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壹種夜史

壹種夜史

鹹陽

“江南之才,山東之將,鹹陽之帝葬。”這是我家鄉廣為流傳的壹句話。自古以來,江南人才輩出,山東將領輩出,但鹹陽為什麽要埋葬那麽多皇帝?壹直是我心中的壹大謎團。直到接觸了城市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才稍微了解了壹下鹹陽古陵。

陵,大土山也。後來引申為古代皇帝的陵墓,象征著封建皇帝的絕對權威。鹹陽作為秦都和古長安的都城,有著悠久的古代陵墓文化。

說到鹹陽古陵,就不能不說到鹹陽元。在古代,關中地區還是壹個大湖。由於古氣候變化,湖泊逐漸萎縮,渭河註入其中,渭河逐漸發育成熟,形成渭北沖積臺地,鹹陽誕生。

鹹陽地勢高,黃土深,北有九丘,南有渭水。是歷代帝王青睞的風水寶地。早在商代,鹹陽原是帝嚳時期司天官吳回後裔的壹塊封地,稱為程頤。殷末,李稷、姬昌曾在此建都。周武王伐紂後,封此地為畢,稱之為畢國。後人稱之為“碧瀛”,並說鹹陽原為碧淵、碧墨或碧瀛淵,因西漢有五陵,故又稱武陵淵。

鹹陽周邊優越的自然環境決定了它不僅是古代嬴國和秦朝的都城,也是中國帝王陵墓及其禮制建築高度集中的地區。環顧鹹陽,周、秦、漢、前秦、北周、唐諸代帝王的陵墓及其隨葬的數百座墓葬,不勝枚舉,猶如壹座巨大的天然陵墓博物館,神秘而無聲地陳列在人們面前,等待我們去品讀和欣賞。穿越時空的距離,透過這些陳列的荒涼古墓,人們仿佛看到了鹹陽當初的榮辱興衰,聽到了古墓主人的嘶鳴,讀到了鹹陽古墓文化的精彩篇章。

周陵就是傳說中的周文王、周武王陵,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附近有周成王陵、周康王陵、周公陵),位於渭城區周陵鎮。“周陵”是哪個朝代的陵墓?長期以來,眾說紛紜。官方認為是周朝墓,但學界認為是秦代墓。唐宋以來,歷代政府都有在周陵祭祀周公的習俗。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元手書“周文王陵”石碑;民國時期,蔣介石和宋美齡來祭奠周陵,並設壇植樹。西京籌備委員會在這裏種植了大量柏樹。周淩似乎是壹個定論,名副其實。但考古和史學界認為,根據西周墓葬制度,皇家墓葬非常集中,沒有印章或樹木,沒有任何地面標誌,歷史上從未被盜過。而鹹陽原墓“滿山梁,滿殘,鹹露,甚悲”,故分析周陵應在周元遺址或長安、戶縣。我認為這些墓葬,無論是周陵還是秦陵,都是鹹陽最古老的墓葬,而且早於秦始皇陵,所以是中國最早的封土古墓,是其他任何古墓都無法比擬的。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人遷都鹹陽,建宮建都。經過十年戰亂,秦始皇吞並六國,在鹹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封建王朝,創造了燦爛的秦都文化。但是,“楚人火了,窮了,焦了。”秦的掘墓人漢朝建立都城長安後,秦都遺址被辟為皇家陵墓區,成為埋葬死者的地方。這是封建王朝防止前朝復辟的普遍心理。

西漢所有的墓葬,除了文帝的涪陵和宣帝的淩渡,其余九座墓葬、墓地及其建築都位於鹹陽原址上。其中,漢高祖陵、漢武帝陵、趙迪平陵、惠帝陵、景帝陵都設置了陵邑,成為當時漢代長安的衛星城。據有關資料分析,鹹陽原漢墓的名稱是有來歷的。如長陵、安陵取長安,陽陵在秦葛陽縣,平陵在平原鄉,在渭城,延陵在鄉,茂陵在茅鄉,在都縣,巴陵則以巴水命名。夷陵和康陵雖然沒有文獻記載,但也可能與地名有關。陵園建設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國家工程。“天子明年大匠營陵,地七頃,鐘芳壹頃;十三英尺深;祭壇高三尺,墳墓高十二尺。”漢墓的平面布局以手工夯築的宏偉身軀為中心,四周是陵墻和門,形成十字形對稱布局,與西漢時期遺留下來的其他禮制建築——祠堂、唐明或弼用相壹致。陵墓上方,繼承了戰國時期的制度,布置了祭祀建築。遠遠望去鹹陽元,位置很高,陵墓雄偉,令人印象極為深刻。《趙晉丙文》有詩:“渭水橋邊無人見,丈母娘臥麒麟上,將名千年,成鹹陽之塵。”

