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非洲國家殖民化的時間和過程

非洲國家殖民化的時間和過程

非洲國家殖民化的時間和過程;

世紀:早期殖民地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東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和西哥特王國等國家瓜分。由於政治和軍事的限制,西羅馬人口稀少,所以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軍東征標誌著歐洲開始對自身以外的地區感興趣。東地中海國家不是十字軍的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軍占領了拜占庭帝國。威尼斯和熱那亞占領了地中海東部的許多前拜占庭領土,並建立了自己的商業殖民地。

2.從15世紀到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國。

壹般認為,近代西方國家占領的第壹個殖民地是葡萄牙人占領的殖民地。葡萄牙最初來自摩洛哥。為了鏟除海盜,控制通過雪松從西非進口黃金和象牙,精心部署占領雪松港。然後和西非的黑帝國建立直接聯系,生產黃金。還沿非洲海岸南下,占領了馬德拉、佛得角群島等組織。

隨著歐洲文藝復興的發展,歐洲出現了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東方,尤其是來自中國、印度和南洋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

由於當時與東方的貿易被威尼斯和熱那亞壟斷,西歐國家決定自己探索通往東方的路線。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先探索東線。1498達·伽馬經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為了保證與印度的貿易不受莫臥兒帝國、阿曼和印度洋沿岸土耳其國家的幹擾,葡萄牙於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壹個殖民地,修建了堡壘,裝備了軍隊,保護了葡萄牙商人的安全。

由於葡萄牙壟斷了從好望角到東方的航線,西班牙不得不尋找壹條從東方到西方的新航線。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後,西班牙對美洲展開了征服和殖民運動。短時間內摧毀了印第安人建立的帝國,建立了大量殖民地。

1494年,經過教皇仲裁,葡萄牙還在50 W以東的美洲大陸獲得了巨大的殖民地。

由於西班牙征服地區盛產金銀,大量貴金屬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刺激了歐洲其他地區的物價變動和工商業發展。

同時,由於咖啡、可可、茶葉、煙草、糖、土豆等新的消費品傳入歐洲,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導致對這些消費品的需求增加,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開發經濟作物。

16年底到17年初,英法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加勒比群島,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巴西東北海岸的納塔爾地區。葡萄牙人在非洲馬德拉和佛得角開創的奴隸種植園制度傳入這些被英法荷控制的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劇增。

由於殖民者對印第安土著的殘酷屠殺,印第安人的數量從15世紀末的5000萬銳減到17世紀的400萬,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

從1442開始,葡萄牙人用柏柏爾人做奴隸,西班牙人從1502開始運送非洲黑人進入美洲。

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這兩個國家和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沿海建立了許多貿易站,出售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這些在當時被稱為“天堂的種子”。象牙海岸的另壹個名字是種子海岸。

但由於西非海岸人跡罕至,加上地形和氣候不適合歐洲人,未來幾個世紀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將僅限於少數沿海據點。

從歐洲國家對這些殖民地的命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可以看出,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是資源掠奪型殖民地。

3.17世紀至18世紀中期:英國、法國和荷蘭。

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大西洋取代了地中海,成為商業運輸的必經之路,導致了意大利和德國北部漢薩同盟以及英國、法國、荷蘭等傳統商業城市的衰落。西方國家的經濟正在逐漸崛起。

英國最初試圖通過俄羅斯開辟東方貿易路線。為此成立了莫斯科公司,電話1533。很快,它發現俄國與東方沒有直接的商業聯系,於是轉向西北航線,試圖向東穿越北美北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在北美殖民,建立了哈德遜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年,英國商人成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然後開始在印度擴張。

荷蘭在16年底獨立後,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和商業國家。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逐漸壟斷了與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島的貿易。法國在北美建立了新的法國殖民地,並占領了加勒比海幾個戰略要地和蔗糖豐富的島嶼。

由於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種植煙草和棉花,法國需要向加勒比海島嶼的甘蔗種植園輸送人力,因此兩國對奴隸的需求越來越大。

1526年,英國開始了奴隸貿易。不久之後,荷蘭和丹麥作為活躍的貿易中轉國,也加入了奴隸貿易活動,試圖分享利益。瑞典、勃蘭登堡、漢堡、庫爾蘭等國也在這壹時期從事奴隸貿易,因此占領了非洲海岸的壹些據點。

由於西非當地經濟以采集狩獵為主,糧食產量有限,為了養活長途販賣者的奴隸,在這些據點周圍開辟了農業區,從那裏引進了紅薯、山藥等糧食作物。我來自歐洲和美國。

從公元17世紀初到公元18世紀中葉,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創始人羅伯特·羅伯特·克萊武打了四場戰爭。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力量,在海外奪取了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法國領土,成為世界級的殖民大國。

