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氣象發展

中國氣象發展

全國氣象科技大會今天在北京開幕。這是新世紀氣象行業召開的第壹次全國科技大會,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產業的動員大會,必將成為我國氣象科技發展史上的又壹座裏程碑。

進入21世紀,在科學技術的引導和推動下,人類正在經歷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演變。科學技術創造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解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壹系列重大問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和財富形成的主要來源。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氣象科技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是我國和氣象科技工作者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縱即逝的機遇,顯著提高氣象科技實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

今天,我們站在“十壹五”的起點,回顧過去的五年,氣象事業的軌跡依然令人振奮。

“戰略”促發展“十五”是我國氣象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關鍵”首先突出體現在對總體戰略的探索、凝練和推進上,為“十五”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奏響了美妙的序曲和樂章。這壹時期,中國氣象局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首先提出了“拓展領域、科技興氣象、人才強局”三大戰略,有力地推動了事業的發展,隨後於2004年開始了中國氣象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略研究工作,歷時壹年多,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為什麽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戰略研究?答案很明確,就是“發展”。因為隨著氣象科技的不斷進步,世界對天氣的認識已經擴展到氣候系統的五大圈層及其相互作用,氣象業務也從傳統的天氣預報擴展到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測、大氣成分監測分析等領域,氣象事業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國家安全、環境外交和可持續發展等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從國家利益和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角度,統壹規劃中國氣象事業,進壹步認識氣象事業的真正內涵;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重新審視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站在經濟技術全球化的高度,確定未來20年中國氣象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已經成為壹項緊迫而現實的任務,也成為戰略研究的動力。

戰略研究成果與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緊密銜接,提出了“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大力提升氣象信息保障國家安全能力,大力提升氣象資源支撐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思路和“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展現了“大氣象”的大格局。

新年伊始,國務院發布《關於進壹步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3號文”),進壹步明確了我國氣象事業作為“科學技術和社會基礎性公益事業”的戰略定位,強調了氣象事業在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中的基礎性作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現實性作用和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前瞻性作用。這是對戰略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升華,也對我國氣象事業的改革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這些立足發展的大戰略,推動和引領著“十五”氣象事業向前發展,步伐更加堅實,方向更加明確。目前,全國氣象部門貫徹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和全國科技大會精神,新壹輪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正在全面鋪開。隨著“十壹五”氣象事業發展步伐的加快,戰略升級越來越令人振奮,越來越和諧。

“十五”創造輝煌

在十五氣象事業的光輝樂章中,我們可以找到無數跳躍的音符,沿著它們澎湃的內涵,我們可以感受到催人奮進的內在動力和蓬勃的生命力,理解氣象事業交響樂的宏大主題。

關鍵詞1:發展

發展是永恒的主題——“十五”期間,我國氣象事業取得顯著成就,氣象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科技體制改革和研究型業務建設初見成效,科技基礎設施平臺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氣象科技領域國際合作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成為壹些重要的國際氣象學術組織的成員和國際期刊的編輯。葉篤正先生於2003年被世界氣象組織(WMO)授予“國際氣象組織獎”,2005年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WMO青年科學家獎自1993以來,已六次授予中國青年科學家。這些都表明國際國內對我國氣象科技水平的充分肯定。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圍繞中國重大天氣氣候災害、城市大氣環境汙染問題和數值預報技術開展了相關研究,在東亞氣候變化理論與預測、氣候與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 溫室氣體排放和地球與大氣之間的碳氮交換、短期氣候預測系統、大氣汙染的數值模擬與預測、中間層探測理論與技術、天氣過程動力學理論。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氣象行業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壹、二等獎17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近400項。我國氣象科技論文數量大幅上升。

-中國在大氣科學領域擁有1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多個部門重點實驗室和壹批聯合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瓦裏關大氣背景觀測站等臺站已納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站體系。“十五”期間,中國氣象局建成101新壹代天氣雷達、7514自動氣象站和FY-1 D、FY-2 C氣象衛星並投入業務運行,引進21.5萬億次/秒高性能計算機。同時,各級政府逐步加大對平臺建設的投入,為進壹步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氣象科技人員積極參與國際機構組織的活動和科學計劃。中國氣象局牽頭組織國內相關部門專家廣泛參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編寫工作。目前,中國科學家已在世界氣象組織(WMO)、IPCC、地球觀測組織(GEO)、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地球系統科學夥伴關系(ESSP)等國際組織和國際科學計劃中擔任重要職務。中國還積極開展國際雙邊和多邊氣象科技合作,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合作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中國成功舉辦了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協會科學大會,這表明中國的氣象國際地位和科技影響力日益提高。

