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Text 1基於“四層合壹”的鄉土地理教學案例挖掘

Text 1基於“四層合壹”的鄉土地理教學案例挖掘

基於“四層壹體”的鄉土地理教學案例挖掘

-以張琳的當地地理為例。

許林煒季鳳儀素鮮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系,北京100000)

摘要:鄉土地理教學越來越受到地理教育界的重視,但如何選擇鄉土地理教學案例成為許多教師面臨的難題。本文引用“四層壹體”理論,即強調農村地理單元的自然層、生計層、組織層和文化層的整體性,試圖為農村地理教學案例的挖掘提供新思路。本文以張琳為例,闡述了“四層整合”如何挖掘鄉土地理教學案例。研究認為,挖掘“四層合壹”的鄉土地理案例有三大優勢:體現鄉土地理單元的整體性,突出鄉土地理單元的地方性,增強鄉土地理教學的故事性。教師在挖掘鄉土地理教學案例的過程中可以嘗試采用這種分析思維。

關鍵詞:“四層合壹”;當地地理;教學案例;張琳

第壹,研究的緣起和“四層壹體”理論的介紹

近年來,地理教育界已經意識到鄉土地理教學的重要性,但如何開展鄉土地理教學,尤其是如何選擇鄉土地理教學案例,成為地理教師面臨的壹道難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介紹當地地理單元的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其次是經濟發展、人口、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人文地理要素。這種教學思想可以向學生全面介紹當地地理的基本情況,但往往忽略了不同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

“四層融合”可以彌補上述教學思路的不足。“四層壹體”是文化地理學家周尚義提出的分析區域人地關系系統的方法。她認為,地域是由“四層”積澱而成的,包括自然層、生計層、組織層和文化層。其中,自然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如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生計層包括區域生活和生產活動,如水稻種植;組織層包括社會制度和社會組織網絡,如生產合作社;文化層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和無形的價值觀,比如精耕細作的態度。這四個層面是壹個互動的、統壹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當壹層發生變化時,其他層會有所反應,所以是“壹”。可見,“四層融合”突出了人(生計層、組織層、文化層)與地(自然層)的互動,也包含了層與層之間的互動,體現了地理學的區域性和綜合性特點,應用於鄉土地理教學的案例挖掘時更為有效。

摘要:本文以張琳鄉土地理為例,闡述了“四層整合”在鄉土地理教學案例挖掘中的應用,並探討了其優勢。案例材料摘自陳訓賢先生5、楊行之先生6發表的關於張琳古港的文章及相關新聞報道。本文的學術貢獻在於為地理教師探索鄉土地理教學案例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四層融合”挖掘張琳鄉土地理教學案例展示

張琳,因樟樹形成而得名,位於廣東汕頭市澄海區。歷史上,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有三個重要的起源地,壹個是南宋時期福建的泉州港,壹個是元明時期漳州的月亮港,最後壹個是清代中葉的張琳港。清代以來,眾多潮汕先民從張琳港出發“遠赴東南亞”經商,張琳成為著名僑鄉,早期跨國宗族社會網絡逐漸形成。從清朝到現在,張琳經歷了三個時期:崛起、衰落和復興。本文從三個不同時期入手,分析每個時期不同的“四層融合”(見圖1)。

1.樟樹林的崛起

樟樹林的崛起得益於其自然地理條件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地理上,明清時期,張琳位於潮汕平原最大河流漢江的入海口,因此也被稱為“江海交匯之地”。從海上來的船只通過張琳進入漢江,可以北上到當時潮汕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潮州府。此外,在明清時期,張琳擁有港闊水深的優勢,允許巨輪進出港口。因此,張琳在當時東南沿海的眾多港口中屬於較好的港口。

自然層決定生計層樟樹林康熙二十三年,海禁正式解除,張琳迅速成為粵東、閩南對外貿易的聚集中心。人們在河港水道兩側修建了常發、顧欣、廣生、仙橋、洽興、順興、永興、原憲八個商業區,與張琳的六個村社形成了“六社八街”的格局。粵東、閩南的進出口貨物分布在“六社八街”,“六社八街”的貨物比比皆是,因此有“天上的仙府,地上的張琳街”的美譽。在當時,紅頭船是壹種海上交通工具。當時政府為了嚴格管理沿海船只,防止海盜的侵擾,規定在廣東從事遠洋貿易的商船船頭必須塗上紅漆,所以稱之為“紅頭船”。商貿鼎盛時期,進出張琳的紅頭船隊超過100支,每支船隊有數十艘船。紅頭船隊將東南沿海出產的陶瓷、絲綢制品、樟腦等貨物運往暹羅(今泰國)、新加坡、文萊等東南亞國家,還運回黃金、沈香、象牙等物品,逐漸形成橫跨潮汕地區、泰國、新加坡、越南的跨國貿易格局。“嘉客石海,往來穿梭,閩商浙客,巨帆高桅如蟻”形象地描述了當年張琳商貿的繁榮景象。