漢武帝才華橫溢,在位期間采取了壹系列戰略措施,不僅對西漢王朝,而且對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位期間,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早期的黃金時代,茂陵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漢武帝五十四年,建茂陵五十三年。他埋茂陵的時候,地上的樹已經折了。由於茂陵修建時間較長,當時陵內陪葬品太多。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打開了茂陵的羨門,大批起義軍把陵中的隨葬品搬了差不多幾天,但“陵中之物不能減半。”茂陵也是西漢最大的壹座。據《長安誌》(卷十四)引自管仲的記載:“漢代的墓葬高十二尺,但陵(高)十四尺,即壹百四十步。”茅嶺實測封土底部和頂部均為方形,底邊長230米,頂邊長40米,封土高度46.5米..位於茂陵東側的漢將霍去病墓前,茂陵石刻按照天然巨石造型雕刻,註重內在的表達,只在重點部位雕刻,輪廓自然,風格浪漫。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大型墓葬石雕藝術瑰寶。

在皇帝陵墓附近設陵,是漢代陵墓制度的壹大創新。據《管仲紀》記載,西漢置郡人的墓葬有七座,除巴陵和淩渡兩城在長安外,長陵、安陵、茂陵、平陵、楊陵五城均在鹹陽原址上。由於政治原因,西漢墓葬都設在郡縣,各地富民遷居於此,移民建城,成為繁華富庶之地。比如,當時大量人口遷移到茂陵,那裏“郡縣、京師英雄三百多萬”。除長陵和茂陵外,每個陵都有5000戶。當時茂陵有27萬人,五陵總人口超過百萬,占全國的二十分之壹,是長安的四倍。據有關記載,漢長安的許多名人都曾在武陵城居住過。例如,歷史學家和作家班固就住在安陵城。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和浪漫主義天才司馬相如遷居茂陵,夫妻互敬為賓。比如梅綺的洪亮和孟光就是平陵人。西漢陵墓制度作為保衛、供奉和管理墓地的重要措施,為後人所繼承,對今天的古墓保護仍有借鑒意義。

在古民族遺址賓縣水口鄉九田村西,有壹座不太高的墓,相傳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王苻堅的葬地。傅堅(338 ~ 385),甘肅省天水市人。前秦皇帝生於壽光三年(357年),苻堅殺其自立,去帝名,稱其為“大秦之王”。他在位期間,極力統壹黃河流域和長江上遊,並征服西域,企圖統壹中國。不料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解體後,在新平縣(今賓縣)自縊,葬於泰安元年(385)。傅堅墓坐南向北,不拘壹格,高3米,金字塔形狀。當地人稱之為“長角墓”。現存的墓碑都有“前秦王苻堅墓”的題名。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叠頻繁,戰亂多於和平,國力不足,人民貧困。北周作為這個時代的最後壹個朝代,歷時僅25年,三代五帝。由於當時社會環境的制約,北朝皇帝大多提倡節儉,主張喪葬費要用,做到節儉與禮相結合,以葬代墳。由於北周墓葬不封,葬後不祭樹,史書上從未記載北周陵墓的位置,成為壹個永恒的謎。據《北史》記載,北方五帝葬於景陵,明帝宇文煜葬於昭陵,孝陵宇文雍帝,定陵宣帝宇文帝,宮鈴宇文禪帝,但其葬地並無記載。1993年8月,壹夥盜墓賊在濰城區張地鎮丁家堡附近盜掘了壹座古墓。後來考古人員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出土了“周高祖武帝孝陵”墓誌和部分陶俑、陶器。1996年6月,公安人員破獲此案,繳獲墓誌銘、阿什納《天元太後璽》等珍貴文物。北周武帝孝陵的位置向世人揭示。目前已知梁武帝以西是北周重要官員的葬地,所以北周其他四帝也應該位於濰城區末的張鎮地區。

