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馬山公園在哪裏?

馬山公園在哪裏?

惠城馬山,占地3公頃,位於惠城東北部,是從圭峰山向南延伸的壹座小山丘。山上樹木茂密,參天大樹,蒼翠幽靜,亭臺樓閣,鐘樓聳立其中,文人墨客的對聯與書法融為壹體。馬山公園古色古香,蘊含著惠城悠久的歷史文化。

從馬山西入口爬樓梯到入口廣場。左邊是省級重點文物龍興寺石塔,是惠城最古老的建築。石塔建在壹米多高的花崗巖基座上,高約四米。它是用砂巖分層雕刻而成的。據說原來的七層現在只有六層,飛檐尖尖的,屋檐孤立的垂下來。乍壹看,這是壹座古建築。據記載,惠城西郊大雲山上有壹座龍興寺,始建於隋唐,重建於宋初。寺內供奉著壹座七層寶塔,但在清朝道光年間被毀。當時寺廟被毀,塔存放在遺址,壹直無人過問。直到1929,惠城修建中山公園,將龍興寺塔移至中山公園旁的犀牛山(即現在新會壹中校區內的犀牛山)。1995年,有關部門將此塔從西山遷至馬山。現在的龍興寺塔看起來已經修復了很多次,但它已經有壹千多年的歷史了,這是這座城市悠久歷史的見證。龍興寺塔右側有壹座建於1986的倚馬亭,亭柱上鐫刻著淩風、阮振雄題寫的對聯:“人高才能倚馬快爬山。”眼前的臥馬亭,讓惠城人想起1986年惠城園林愛好者動員社會集資建設馬山公園的場景。馬山的很多設施,比如臥馬亭,周邊山路,路邊的石凳,夫子廟的草坪,都是那個時候養的。

再往上,山腰上有壹座建於1975的白沙亭。亭前立有“重建石寨陳氏宗祠”碑,石碑就在此處。白沙亭有譚仲川寫的對聯:“紫水和黃雲傳聖賢,人傑地靈迎源頭。”這幅對聯鑲嵌在兩個傳說中,壹個是宋代城西沙堤中的紫河變紫,另壹個是唐代城北黃雲山的壹個和尚壹行人被綁在山上。相傳這兩個傳說預示了壹個新的學者,應該是陳白沙先生。白沙亭自然是紀念陳白沙的,這幅對聯隱而不露,令人回味無窮。山頂有為紀念新會解放而建的1975解放閣,也有兩副對聯。壹個是柯寫的,陳福樹寫的《史可鑒,亭子因解放而久負盛名》。另壹副對聯是呂靜秋和趙家平書的,“艷陽照美城,涼蔭殺塵半天。”這些對聯有的點出紀念意義,有的引導遊客欣賞景點,為馬山增添濃厚的文化氛圍,真的是不可或缺。

從白沙亭遺址爬上去,然後右轉,來到馬山的東南角,那裏有壹個新建的小廣場。廣場上方有壹個趙輝館。這裏涼風習習,風景滿眼。正面有柯題寫、趙汝渠題寫的對聯:“趙輝晨樹綠,晚霞紅。”背面有張瑞恒題寫、雲書寫的對聯:“樹長陰風娛我,涼亭閑坐月迎客。”兩幅對聯都描繪了亭子在早晨和晚上的美麗景色。

再往上走,爬到山頂,有壹座古建築——馬山鐘樓,又名向陽塔、東角樓,俗稱馬山亭,是馬山的象征。

馬山鐘樓始建於明朝天順二年(1458),由時任總督張彤所建。它有三層,高20英尺。明代陸濤、羅橋、王明選等新會知府曾修繕過此樓,明末毀於兵刃。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新會縣令賈重修馬山鐘樓,高14m,壁厚54cm,邊圍21.9m,六邊形,石質底座,六個了望窗相對。T形框架的屋頂上有壹根垂直的橫梁。民國時期,梁下掛壹口大鐵鐘(已失)為惠城百姓鳴鐘,故名鐘樓。

從明代到清代,馬山鐘樓幾經修繕,規模逐漸縮小,但仍傲然屹立在馬山山頂的廣場上。清代詩人梁棣寫過《馬山鐘樓》詩:“青山高在城中,鐘樓趕青山出。建築是八窗重樓,空靈而孤獨。俯瞰鋼城如彈丸,千燈指向室內。更繞拜令,山川入籬。東望廬山,有髻,海濱鄒魯風猶在。再看北面的黃山,有壹個鬥壇,裏面有佛和神仙的痕跡。西南波濤洶湧,趙宋宮猶在夕照。古已有物沈,氣在心頭。也就是說,這棟樓建了很久了,每天晚上都在天上轟鳴。到現在,鐘也賣完了,毀了,抹掉了壹個人。從今天復古開始,怎麽能謙虛呢?”詩人爬上樓梯,環顧四周,仿佛看見東邊龜峰山小廬山上的白沙講堂,四面八方的學生都在聚精會神地聽白沙先生講課;從北面可以看到龜峰山綠屏左側的黃雲山。宋代道士李智賢在石頭上拜北鬥。向西南方向望去,似乎宋元海戰就像是壹片波濤洶湧的悲壯景象。

梁迪認為燈馬山鐘樓可以讓人們壹窺新會的歷史文化,希望有識之士能還原鐘樓的原貌。登上馬山鐘樓,仍可從六個方向看到惠城周圍的景色。在馬山東側的山腳附近,還可以看到樹齡超過500年的古榕樹的魅力。這棵榕樹高15米,DBH 400厘米,樹冠380平方米。見證了馬山500多年的歷史。

為了把馬山公園建設好,2002年,市政部門投入數十萬元改造馬山的景區環境,對公園的壹馬亭、白沙亭、趙輝亭、解放亭、鐘樓進行了整修,重新修建了周邊的山路、排水系統和廁所,並在山腳、半山腰和山頂分別修建了四個小廣場,鋪上方磚,清除野生雜草,重新種植觀賞景觀樹,在山周圍安裝路燈,並派駐專職人員。現在馬山公園的景色煥然壹新,是惠城人早晚健身休閑的最佳去處。

  • 上一篇:北宋秦惠帝的末年是什麽時候?
  • 下一篇:有沒有歷史老師能解答壹下《唐菊不辱使命》中的歷史問題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