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世紀西歐建築有哪些階段?每個階段的主要建築成就是什麽?

中世紀西歐建築有哪些階段?每個階段的主要建築成就是什麽?

羅馬式和哥特式風格

西歐在西哥特人占領羅馬後進入中世紀,文明直到9世紀才開始再次發展。新的建築風格就是在這個時候形成的,因為它更多的是模仿羅馬時代的風格,後來人們稱之為“羅馬式”或者翻譯為“羅馬式”風格。

此時教堂仍是建築的主旋律。因為中世紀西歐有壹個“千年”傳說,說公元1000年基督會再來。2000年我們也遇到過很多類似的非理性發燒。但是時候到了,天堂還沒有打開。現在大家終於明白,塵世的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建造教堂的熱情空前高漲。我們不能再將就了。

此時教堂的布局多為廳堂與十字架的組合。我舉個典型的例子:意大利的比薩大教堂(右,建於11-13世紀)。著名的比薩斜塔其實就是這座教堂的鐘樓,就在它的後面。十字教堂的路口還有壹個很大的拱頂,十字教堂的廂房畫廊現在變成了大廳,其中壹個特別大,對面的廂房變成了壁龕。所以也可以說原來的大廳風格長出了兩個小翼和壹個大拱頂。兩種風格的結合是顯而易見的(平面圖見左圖)。它之所以模仿羅馬建築,從正面的拱門就可以看出來。另外,最初的大廳式教堂只是梁柱結構,但比薩教堂的整個大廳都是用拱門建造的。

為了更好地觀察羅馬式教堂的內部,我們可以看看另壹個典型的建築――法國卡昂的斯蒂安教堂,它建於11-12世紀。值得註意的是,拱門此時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首先,原本由兩個管拱交叉而成的十字拱,現在多了壹個兄弟,即由三個管拱交叉而成的“六分拱”。在右圖的左上角,我們可以看到有六條邊穿過拱頂。如果是十字拱,應該只有四條邊。其次,建築師們發明了“肋”,也就是說,他們是在刻意加強拱門交叉處的六根肋,其目的仍然是加強拱門的承載能力,從右圖可以清楚地看出。

羅馬式教堂的另壹個創新是在教堂正面的兩側增加了鐘樓。我們可以看看法國的Angouleme教堂(右)建於12世紀。從此鐘樓越來越高,成了城市之間的競爭。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上面提到的聖艾蒂安教堂的正面(左)。

除了教堂,羅馬式時期建築的另壹個主要主題是修道院。修道院的布局與教堂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壹個由連續的十字拱門或六角拱門組成的方形回廊。左圖就是這樣壹個例子。這種回廊在有關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中有大量表現。我們可以想象羅密歐和朱麗葉就是在這樣的回廊下討論致命計劃的。

這個時期最後值得壹提的是城堡。無數騎士的功勛和噩夢都在大大小小的城堡下上演過。起初,封建領主在山上建造住所,並用城墻圍起來。裏面有作坊和店鋪,完全自給自足。當然,教堂是不可或缺的。周圍的農民經常躲在戰亂中,然後逐漸在戰亂中或附近定居。就這樣,這些石頭城堡慢慢誕生了最初的城市。右圖是法國卡爾卡松,可以清晰的看到壹座城堡的痕跡。

哥特式建築的名聲壹直不好。但實際情況是哥特式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建築結構都表現得相當不錯。在技術與藝術的和諧中,哥特式達到了希臘羅馬風格的高度。與之相比,羅馬風格可以說是簡單粗糙。哥特在當時真的代表了文明和進步。

最早的哥特式風格是由羅馬風格自然演變而來的。以教堂為例,哥特式在布局上壹直沿襲羅馬風格:結合了大廳式的十字架,兩座高大的鐘樓也沒有改變。哥特式的精髓在於肋骨。

不能不提法國的聖丹尼斯教堂。1134年,壹場由閃電引起的大火燒毀了教堂的壹部分。教堂的主管suger(1081-1151)開始思考如何重建。這位院長是自維特魯威以來建築史上的第二人,因為他寫了壹本關於重建聖丹尼斯教堂過程的書,這本書幸運地保存了下來。天才,他在這本書中強調了肋骨的重要性,說它可以增強人們對宗教的尊重。讓我們來看看他重建的聖丹尼斯教堂所用的肋骨(右圖)。

