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厚厚的三斤土行程到了山西北部的邊境小城大同

厚厚的三斤土行程到了山西北部的邊境小城大同

厚厚的三斤土行程到了山西北部的邊境小城大同

大同是中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它位於山西大同盆地北部,長城內外之間。三面環山,東有梁山,西有五洲山,北有孤山、方山;桑幹河流經其南,故稱:“山環水涼,水抱桑幹河。長城以其北為界,大雁以其南為依托。它西臨沙漠,東臨鄧白。屏滿金,拱沈京,為巍峨之鎮。”明代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記紀要》中稱大同:“府東接谷,南接黃河,北接大漠。住在角落的關鍵是首都的屏幕。”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大同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邊防軍事重鎮。

大同歷史悠久,距今兩千多年。春秋時期,大同被北帝占領。戰國時,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驅逐匈奴,開疆拓土,設雲中、雁門、岱山三郡,均屬雲中郡。秦統壹六國後,正式建立平城郡(今大同),隸屬雁門郡。韓繼承了秦制。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匈奴南犯,漢高祖劉邦率軍北上。他在平城鄧白山被匈奴莫都汗帶著十萬精騎圍困。僵持了七天,漢兵裏裏外外都救不出來。後來陳平吉賄賂了莫都可汗的妻子,被釋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鄧白之圍”。從此,平城成為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東漢以洛陽為都城,山西成為北方的門戶,平城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後漢書·王霸傳》:“建武十三年(37),“積石積土,築亭臺,代代至平城三百余裏”。

三國兩晉時期,鮮卑族崛起,舊平城重建為南郡。398年,北魏從樂聖遷都平城,“建宮、建祠、立國”,在城西五洲山開鑿了規模宏大的雲岡石窟。平城是北魏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直到439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北魏遷都洛陽後,平城日漸衰落。北齊、隋、唐初,平城改名恒安鎮。唐貞觀十四年(640),定襄縣改稱雲州縣。

大同的名稱始於遼代。遼興十三年(1044),雲州升為大同府,建為西京。遼金時期,大同作為首都長達200多年。由於統治者信奉佛教,修建了大量的宗教建築,華嚴寺、善化寺、觀音寺等著名寺廟都建於此時。

明朝洪武五年(1372),徐達將軍被任命為大同總指揮,開始在遼金舊城墻的基礎上修建大同城墻。後來大同被定為九重鎮之壹,重新修建。明朝九邊中,大同被譽為“金城湯池”。明太祖成祖遷都北京後,山西對首都的屏蔽作用轉移到了大同,大同至河北的飛狐關就是其中的壹個重要關隘。正統十四年(1449),瓦刺以不同方式進攻明朝,包括壹路領軍進攻大同,將明軍追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擊潰明軍,攻下明英宗。這個在歷史上被稱為“土木之變”的事件,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可見大同與都城安危的關系之大。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占領大同,休整後直奔京師。不久,清軍入關,清軍攝政王多爾袞率領精兵圍攻大同。由於城內軍民配合良好,城內堅固,清軍久攻不下。後來全城缺糧,守軍楊振偉打開城門,清軍乘勢攻陷大同,大同滿目瘡痍。

大同作為壹個邊陲重鎮,歷代文人墨客都在這裏留下了歌頌戍邊將士、描繪塞外風光的邊塞詩。比如李賀《平城東》詩說:“饑寒交迫,夜夜守明月。別有劍無玉花,海風吹斷妳發。塞車長白雲,遠處漢旗紅。青帳吹短笛,煙濕龍吟。城市的夜晚,依稀望著城門。風幹了,城市嘶嘶瘦馬。請問,城市建設者:‘要經過多少英裏?’只擔心被埋沒,不惜壹死。"於謙《雲何事》雲:"目睹霧、沙、草帶霜,天寒地凍,景色無邊。康把黃鼠狼用木炭燒了,馬上彎弓射白狼。壹百二十連設秦障,婺源封佐漢邊境。邊境什麽都沒有,坐著聽夕陽的聲音。”

  • 上一篇:林甸縣的歷史文化
  • 下一篇:古代官員的官階和頭銜?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