並且在與荷蘭的幾次戰爭中,取代荷蘭成為航運大國,建立了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以1763年與法國、西班牙簽訂《巴黎條約》為標誌,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大國。

這壹時期歐洲國家對其在美洲的殖民地的管理方式是壹樣的,即區別對待自己的祖國,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國王的總督或副國王。

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受到限制和監督,被迫種植宗法國家所需的單壹經濟作物。采礦業高度發達,其他行業已經停止發展。甚至連農具、衣服等基本消費品都無法生產。

宗主國免費或低價出口殖民地的產品,甚至導致殖民地通貨緊縮,被迫借用他國貨幣。殖民地之間的聯系也被阻斷。在北美的13個州,從壹個殖民地寄往另壹個殖民地的郵件必須先送回倫敦。

4.工業革命時代:殖民地的縮小。

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後,傳統的糖、煙、奴隸的殖民貿易不再具有重大意義。工業國對棉花、羊毛、燃料、鐵、銅、錫和煤等工業原材料的需求,已經取代了對消費品的需求。與此同時,這些國家迫切需要開拓本國以外的市場,以消化本國的制成品。

因為歐洲的市場已經飽和,只能從美洲和亞洲尋求發展空間。

1776北美十三州獨立後,英國殖民事業遭受巨大打擊,殖民經濟重心從北美轉移到資源更豐富、市場更廣闊的印度。此外,英國還占領了澳大利亞、新西蘭、緬甸、開普殖民地和香港。

由於法國大革命倡導的天賦人權觀念的影響和宗教、人道主義、經濟等原因,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非法,隨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

這壹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地區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和荷蘭都在19世紀中葉賣掉了自己在西非沿海地區的商業駐地。

同時,由於拿破侖戰爭的影響,美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急劇下降,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勢力也迅速衰落。

在北非,法國利用土耳其的衰落,通過消滅北非的海盜,向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等土耳其的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的打擊最大。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

1825至1875期間,除英法外,歐洲各國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基本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

就英國的情況而言,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中的壹句話可以說是這壹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概括:“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脖子上的沈重的磨盤”。

以岡比亞和黃金海岸兩個英國殖民地為例。他們的營業稅收入遠遠落後於行政開支。英國議會多次提議縮小殖民地的規模,或者完全放棄殖民地。

那是因為英國皇家海軍的西非艦隊需要在幾內亞灣建立壹個禁止奴隸貿易的海軍基地,而英國是最好的。這兩個區域最終被保留了下來。

但是,為了安置加勒比海群島獲得自由的奴隸,英國在殖民收縮時期以授權公司的形式開放了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同時開放了利比裏亞殖民地,法國開放了Liber。邪惡殖民地。殖民地被用來安置奴隸。

5.65438+2009年底到20世紀初:殖民占領的高潮。

1870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壹後,德國地理學家弗雷德裏克·拉采爾開始研究當時德國工業品不斷擴大的市場,並開始用地理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辯護。

他認為,隨著世界向前發展,太空對壹個國家來說會越來越重要,大國會逐漸擴張,小國會變得無足輕重。

世界史需要越來越多的篇幅。這壹事實可以從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中清楚地看出:威尼斯是壹座城市;荷蘭是壹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壹個島國;美國是壹個大陸。大國必須順應這種絕對的、必然的趨勢,努力通過殖民、兼並、征服等手段來擴大自己的空間。

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Half Makinder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壹個國家要生存就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材料的原產地,使其成為產品的出口市場,已經成為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

在19世紀的前75年,西方國家平均每年占有21000平方公裏的殖民地,在最近的25年,平均每年占有620000平方公裏的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國家在非洲只占據了318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而在19世紀的最後25年,歐洲對非洲更感興趣,占據了非洲2569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由於歐洲工業化迅速,人口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壹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加,這些產品可以在非洲換取廉價的工業品。對新原料的需求導致了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競爭。

殖民國家對非洲大陸的殖民始於19世紀後期,以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漸進法為起點,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的農場為前進基地,使用藥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建雇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法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法有效,因此被其他殖民國家模仿。

在1870年代,在南非發現了大量的礦產,如鉆石和黃金,這刺激了其他殖民國家在非洲其他地方開發類似的礦產。爭奪的土地不再局限於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