肋骨明顯比以前復雜了,強化的對象也不僅僅是肋骨。現在它不僅有承載的功能,還有裝飾的意義。裝修現在可以公開進入“主的殿堂”,這在以前思想禁錮的時代是不可能的。後來肋骨的復雜程度簡直不可想象。左圖為14世紀英國格洛斯特大教堂內的肋骨。

也正是因為肋的增加,使得肋構成的網絡足以承受重量,拱柱之間的墻體所受壓力較小,所以蘇格創造性地將墻體換成了彩色玻璃馬賽克構成的大窗戶。就這樣,光線第壹次以壯麗的形式進入了原教堂的黑暗空間。在這樣的光線下,信徒怎麽會感覺不到與神靈的親近?

1144年,在慶祝聖丹尼斯教堂重建完成的儀式上,來自世界各地的主教們驚訝地發現,這種建築形式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所以25年後,哥特式教堂出現在代表們參加慶典的地區。左圖為當時建造的英格蘭坎特伯雷大教堂。

如果說復雜的肋網是哥特式建築的第壹個特征,大面積玻璃窗的出現是第二個特征,那麽拱形的變化就是第三個特征。我們之前談到的所有結構都是從真正的拱演變而來的——管拱、十字拱和六分拱,包括圓頂、內角拱和帆拱,都有半圓形或圓形的橫截面。但是到了蘇格手裏,拱門終於有了尖拱的風格(或者幹脆叫哥特式拱門,對吧)。這是哥特式建築區別於以往風格的重要標誌。很多人認為尖拱是受伊斯蘭因素的影響,因為它在東方很常見。但是Sugar和他後來的追隨者用尖拱創造了壹種全新的效果。

顯然,尖拱可以使承受的重量更快地向下轉移。這樣側向外推力小,整個建築更容易垂直建造,而且在垂直方向可以建得更高。右圖為法國亞眠大教堂中央大廳,建於13世紀,高43米。尖拱本身也給人壹種上過去的印象。與此同時,始於羅馬風時期的鐘樓高度比賽,如今有了技術的支撐,發展得越來越蓬勃。最高的大概是德國科隆大教堂(左),建於1248。最高的西塔建於1880,高度為150米。

有時候,高度比賽不是靠正面的兩個鐘樓來打,而是靠把十字架中央的拱頂加高來打。比如弗萊堡大教堂(右),建於65438+4世紀初,高116m。

現在要提壹下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品——巴黎聖母院(左),建於13世紀。哥特式教堂的許多特征都集中在它上面。需要指出的壹點是,它的鐘樓不是尖頂的,而是平頂的。這種鐘樓在法國很受歡迎。從外面可以看到巨大的玻璃窗和尖拱,哥特式的第四個特點體現在它的門上。因為整個建築的重量最終是由底墻承擔的,所以底墻很厚。為了讓人們在進入教堂時不會對墻壁的厚度感到不適,建築者往往將大門設計成層層推進(巴黎聖母院的後門在右邊),並雕刻聖徒的形象來分散人們的註意力。

哥特式建築的最後壹個特點是所謂的“飛垛”。這座大樓越來越高。雖然采取了各種措施來減輕自重,但重量還是太大,產生的外部推力需要抵消。這個扶壁就是為此而建的。原來的扶壁都是實心墻,這個時候出現了這種輕質結構,既分散了重量,又很有運動感。巴黎聖母院以“飛垛”聞名(左)。

正如馬賽克給拜占庭建築打上烙印壹樣,哥特式建築也有自己獨特的裝飾藝術――各種看起來像尖拱的窗花格。“裝飾”的本義是指窗欞上的圖案。有時候這些圖案的復雜會讓人懷疑它們是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落後的中世紀作品。但是,可想而知,像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這樣的經院哲學家,是在這樣壹個精密細致的窗口下構思出那些精密細致的哲學的。

最後,讓我們來欣賞壹下與法國巴黎聖母院同名的哥特式建築精品——萊茵姆斯大教堂,它建於13世紀,是法國國王加冕的地方。哥特式風格的各種特征在這裏都得到了表現。外觀厚重,像骷髏堆砌的石頭建築(巴黎聖母院曾讓馬克思感到壓抑)。走進去,發現壹切都顯得高不可攀,輕盈地飄著,仿佛隨時要從地上升起來,飛到天上去。

  • 上一篇:大理雲龍縣團結鄉河東村有名的人物有哪些?
  • 下一篇:介紹壹下黎巴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