生計層進壹步影響組織層。大量潮汕先民從事海洋商業活動。他們從張琳乘紅頭船“去南亞”,紮根東南亞,成為潮汕最早的華僑。據史料記載,從乾隆到鹹豐的100年間,從張琳古港乘坐紅頭船到暹羅的潮汕人多達1.5萬人。比如吳立皇帝鄭新的父親雍正被暹羅吞並,饒平龍都首領金才河,陳佳麗家族的陳煥榮。海外華人大多以家族企業經商,其註重血緣和地緣的雇傭方式對人員的跨國流動影響很大。7.宗族關系還加劇了國與國之間的物質和信息交流,如海外華人的海外信件(包括書信和匯款)被紅頭船運回親人手中,加速了跨國宗族社會網絡的形成。

組織層影響了文化層。紅頭船承載著壹個家庭或者壹個家族的希望。早期潮汕華僑為父母妻兒流淚,踏上紅頭船,在南洋謀生。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歷經驚濤駭浪,到了異國他鄉,飽受人生地不熟和思鄉之苦。但是,他們仍然努力奮鬥,在其他地方站穩腳跟。很多在外工作的外派人員,晚年逐漸回到家鄉,將自己賺來的資金大量投入到以祠堂為中心的房屋和住宅建設中。返鄉觀念促進了人地關系的重建。後人把海外華人勇敢奮鬥、艱苦奮鬥、愛家愛鄉的精神總結為“紅頭船精神”這壹時期,張琳的“四層壹體”是:自然層(江海交匯、港灣寬廣深邃)——生計層(商業經濟)——組織層(跨國宗族社會網絡)——文化層(紅頭船精神文化)。

2.樟樹林的衰退

這壹時期的自然層體現在張琳繁榮了近百年。然而,隨著海岸的變遷和河流的淤積,張琳港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寬港深水的地理條件。同治年間,張琳港離海只有十裏。自然層的變化直接改變了張琳原有的“四層壹體”模式。這時,張琳的生計層開始發生變化。更大的船只不能直接進入張琳港,貨物必須通過賣船的船只進行駁運。張琳商業經濟的發展趨勢急轉直下,商業發展所見證的“六社八街”的繁榮停止並逐漸衰落。鴉片戰爭後,汕頭港取代張琳港,成為輻射閩粵的海上貿易樞紐,而張琳則轉型為內地商埠。生計層的變化影響了組織層,商業活動不再向張琳聚集,人們不再從張琳出海,原有的跨國宗族社會網絡變得松散。唯壹保存完好的是文化層。雖然紅頭船在張琳沒有實體,但紅頭船已經成為張琳的文化符號,尤其是漂泊異鄉的海外華人及其後代對紅頭船精神有著特殊的情節。現在泰國東丈友好協會的會徽是壹艘紅頭船的圖案。但由於建國後缺乏密集的跨國商業活動、密切的社會交往和體制的束縛,精神的存在失去了經濟基礎的支撐,紅頭船的精神影響力逐漸減弱。

這壹時期張琳的“四層整合”是:自然層(海岸變遷和河流淤積)-生計層(商業經濟衰落)-組織層(松散的跨國宗族社會網絡)-文化層(弱化的紅頭船精神文化)。

3.樟樹林的復興

改革開放後,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張琳已不具備200年前的自然和地理優勢,再次以港口為依托發展對外貿易和經濟已不符合當前形勢的要求。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促進張琳特色的再開發,成為困擾地方政府的難題。針對這壹時期,可以用“四層壹體”的理論,自下而上進行分析。張琳是歷史上紅船起航的地方,紅船精神是張琳獨特的地方文化資源。近年來,張林所屬的汕頭市、澄海區政府大力弘揚紅頭船精神,試圖讓紅頭船精神重新紮根於人們心中,重視華人華僑跨國宗族社會網絡的恢復與重建;同時,大力挖掘文化和經濟潛力,把張琳建設成為展示海外中華文化的旅遊目的地。為了實現這壹目標,在組織層面出現了壹個由政府主導的社會網絡,吸引了所有主體的參與。政府財政和社會資金逐步向支持張琳古港、街巷、建築風貌保護發展傾斜,昔日自然層風貌重現:張琳古港部分古河道得到疏解和恢復,“六社八街”風貌也重現。據統計,張琳每年接待數百名華僑來此尋根,也接待數以千計的遊客來此觀光。如今的張琳“四層融合”是:自然層(古港河遺址)-生計層(以華僑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組織層(當地政府主導的社會網絡)-文化層(復興的紅頭船精神文化)。

