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酷兒研究的批判對象

酷兒研究的批判對象

酷兒理論的根源之壹在於1980年代的艾滋病運動,當時以同性戀組織(如同性戀解放陣線)為代表的身份政治在實踐中被證明是不合適的。受到艾滋病威脅的不僅是同性戀者,還有其他少數群體,比如與自認為是異性戀的男性發生性關系的男性、性工作者及其嫖客、針頭使用者和垂直血液感染。基於身份的艾滋病啟蒙不能包括這些非常不同的群體(而且往往他們也不把自己包括在壹個群體中)。

在20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初的本質主義和解構主義的爭論中,形成了壹種新的意識,即身份政治已經過時,自然科學也支持解構主義的觀點,於是身份政治被擴展:如果壹個人沒有本質,那麽壹個典型的同性戀就不存在。這個原本被視為統壹的同性戀群體的新發展,認為國籍、社會階層或宗教等因素也是壹個人身份的壹部分,並擴展了壹個人的身份。在壹個友好的環境下(社會包容,法律平等),這些不同的群體不壹定要組成壹個統壹的群體,但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意誌和愛好。在這種情況下,同性戀人群內部不同的意識形態和間接性明顯暴露出來,所以過去的身份定義已經不適應新的需要,必須更換新的定義。

福柯和林通過對性別、性別角色和性行為的歷史化,為批判傳統的身份政治提供了另壹個理由。在歷史上,同性戀並不總是像今天人們想象的那樣,人們對這個概念的看法隨著社會條件和觀念的不同而不同。在卡爾·海因裏希·烏爾裏希斯(karl heinrich ulrichs)提出性取向壓迫理論之前,同性戀者可能會感到不正常、犯罪、不自然或不舒服,但他們不會感到被壓迫。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現代歐洲的性別二分法和愛情的概念只是許多平等的、同樣原始的概念,而不是自然的、自然的,也就是說,現代歐洲的這些理論並不完善。朱迪斯·巴特勒是第壹個意識到這壹點並開始探索的作家。她將傳統的性別角色描述為主觀意識。她認為,雖然身份是社會形成的,但並不是任意的,壹個人不能像換衣服壹樣每天穿另壹個身份。

對非酷兒同性戀組織身份政治的批評不僅僅來自理論。受到多重歧視的邊緣人(比如黑人女同性戀者因為膚色、性別、性取向而受到三重歧視)也在這些組織中批判這種政治。這些組織往往都是沒有缺陷的白人,現在這些受到多重歧視的人開始進入組織的中心。女權運動也有類似的趨勢,富裕白人女性的領導地位受到挑戰,女權運動和酷兒運動內部的角色分配開始擴大。從酷兒和非身份政治的角度來看,清潔工和妓女在女權運動中也占有壹席之地,盡管她們的形象並不符合被解放的現代女性的形象。對酷兒理論的壹個常見批評是酷兒理論忽略了兩性的事實,或者性別二分法的實質性。酷兒理論回避了這個問題。但是為什麽酷兒理論要以科學為基礎呢?巴特勒認為,這壹理論的優勢在於把“科學理解”(包括對自然科學的理解)作為壹種社會理解。物質身體只有在社會中才有意義。根據性別對人體進行分類是壹種社會慣例。酷兒理論就是為了突出這壹點,而不是陷入生物理論。

盡管如此,生物學的發展和成就也可以用來支持酷兒理論:因為許多因素影響性別特征。比如19不同染色體上的不同基因控制著壹個人性器官的形成。也就是說,控制性器官形成的不僅是X和Y染色體,還有染色體1,9,11...也發揮了作用。人類的許多其他特征也是如此,其中壹些特征是由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等激素控制的。男性和女性都有這些基因和激素。

在生物學和醫學上,可以用很多不同的特征來區分性別:染色體、基因、性腺、激素、內生殖器、外生殖器、學歷。綜合以上這些特征,估計沒有壹個人可以說是典型男性或者典型女性。酷兒理論批評傳統科學忽視了現實中的躍遷,而是將現實分解為壹個清晰的單體,從而形成了壹個統壹的、無所不包的、可解釋的世界的印象。此外,酷兒理論批判了科學研究的客觀性和萬能性。

  • 上一篇:拉康旅遊景點拉康鎮景點介紹
  • 下一篇:唐山市豐潤區十大特產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