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生物發展史

生物發展史

生物事件年表

《黃帝內經》(包括《蘇文》和《靈樞》)是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古代醫學著作,成書於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間。對人體內臟器官的位置、大小、長短和功能有了壹定的認識,並指出人體的生理功能與生活條件和精神狀態密切相關。還有對男女生長發育過程和生理特征的實際描述

中國古籍《爾雅》把植物區分為草本和木本,把相似的種排列在壹起,以示同類;將動物分為蟲、魚、禽、獸、畜,將相似的種類排列在壹起;也使用“鼠”、“牛”、“馬”等名稱。

公元前460年至公元前370年,希波克拉底創立了希臘醫學,提出了健康與病態理論,認為人體內的黑膽汁、黃膽汁、血液和粘液是否平衡,是否有特殊變化,決定了人的健康和人格。

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22年,希臘學者亞裏士多德對500多種動物進行了描述和分類,並將其分為有血動物和無血動物。前者分為有毛胎生四足動物、鳥、鯨、魚、蛇和卵生四足動物;後者又分為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甲殼動物和昆蟲。他還觀察了壹些動物的解剖學和胚胎發育。他的著作包括《動物學》、《動物結構》、《動物繁殖》和《論靈魂》,是動物學研究的最早成果。

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7年,希臘學者迪奧·弗拉斯特闡明了動物和植物在結構上的基本區別,描述了500多種野生和栽培植物,著有《植物區系》和《論植物的起源》。

公元23年至79年,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Pliny Sr)撰寫了37卷的《自然史》(又稱博物學),總結了當時已知的自然和科技知識。

129 ~ 200年,羅馬醫生蓋倫將希臘解剖學知識和醫學知識系統化,創立了人體生理解剖學。

公元533年至544年,中國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所著《齊·姚敏書》,全面總結了秦漢以來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包含了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如谷子品種的分類,作物與環境的某些關系,某些作物的遺傳和變異,某些作物的性別和人工選擇的某些成果等。

1452年至1519年,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自然科學家和工程師達芬奇出於藝術創作的需要,研究了人體解剖、肌肉活動、心臟跳動、眼睛結構和成像以及鳥類的飛行機制。繪制了前所未有的精確解剖圖,首次提出所有血管都起源於心臟。

公元1530 ~ 1536年,德國植物學家奧·布朗費爾斯撰寫出版了《草本植物誌》,擺脫了以往書本知識的束縛,根據自己的觀察對植物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公元1543年,比利時醫學家a·維薩裏所著的《人體結構》出版,首次否定了蓋倫關於血液流經心臟橫膈膜毛孔的論點,並做了其他修改,創立了現代人體解剖學。

公元1583意大利醫生、植物學家a .切·薩皮諾提出了以果實為基礎的植物分類系統,並完成了代表作《植物》。

公元1596年中國藥理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印刷出版,共52卷。記載了豐富的動植物知識,糾正了前人的錯誤,明確規定了部、綱、種的三級分類程序。植物分為草、糧、菜、果、木五部分,動物分為蟲、鱗、媒、鳥、獸、人六部分。每個部門(除了人)又分為幾類。物種被劃分在綱下。對生物的形態和結構的細致描述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更加精確的分類,已經超越了前人。

公元1609意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G·伽利略制作了壹個復合顯微鏡,並用它來觀察昆蟲的復眼。

公元1628年英國醫生、解剖學家w·哈維撰寫的《動物心臟血液運動研究》出版,血液循環理論建立。

公元1660年,意大利解剖學家m·馬爾切洛·馬爾皮吉觀察到青蛙肺中連接動脈和靜脈的毛細血管,證實了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

公元1665英國物理學家r·胡克在顯微鏡下觀察軟木切片,發現了壹個蜂窩狀的小室,稱為“細胞”。

公元1668年,意大利醫生F·雷迪通過蒼蠅產卵和蛆的對比實驗,提供了反對自發發生理論的第壹個證據。

公元1677年,荷蘭顯微鏡學家A.van Levinhook用當時分辨率最高的自制顯微鏡進行了廣泛的觀察,發現了由各種活著的“小動物”和人類精子組成的微生物世界。

公元1682年,英國植物學家n·格魯主編的《植物釋義》出版,其中還收錄了植物生理學的研究成果。

公元1686年,英國博物學家j·雷撰寫的《植物史》第壹卷出版,隨後第二卷和第三卷出版,其中討論了物種的定義。

公元1727年,我國醫學家俞茂昆在《痘部金鏡筆記集》中記載,人類痘的接種始於明朝隆慶時期(1567 ~ 1572)。醫宗(1742)金劍介紹了四種方法:痘衣、痘漿、水苗、幹苗。據於(1775 ~ 1840)在《鬼思存》手稿中記載,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俄國曾派醫生學習“人痘法”。

1735年,瑞典植物學家c·馮·林奈(C.von Linnaeus)撰寫的《自然系統》第壹版出版,該書將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和礦物劃分為綱、目、屬和種。首先統壹了動植物的分類,然後使用了國際二項式體系。