興寧陵是北周李的陵墓。李之父,北周八大支柱國之壹,封為唐公。北周七年,李淵襲父。唐武德元年,李淵稱帝,拜其父為元帝,與湯伯諾。興寧陵,葬於今鹹陽原渭城區後排村北。興寧陵前有石獅、石虎、石馬等石雕,古樸雄渾。是唐初真跡石刻,於1956年8月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大動蕩時期。公元581年,隋文帝滅北朝北周,589年滅南朝陳朝,統壹全國,國號隋,定都大興(今安)。歷經三代皇帝,都葬在鹹陽。隋文帝,開國皇帝,是西魏大將楊忠的兒子。他在位期間,在經濟、社會、軍事等方面進行了壹系列改革,是壹位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但晚年大興土木,制造冤案,屠戮英雄,加劇了社會矛盾。公元604年,被次子楊光殺死,葬於泰陵(原鹹陽市楊陵區)。當地人把它叫做楊嘉玲。開二十年(公元600年),立為太子,604年,廣建繼位。在位期間熱衷土木,揮金如土,荒淫暴虐。大業十四年(618),被大將軍於文華所殺。楊迪皇帝,俗稱楊迪皇帝。煬帝駕崩後,三義陵園終於草草安葬在武功縣西苑上的楊陵。大業七年(611),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岌岌可危。大業十三年,李淵起兵太原,占領長安,立煬帝之孫尤楊為傀儡皇帝,時年13,尊煬帝為太上皇。伊寧二年(618),尤楊被迫讓位,次年去世。隋煬帝尤楊陵位於贛縣楊紅如臺村南,是最不起眼的帝王陵墓。

唐陵在中國陵墓建築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關中十八座唐墓中,有九位皇帝葬於乾縣、禮泉、涇陽、三原,而唐興寧陵和唐順陵則位於鹹陽原址。鹹陽除了唐高祖的陵墓、唐高祖景宗的陵墓和唐武東的陵墓外,其余的陵墓都建在天然的山丘上,因為山上都是洞穴,不需要人工夯土封土。唐墓多以陵體為中心,四周有方形或近方形的神墻,四面開有聖門。不同的是唐陵南面有壹個入口,入口由神道和闕、石像的南神門引導。唐墓石刻名揚海內外,特別是昭陵六馬栩栩如生,乾陵六十壹王神態各異,順陵石獅高大,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唐昭陵位於鹹陽城北的九丈山主峰上。九丈峰挺拔,溝壑縱橫,山環水繞,渭水在前,水鏡在後。主峰海拔1188米,與遠方的天空相連,氣勢雄偉,地勢極佳。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的工匠和藝術家顏設計的。它的平面布局不同於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也不是南北朝的“隱葬”制度,而是按照唐代長安城的建制設計的。據《五代史·陶文傳》記載,“宮室制度美而不異於世”,華麗的宮殿建在地面上,松柏參天,巨樹白楊。杜甫在《再論昭陵》詩中說:“魂眠洞,熊黑青。再看看白松路,看看吳雲飛。”

甘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夫妻合葬墓,是唐代陵墓的傑出代表。甘嶺位於涼山,贛縣北部,內城面積240萬平方米。梁山有三座天然山峰,中間是北峰,高度和體積都是梁山最高的。前面的兩座山峰像天然大門壹樣面對面。墓園聖墻四角有角樓,供殿地點在南聖門。門外有124尊石象,其中華表壹對,飛馬壹對,朱雀壹對,石馬五對,石人十對,自南向北有61尊範王像。四門外有壹對石獅,北門外有三對石馬。甘陵建於唐朝鼎盛時期,武則天喜出望外。這是歷史上著名的偉大工程,工程質量要求嚴格。隧道墓入口用石條壘砌,文物繁盛。是封建王朝的壹大政績工程。

順陵是武則天的母親楊的陵墓。隋文帝的後裔楊,卒於唐鹹亨元年(公元670年)。當時以皇家儀式下葬,稱墓非陵。武則天稱帝後,永昌元年,父親被尊為忠孝皇帝,母親為忠孝皇太後,陵墓改為明孝陵。天授元年,追其父為太祖小明高皇帝,而楊稱她為小明高皇後,改明義陵為順陵。順陵陵園原占地165438+萬平方米,長方形,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皇城)被大門圍住,只剩下廢墟。陵墓高約13米,長49米,占地0.2公頃。順嶺有石人、石羊、石馬、石獅等石雕30余處,尤其是石獅、麒麟,為盛唐時期氣勢磅礴的石雕,於1961年3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以後,隨著全國政治中心的東移,鹹陽失去了都城地位,從而結束了2000年修建帝王陵墓的歷史。在此之前,帝王陵墓壹直固定在鹹陽的土地上,成為壹道獨特的風景。

  • 上一篇:歷史上的賈南風是壹個怎樣的人?
  • 下一篇:藝術文化體驗1000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