關鍵詞二: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中國氣象局是“十五”期間科技部首批啟動的公益性科研院所改革部門之壹。其所屬八所和省局研究所順利完成了結構調整、人員分流、機制轉換等改革任務。2004年6月,率先通過科技部、財政部、中央編辦組織的聯合驗收。國家業務在探測、信息傳輸與處理、預報服務、科學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建立了國家和省(區、市)兩級氣象科研機構體系,強化了區域氣象中心的作用,提高了信息數據共享水平和集約化服務能力,促進了科研與業務的結合,進壹步提高了氣象業務服務能力。結構調整後,全國氣象科研院所重點學科數量由74個精簡到51個,專業學科研究布局更加合理,突出了國家目標,適應了我國氣象事業發展的科技需求和學科發展趨勢,實現了氣象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初步形成了適應氣象事業發展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現行業務技術體系不適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問題日益突出。中國氣象局黨組審時度勢,充分認識到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務院3號文件,落實“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理念的需要;是繼續推進氣象現代化、增加業務科技含量、優化站網布局和業務分工、全面提升業務能力的需要;是提高服務水平和覆蓋面,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適應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等各項改革的需要。中國氣象局確定了近期改革的重點:發展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雷電等八大業務系統,力爭在3至5年內建立壹個基本滿足國家需求、功能先進、結構優化的“多軌、集約、研究型、開放”的業務技術體系。新壹輪商務技術體系改革全面啟動。

關鍵詞三:創新

創新是飛翔的翅膀。“十五”期間,氣象科技創新亮點頻現。

——中國新壹代數值預報系統研制成功。中國氣象局建立了中國氣象數值預報創新基地。通過聯合研究,取得了全球中期預報模式、區域中尺度預報模式、資料變分同化系統、超級城市群精細化數值預報示範系統等壹系列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自主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產品,特別是風雲二號地面應用系統,體現了我國氣象衛星科技發展水平,解決了靜止氣象衛星定位的世界難題,實現了氣象衛星天地系統壹體化和“大運行控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風雲二號氣象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在國際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網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氣象科學數據首次共享。2001至65438+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國氣象局率先啟動氣象科學數據共享,對我國長期存在的“數據壁壘”起到了推動和示範作用。初步建成了覆蓋全國的分布式數據共享網絡服務體系,包括國家主平臺和6個省份的子平臺,為46個國家重點科技項目、126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7個“863”項目、37個中科院知識創新項目和87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提供了高質量的氣象基礎數據共享服務。

——建立大氣成分觀測服務中心。目前,中國氣象局已經建立了30個大氣成分觀測站,並按照國家科技基礎設施平臺發展規劃,率先開發了國家大氣成分背景野外研究站系統。中心開發的沙塵暴數值預報系統入選“十五”國家科技成果展。

——氣候預測結果寫入IPCC評估報告。經過十年的科學研究,中國科學家建立了自己的氣候預測模型體系。

——“動力氣候模式預測系統”並投入業務運行。該系統由海洋數據同化系統、海氣耦合模式和高分辨率區域氣候模式組成,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壹些重要的成就、揭示的事實和觀點已提供給氣專委第四次評估報告,並得到認可和采納。

我們能聽到這激情的進行曲,“創新”永遠是最強音。

全國氣象科技大會的召開,將奏響“加快科技自主創新,全面建設氣象強國”的序幕。創新永無止境。此時此刻,“十壹五”不僅僅是壹個時間段和概念,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正站在壹個新的起點和階段。

我們能感受到肩上的任務,心中的願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國務院3號文件精神,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面向國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實現農業氣象科技新突破,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科技支撐;實現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和預報科學技術的新突破,為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提供科技支撐;在全球和區域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測方面實現新的科技突破,為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維護國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實現氣候資源區劃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的新突破,為應對中國資源壓力、保障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實現氣象與其他領域科技體系融合的新突破,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提供科技支撐。

回望歷史,50年前“向科學進軍”的號角聲猶在耳邊,28年前擁抱科學春天的喜悅之情猶在心頭。今天,中國十幾億人民目睹了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享受了科技進步創造的豐厚財富,深切感受到了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強基礎上的國家實力和民族尊嚴。

今天,氣象科技工作者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自主創新,努力開創氣象科技發展新局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這次科技大會之後,壹幅波瀾壯闊的自主創新畫卷開始了。氣象科技界要立即行動起來,高舉自主創新的旗幟,總結經驗,凝聚共識,繼往開來,努力開拓,為實現我國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的跨越創造無愧於時代的新業績!

  • 上一篇:成都望江樓公園遊記(唐代女詩人薛濤紀念館)
  • 下一篇:看五部關於歷史的電影,寫壹篇1000字的評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