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楊貴:壹旦紅旗渠修不了,我就跳下太行山,向臨縣人民道歉。

楊貴:壹旦紅旗渠修不了,我就跳下太行山,向臨縣人民道歉。

在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有壹個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叫紅旗渠。

紅旗渠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像壹條玉帶,蜿蜒在雄偉的太行山山腰,把汩汩的清水從山西長治平順縣的張卓河輸送到林州市,滋潤著林州千百萬人民的心田。

壹個

林州在1994之前叫林縣,位於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東麓,豫、晉、冀三省交界處。過去,林縣是壹個水資源極度短缺的地方。這裏十年九旱,壹滴水比壹滴油還珍貴。臨縣境內雖有張卓河、洹河、西河、淇河四條河流,但這些河流要麽是季節性河流,要麽是“路過”臨縣,導致臨縣人民難以受益。

同時,臨縣屬於黃土高原東緣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地殼十分破碎。上帝“偏愛”壹場大雨,雨水很快就會滲入地下或者跑掉。

歷史上,臨縣經常遭受幹旱和破壞。

在臨縣河間鎮小寨村,有壹座荒年碑,記載著1877年臨縣大旱的慘烈景象:“憶兇年,我悲催,同災同患,晉豫,我窮林逸...,人口無食,十室二三城。壹夫當關,昨日張今日李;父親拋棄了兒子,這就是東方和西方。吃人肉充饑,死路壹條,屍無肉,揭榆樹皮填飽肚子,無皮進村,從冬天到春天,從春天到夏天,大概死了七個人……”

1949臨縣解放後,修建了熊英運河、淇河運河、南古洞水庫、公上水庫等水利工程,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了臨縣的缺水狀況,但並沒有解決水的問題。壹旦發生長期幹旱,人們就會從很遠的地方取水來吃。

1995版《紅旗渠誌》記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臨縣550個行政村中,有307個常年人畜飲水困難,其中100多個行政村的群眾需要挑水到5公裏外吃飯。農作物也受到影響。由於幹旱頻繁,臨縣糧食產量極低,畝產只有200斤,僅為南方地區的三分之壹和四分之壹。糧食產量不夠,人民只能過著“半年谷殼”的生活。

1959年,臨縣再次發生旱災。到了6月,旱情越來越嚴重。時任臨縣縣委第壹書記的楊貴坐不住了。和縣長李貴、縣委書記李壹起,各自帶隊,沿、淇河、西河三條河逆流而上,尋找穩定水源。他們實地考察後發現,淇河和西河對於臨縣的百姓來說,已經足夠小了。僅張卓河,位於山西長治平順縣,水流豐富,年徑流量7.3億立方米。

張卓是長治市最大的河流,流經晉、豫、冀等省,是漳河的支流之壹。然而,張卓河在平順縣時,流量很大,但到了臨縣,就變成了季節性河流,只有汛期的水流。妳覺得氣人嗎?

水源找到了,這是壹件值得高興的事情。臨縣很快決定了“引張入林”工程——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紅旗渠”。但如果想通過修建渠道把水引到臨縣,面臨的困難越來越大。

第壹,經濟困難。當時全國正面臨全國性的糧食短缺,河南省也不例外。新鄉地委在回復中說:“林縣可以根據自身財力、人力考慮是否建設這個項目。”這意味著臨縣紅旗渠的建設幾乎完全是自力更生。

第二是領土困難。紅旗渠的源頭位於平順縣,屬於山西省。林縣要從平順縣引水。人家答應嗎?妳願意合作嗎?

第三是施工難度。紅旗渠最大的障礙是太行山。太行山跨度400多公裏,海拔兩三公裏,到處都是懸崖峭壁。在那個“基建狂潮”還未聽聞的年代,建設難度之大,建設如此龐大的水利工程,可想而知。很多人都在質疑,就連臨縣縣委壹班人都在冒汗。楊貴不止壹次說過:“壹旦紅旗渠修不好,我就跳下太行山,向臨縣人民道歉。”這聽起來極其悲壯,反映了紅旗渠建設面臨的實際困難。

“方法總是比實際困難。”財力不足,臨縣發動全縣老百姓動手攢錢支援紅旗渠。數萬修渠部隊自帶鐵鍬、鐵鍬、手推車來到工地。後來據統計,紅旗渠總投資654.38+025.0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625萬元,占37%,公社隊投資7878萬元,占63%。

領土的困難,林縣長去和平順縣商量,平順縣二話沒說就同意了。時任平順縣委書記的林力說得好,我們“要識大體,顧大局,統壹部署,統壹安排”。不僅如此,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平順縣從上到下都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寫下了感人的故事。

施工艱難,臨縣發明了各種“妙招”。要想“馴服”太行山堅硬的巖壁,炸藥必不可少。克林縣沒有足夠的錢購買足夠的炸藥,所以它改革了原本用於農業的硝酸銨化肥,並用土法生產了數百噸炸藥。

1960年2月,臨縣人民高喊“讓太行山低頭,讓張卓聽”的口號,展開了修建紅旗渠的攻堅戰。經過5年的努力,紅旗渠總幹渠於4月5日1965通水。1966年4月,三條幹渠同時完工。1969紅旗渠所有幹渠、支渠、鬥渠配套施工完成。至此,壹個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系統基本形成...

10年期間,建設大軍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1 * * * 81幹部群眾死在紅旗渠遺址上。10年間,建設軍在缺乏現代化機械設備的惡劣條件下,夷平了1250座山頭,豎立起來。渡槽151,隧道211,建築物12408,土石方2225萬立方米。

紅旗渠修好後,甘甜渾濁的漳河水沿著紅旗渠流向臨縣境內的土地,解決了56.7萬人、37萬頭牲畜的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的灌溉問題。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從壹開始的每畝200斤提高到1991年的953斤。徹底改變了臨縣幹旱缺水的命運。直到今天,紅旗渠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想想飲用水的來源。臨縣人民沒有忘記楊貴的貢獻。當地有個說法,南有都江堰,北有紅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楊貴妃。

“臨縣人民誌存高遠,誓要重新整理河山……”紀錄片《紅旗渠》於1971上映,讓紅旗渠傳遍了全中國,也讓紅旗渠精神深深印在了很多人的心裏。今天,許多中外遊客來到紅旗渠,見證了“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使當地旅遊業升溫。

  • 上一篇:“人有呂布,馬有赤免”。呂布的年齡和長相如何?
  • 下一篇:春節簡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