1884-1885柏林會議確立了“只有實際占領才能證明對殖民地的統治”的原則。英、法、葡等占據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迅速與當地酋長簽訂協議和條約,擴大對內陸地區的影響。新興工業大國德國、比利時和意大利也加入了爭奪非洲的行列。

1885年至1900年間,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分割。除了埃塞俄比亞和利比裏亞,阿桑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幹達等非洲傳統王國,以及歐洲人建立的特蘭斯瓦利、奧蘭治自由國,都成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是壹個獨立的國家,但它完全在英國的控制之下。

在亞洲,沙俄從65438+1960年開始加速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殖民和征服,先後占領達魯孜、中魯孜、小魯孜、希瓦汗、布哈拉汗和郝漢汗,並向中國新疆、外蒙古和滿洲滲透。

到1876年,俄羅斯已經占領了17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老撾和柬埔寨,英國占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

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卡羅萊納群島和馬裏亞納群島等殖民地。殖民國家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還把壹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成半殖民地,比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奧斯曼帝國。

在這些國家,他們攫取了海關、交通、商業、築路、采礦、工廠建設、銀行和軍事訓練的權益。

6.1914到20世紀初的世界殖民地:殖民地的重新劃分和兩次世界大戰。

殖民國家和殖民地已經占據了世界陸地面積的85%。各國殖民分布不均。

除了依然強大的英法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依然把持著大片殖民地,而美、德、日、意等新興國家只是占據了壹些面積狹小、資源貧乏的“剩地”。

隨著爭奪殖民地手段的加劇,主要殖民國家在19年末到20世紀初卷入了壹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壹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和意土戰爭。

從1900到1914,在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地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現有殖民地,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益沖突:德國挑戰英國的世界霸權;日本挑戰俄羅斯在亞洲的霸權;俄羅斯挑戰英國在亞洲的霸權。

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羅斯;法國利用俄羅斯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羅斯。為了鞏固已有的殖民地,英、法、俄和德、奧、意先後組成兩大集團。

第壹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崩潰,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失去了所有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舊的殖民體系已經被1920年代大大削弱,殖民地國家已經意識到不能通過戰爭手段獲取新的殖民地。

被戰敗國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聯指定的地區,由戰勝國管理。雖然本質上仍然是殖民地,但國聯的委任統治規則已經規定,受托人必須促進指定領土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國家。

到了公元1930年代,出現了壹種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自地緣政治理論和“生存空間”概念的法西斯殖民觀。

日俄戰爭後,日本也開始提出亞洲國家要在日本的“領導”下抵抗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也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西班牙西班牙”的口號。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壹書中,並不主張德國應該進行海外擴張,認為海外擴張不如歐洲擴張,但他後來又批準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要求,並鼓勵1933之後德國殖民運動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壹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宣布世界重新劃分又開始了,緊接著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非常復雜,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傳統形式的殖民主義的發展,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壹。

7.二戰後的殖民地獨立運動。

1939世界殖民地由於二戰的影響,壹戰後剩余的主要殖民地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等在戰爭中被削弱。

戰爭期間,印度、東非、尼日利亞、比利時、剛果等未被占領的盟國殖民地的民族工業得到壹定程度的發展,殖民地內部的分工被打破。

同時,由於日本和德國通過支持殖民民族主義運動削弱了同盟國,同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在戰爭中軸心國的羽翼下發展起來。

二戰結束後,殖民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

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在戰爭中與日本占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投降前夕,日本將權力和武器交給當地民族主義者,給盟友造成混亂。

1945 8月17日,印度尼西亞率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波及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1953柬埔寨獨立後,法國、荷蘭、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都成了獨立國家。

進入20世紀60年代+0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萬隆會議後,在獨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鼓勵下,這壹運動發展到了非洲。

1956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從1957年到1963年,英國先後撤出了錫蘭、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南也門、巴林、科威特、卡塔爾、特魯希勒阿曼、桑給巴爾、肯尼亞和烏幹達。

戰後非洲國家獨立的浪潮是從1956年英國、埃及、蘇丹獨立,1957年加納獨立開始的。1960年起,非洲殖民獨立運動達到高潮。從1960開始的壹年時間裏,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其中13個國家是前法國殖民地,3個國家是前英國殖民地,1個國家是前比利時殖民地。

到1960年底,大部分屬於英法的殖民地都宣布獨立,只有葡萄牙還在非洲保留著大量殖民地。經過多年的戰爭,這些殖民地在1970年代中後期逐漸獨立..

  • 上一篇:4M以上的古典武俠小說,或者200萬字以上的武俠小說。
  • 下一篇:中國朝代延續了多少年?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