三,“四層融合”挖掘鄉土地理教學案例的優勢

1.突出當地地理系統的完整性

“四層合壹”分析了自然層、生計層、組織層和文化層如何相互作用,突出了人文層和自然層在當地地理單元中相互作用的整體性。這種做法可以避免只零敲碎打地展示局部地理的組成部分,也可以避免只強調自然或人文地理環境某壹方面的整體性。根據“四層壹體”理論,學生可以理解,張琳的早期繁榮得益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條件,而張琳的後期衰落則是由於失去了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自然地理條件是當地發展的絕對限制因素。張琳的案例表明,當地積累的文化層可以為人所用,反過來影響當地的組織層、生計層和自然層,從而促進當地的重生。

2.突出當地地理單位的地方性。

“四層融合”有利於更好地細化地方地理單元的地方性。地域性是在不同層面的長期互動中產生的,最終成為長期植根於地方的獨特屬性。按照“四層壹體”的思路,教師不僅可以告訴學生在人地關系中地方性是如何產生的,還可以告訴學生地方性是如何影響人地關系的。在這種情況下,張琳這個地方就包含了紅頭船精神,有著努力、奮鬥和對家鄉、對故鄉的熱愛。紅頭船精神是在自然層、生計層、組織層上積澱的。雖然張琳已經失去了過去的貿易繁榮,但紅頭船積累的精神仍然可以成為當地發展的新動力。

3.增強鄉土地理教學的故事性。

“四層合壹”有助於強化鄉土地理教學的故事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像馬賽克拼貼那樣零零碎碎地介紹當地地理單元的自然和人文元素,而是生動地講述當地人地關系的變遷故事。本文提供的案例生動地講述了張琳古港在過去三個世紀中的興起、衰落和復興。故事是:自清朝康熙放寬海禁以來,張琳港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條件,成為粵東第壹大海港。許多潮汕先民乘坐紅頭船從張琳出發,漂洋過海到東南亞謀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紅頭船精神。隨著海岸的變遷和淤積,樟樹林逐漸衰退。今天,張琳紅頭船精神得到弘揚,以華僑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經濟得到發展,張琳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學生們了解了張琳厚重的歷史和文化,他們對這個地方的熱愛就會油然而生。

四。結論

本文引入“四層壹體”理論作為挖掘鄉土地理教學案例的思路,使鄉土地理案例的選擇和挖掘有章可循。“四層融合”可以自上而下地分析地方地理單元的自然層、生計層、組織層和文化層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是零零碎碎地呈現地理元素,可以體現地方地理單元的整體性,突出地方地理單元的地方性,增強地方地理教學的故事性。因此,教師在挖掘鄉土地理教學案例時,可以嘗試采用這種思路。

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只是提供了壹個案例挖掘的思路,並不是壹個完整的教學設計。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多種教學形式,如觀看視頻、實地考察等。,讓學生熟悉當地的地理單元,掌握“四層壹體”的地理思維。當然,教學效果還有待進壹步檢驗。此外,在目前的學術研究水平上,鄉土地理教學中的案例挖掘理論相對薄弱,不能為教學實踐提供有益的指導,這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強。

參考資料:

張海。中國地方地理教材:歷史變遷與發展的思考[J].地理教學,2014(10):26-30。

[2]何朱仙。論鄉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整合[J].地理教學,2017(19):47-49。

[3]陳青軍。鄉土地理教學案例的編寫[J].地理教學,2009年(11):10-12。

[4]周尚義。四層整合:探索傳統鄉土的方法[J].旅遊學報,2017,32(01):6-7。

[5]陳迅-西安。關於張琳古港的三個問題[J].嶺南文史,2011(02):40-44。

楊行知。張琳港與紅頭船的貿易[J].華僑歷史研究,1991(03):54-56。

[7]蔡誌祥。親屬關系與商業:潮汕家族企業中的父系親屬與姻親[J]。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2):15-25。

  • 上一篇:想寫1篇介紹古代名人的文章,字數1000字左右。誰能把它們發給我?
  • 下一篇:初中歷史復習如何操作才能更省時有效的完成第壹輪復習?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