋末年,屬吳。吳滅後,歸越國。周鎮定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國多次入侵泗水流域,淮陰歸楚國,最終歸楚國。

秦王二十四年(前223年)設淮陰郡,屬泗水郡(東海郡,又稱譚郡),淮陰郡位於甘洛城(今碼頭鎮東北壹裏,相傳為秦尚卿甘洛所建)。

西漢初,涪陵縣位於淮陰縣西南(今洪澤湖及洪澤、盱眙部分地區)。漢高祖六年(201),韓信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地。十壹年,韓信被殺,淮陰後國被取消,仍稱淮陰郡。武元帝開國六年(前117),設臨淮郡,淮陰、涪陵為其郡。

王莽篡漢,改淮陰為嘉信,改臨淮郡為胡愛萍郡。

東漢初,臨淮郡入東海郡,淮陰郡屬之,涪陵郡撤,其地入淮陰郡。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在故裏臨淮縣建立邳國。建安十壹年(2006年),下邳名廢,仍屬臨淮郡、淮陰。

在三國時期,它屬於魏和魏韓成,沒有改變。

金武帝初,仍屬臨淮郡。太康三年(282年)遷廣靈郡治淮陰,遷晉帝渡河、廣靈郡,共三十四年。

東晉永和八年(352),徐州,浚縣以北中郎將,鎮守淮陰。

南朝三年(467),淮河以北被北朝占領。淮陰,劉崧駐兗州鎮,七年(471),改稱北兗州。小琪建元四年(482),兗州鎮遷址。永明七年(489),淮陰復置東平郡,統領壽章、淮安兩縣。

梁改淮州,郡治淮陰,郡改稱淮恩。太清三年(549),侯景以小為北兗州刺史,但州民不肯出兵,故淮陰又稱為北兗州。侯景派大將羊海幫助小,羊海帶向東魏投降。東魏位於淮陰,仍稱懷恩縣、淮州縣。

陳太鑒九年(577年初),恢復壽張之名。東平郡將重新建立。

隋朝初恢復淮陰縣,不久淮陰縣被廢。大業初(605年),淮陰設在楊珊(今淮安區),楊珊從此合並淮陰。

唐武德初年,恢復淮陰郡。武德七年(624),淮陰第二次並入山陽郡;乾封二年(667),淮陰從楊珊劃出,恢復郡。

五代至北宋,仍稱淮陰縣。

南宋建炎元年(1127),武城縣位於淮陰縣西部,三年後歸淮陰縣。紹興五年(1135),廢郡為鎮;過了壹年,就成了壹個縣。南宋鹹淳九年(1273),在淮陰老城以北、泗水入淮口(即古泗口,又名大河口)設立清河郡,清河郡名由此開始。

元初清河、淮陰、忻城三縣並置,清河軍廢,縣屬淮安道誌署。至元二十年(1283),淮陰入楊珊,故淮陰四進楊珊,清河因建立較晚而單獨存在。泰元年(1324),黃河決口,大青口縣城被毀,郡尹沒花時間就把清河郡遷到甘洛城。清河開始到淮陰老家,縣域在淮水南部。

明初,清河郡還在小青口(今碼頭舊縣)西北,直到崇禎元年(1628),因為水患和戰亂,又遷到甘洛城。

清順治三年(1646),清河縣仍移至小青口(今碼頭舊縣)西北,屬淮安府。康熙中期,縣城屢遭水淹。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蘇巡撫陳鴻謀於次年請求遷至楊珊清江浦,清江浦附近十余鄉並入清河。清江浦成為清河縣新的縣政府,除南部的唐靜(今譙周)和青州澗(今聚義河)外,仍屬。

民國初撤銷淮安府,縣直屬江蘇省。民國三年(1914),清河縣改名為淮陰縣(因此與河北省清河縣同名)。還是位於清江浦。並在此設立淮陽守備衙門和淮陽易道衙門,以淮陰為縣。民國十六年(1927)撤路,民國二十壹年(1932)在清江浦設立淮陰行政督察署,淮陰縣歸其管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底,日軍入侵江南,江蘇省政府遷至此。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抗日戰爭勝利。9月,新四軍解放淮陰市,簡稱清江浦,建立清江城,農村仍為淮陰縣。

1948 12、淮陰市被解放軍解放,市區和淮安合並為淮北市,市政府駐清江浦。淮陰縣是農村。1951年1月,縣城從淮陰縣劃出,列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遷至王瑩鎮。

1958年8月,清江市與淮陰縣再次合並,組成淮陰市。1964 10,市縣又分為淮陰縣和清江市,均屬淮陰專員公署。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同時,清江城以李運河為界分為清河區和青浦區。

2001 1 1,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隸屬清河區,轄區不變。

  • 上一篇:樂高頭腦風暴兒童編程課程體系研究
  • 下一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知識點總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