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第壹個求婚的人是誰?接吻真的有用嗎?

歷史上第壹個求婚的人是誰?接吻真的有用嗎?

漢七年(201),韓王信造反,劉邦親自率軍出征。韓王信逃到匈奴,與匈奴合謀攻擊漢軍。

當時劉邦在晉陽,聽說匈奴單於駐紮在魔都代谷,就派人去探路,準備攻打魔都。劉邦前後派了十個偵察兵,還是不放心,又派劉晶去偵察。

早先派出的十組斥候陸續回來,都報告說匈奴可以進攻了。於是不等劉晶回來,劉邦就下令全軍翻山越嶺,向北追擊匈奴。

劉晶偵察回來後,告訴劉邦,兩國正在互相攻擊,應該炫耀自己的優勢。但他去匈奴,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壹定是為了顯示敵人的弱點,伏擊突襲者取得勝利。所以他認為匈奴不能進攻。

劉邦認為劉晶在已經派出軍隊的情況下動搖了軍隊的士氣,因此他非常惱火,並將劉晶扣留在光武,然後帶領軍隊繼續前進,前往平城。

結果劉邦剛到鄧白,就被冒頓40萬騎兵包圍了7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巴登之圍”。

鄧白之圍是劉邦壹生的恥辱,也是西漢歷史上的奇恥大辱。劉邦率領的軍隊不敢與匈奴兵交戰,莫名其妙地被圍困在鄧白。最後,他不得不賄賂女人才得以逃脫。

雖然劉邦幸運地逃離了鄧白,但是匈奴入侵北方邊境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劉邦對此非常擔心,向劉晶請教對策。

劉晶認為,漢朝剛剛平定天下,兵荒馬亂,兵荒馬亂,對匈奴不能武力制伏。而冒頓是靠武力建立政權的,用仁義道德是勸不住他的。所以要解決匈奴的罪行,只能從長計議,讓冒頓的後代歸順漢朝。

劉問有沒有辦法,於是提出了親匈奴的政策。

他說:“陛下厚待長公主之妻,是真心實意的,且深知漢宜女,蠻夷必向往,子嗣必為諸侯,而非可汗。是誰呀?貪財。陛下問漢朝18歲時留下的幾件事,是因為讓辯手有禮貌。冒頓,固為女婿;死,孫子為可汗。妳嘗過敢和偉大的父親抗禮的孫子嗎?士兵不打仗也能逐漸成為大臣。陛下若不能遣長公主,宗室、後宮假扮公主,他就知道拒絕親近妳是沒有用的。”

劉晶的民主政策分三步走:

第壹步,建議劉邦娶大公主(鹿苑公主)為妻,並給他豐厚的禮物。冒頓知道,漢朝皇帝送女兒也是壹份禮物,所以他必須崇拜,讓大公主做他的妻子,他生下的兒子也將成為王子。

第二步,建議劉邦經常派人用漢朝多余的、匈奴少見的東西向匈奴詢問、送禮,順便派能說會道的人用禮儀開導、教育茅盾和太子。

第三步,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冒頓在位時,他是漢朝的女婿;冒頓死了,漢朝的孫子就要成為匈奴的君主。孫子是不可能和爺爺競爭的。這樣匈奴就可以在漢朝壹兵壹卒的情況下逐漸投降。

最後,劉晶還提醒說,如果劉邦不能派大公主,而是讓壹個禦女或者妃子冒充公主,冒頓肯定會知道而拒絕尊重和親近她,那將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劉晶的所謂民主政策其實很有問題。

首先,誰也不能保證送給匈奴的公主以後會有兒子?如果公主只有女兒,或者什麽都沒有,這親婚政策豈不是竹籃打水壹場空?

其次,劉晶沒有意識到國家之間的溝通遵循利益至上的原則。所謂溝壑難填,人的欲望只會越來越大,永遠得不到滿足。所以漢朝交付給匈奴的財物越多,就越有可能激起他們的貪欲,得寸進尺。

第三,劉晶誇大了倫理道德的作用,忽視了周圍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他認為只要漢朝經常派壹些能說會道的人去匈奴教書,就能教育好匈奴,讓孫子不敢和他們的祖輩競爭。事實上,歷朝歷代的歷史已經證明,即使是父子兄弟,也有可能為了權力和利益而自相殘殺,何況是壹個久居異國的孫子。

但這時候,恐怕劉邦病了,趕緊送醫院。他聽了劉晶的話,認為這是正確的。他當即就想把大公主送去匈奴。

呂後得知後,日夜哭泣,對劉邦說:“我只有壹個王子和壹個女兒。妳怎麽忍心把她嫁給匈奴!”

所以劉邦沒有把大公主送給匈奴,而是找了壹個宮女充當大公主嫁給冒頓。與此同時,劉晶被派去與匈奴締結和平與婚姻之約。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正式民主政策。戰國時期,秦國宣皇後(《米月傳奇》中的)與西戎夷屈王有染,只能算是親政的雛形,而不能算是正式的親政。

形式上的姻親,嚴格來說,應該是指兩個對立的民族為了避免戰爭,通過婚姻建立起和平、友好、親密的關系。

在中國歷史上,自漢代出現正式的親族政策以來,幾乎每個朝代,無論是隋、唐、宋、元、清,都有與外族親族的記錄——明朝除外。明朝是壹個奇怪的朝代,也是壹個性格很強的朝代。在明朝末年,我們沒有發現任何關於婚姻、賠償、土地分割和朝貢的記錄。

至於親家庭政策的作用,壹直有不同的意見和爭議。

有人認為,血緣關系是封建社會維護民族關系的有效方式,可以調和民族之間的矛盾,增進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理解;另壹些人認為,親密關系是壹種羞辱性妥協、投降和背叛國家的政策。

另壹些人持中庸之道,認為親婚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從根本上說,血緣關系是為歷代統治者服務的,但在客觀上,它或多或少有利於緩和民族矛盾、國家統壹和民族團結,對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我覺得親和力的作用應該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考察。從西漢初年的親民政策的效果來看,效果其實並不大。

因為在劉晶提出和親政策後的幾十年裏,西漢雖然為和親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使匈奴貴族過上了奢侈的生活,助長了他們的貪婪。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經常提到匈奴入侵邊境,索取財物,甚至出言不遜。

這種情況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有所改善。漢武帝時期,衛青和霍去病兩次擊敗匈奴,從此出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於加入漢朝;公元前33年,他再次上朝,表示願意做韓家的女婿,於是上演了“昭君出塞”的歷史性事件。在昭君出塞的幾十年裏,漢匈兩大家族壹直保持著友好和睦的關系。

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昭君出塞後中匈關系友好和諧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親朝政策,而是當時漢朝強大的國力。

  • 上一篇:在中國歷史上,哪些女性被稱為女神、皇後和女皇帝?
  • 下一篇:玉堂春的蘇三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