公元1771年,英國化學家J. priestley通過實驗證明,綠色植物可以恢復被蠟燭燃燒“破壞”的空氣。

公元1777法國化學家A.-L .拉瓦錫證實動物呼吸是壹個緩慢燃燒的過程。

公元1791年,意大利解剖學家l·加爾瓦尼證明,用靜電刺激蛙神經,可使與之相連的肌肉收縮;發現了神經導電的現象。

公元1796年,英國醫生E.C .詹納在歐洲首次使用牛痘接種預防天花,實現了人體的主動免疫。

公元1797年,德國胚胎學家C.F. Wolff根據植物器官和雞胚的發育闡述了發育的漸進性特征,倡導後形成學說。

1802年,法國生物學家J.-B.de Lamarck和德國博物學家G. Treviranus分別采用了“生物學”這個術語。

公元1804瑞士化學家N.-T .德索緒爾闡述了綠色植物以陽光為能源,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形成的有機物和氧氣的光合作用過程。

公元1805年,法國動物學家、比較解剖學家和古生物學家g·居·葉巍提出了各種器官的形態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關理論。他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了滅絕動物的化石遺跡,提出了突變理論。

公元1809 J.-B .德·拉馬克出版《動物哲學》。這本書系統地論述了進化的思想,認為物種進化的機制是利用與拋棄和獲得性遺傳。

公元1827年,俄羅斯胚胎學家км Bell發表了《哺乳動物卵子的起源》,第壹次準確地描述了哺乳動物卵子。《動物胚胎學》出版於1828和1837,是比較胚胎學最早的著作。

公元1828年,德國化學家f .沃勒發表了《論尿素的人工制造》,首次從無生命物質中合成了原本由生物產生的有機尿素。

1830年,中國醫學家王清任寫了《醫林正誤》。他根據對屍體的觀察,重新繪制了臟腑圖,糾正了中國前人的古語,正確區分了胸腹腔的部位,指出膈以上只有心肺;其余的內臟都在橫膈膜下面。描述了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糾正了“肺有二十四孔”的錯誤。提出“腦波的記憶在腦而不在心”,聽覺、視覺、嗅覺與大腦密切相關。

公元1831年,英國植物學家R·布朗證實植物細胞中有細胞核。

公元1838年至1839年,德國植物學家M.J .施萊登和德國動物學家T.A.H .施萬分別發表了《植物發生論》和《動植物結構和生長壹致性的顯微研究》,共同建立了細胞學說。

公元1840年,德國化學家j·尤斯圖斯·馮·李比希的《化學在農業和植物生理學中的應用》壹書出版,推翻了植物的“腐殖質”營養理論,創立了礦物質營養理論。

公元1848年,德國電生理學家E.H. Dubois-Raymond測量了動物肌肉和神經活動時產生的電流。

我國植物學家吳記載了65,438+0,765,438+04種植物,並附有詳細的圖和繪圖,部分可用於確定科或目。基本上是按照李時珍的體系分類,不同的是取消了苔草,增加了芳香基團。它是中國19世紀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公元1849年至1859年法國生理學家C Bernard發現並驗證了肝糖原生成、血管舒縮神經、胰液消化、仙茅炎和壹氧化碳等毒物在肝臟中的作用,提出了“內環境穩定”的概念。

公元1850年,德國生理學家H.von Helmholtz發現肌肉收縮形成壹種酸(乳酸)。測量神經傳導速度。

公元1851 ~ 1855法國化學家J.-B .布森戈證實植物中的氮來自土壤中的硝酸鹽;碳源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從1852到1855,德國生物學家R. remarque和德國病理學家R. C. Fairshaw分別明確指出了細胞分裂的普遍性。

公元1857法國微生物學家l .巴斯德證實乳酸發酵是由活的微生物引起的。

1858年,德國病理學家R.C. Fairshaw出版了《細胞病理學》,提出了“壹切細胞都來自細胞”的概念,發展了細胞理論。

英國生物學家C.R .達爾文和A.R .華萊士共同發表了壹篇關於生物進化思想的論文。物種形成變種的趨勢;也談自然選擇引起的物種變異和生存。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於公元1859年。

公元1861年,德國生物學家m·舒爾茨(M. Schoultze)證實,動植物的生命體和最低級生物的“漿”是同壹種物質,它們統稱為原生質。

公元1861 ~ 1864 L .巴斯德通過實驗反駁了F.A .普歇所支持的自發發生理論。

公元1862年至1865年,德國植物學家J.von Sacks指出澱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後來又指出葉綠素包含在壹種特殊的小體內(1883年命名為葉綠體)。

公元1863年,俄國生理學家им sechenov證實中腦和大腦中存在壹種抑制和刺激脊髓反射的機制——中樞抑制。開創了大腦功能的研究。

公元1864年,英國解剖學家R. Owen於1861年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索倫霍芬侏羅紀地層中描述了第壹個比較完整的始祖鳥骨骼化石。

公元1865年,奧地利修道士G.J .孟德爾閱讀並於次年發表了論文《植物雜交的實驗》,報道了他通過豌豆雜交實驗發現的兩條遺傳規律。後來被稱為遺傳學的“孟德爾定律”。

公元1866年,德國生物學家e·黑克爾(E. Heickell)出版了《形態學導論》,其中首次杜撰了“生態學”壹詞。書中還建議將原生動物和原生動物合並為原生動物Drotista,被列為植物和動物的第三個界限。

公元1869瑞士生理學家J.F .米舍爾首先分離出核素(即核酸)。

公元1875德國生物學家O. Hertwig指出,受精是雄性原核和雌性原核的融合。

公元1876德國醫生、微生物學家r·科赫發現了炭疽的病原體,並建立了細菌的培養技術。

公元1877德國水生生物學家K.A. mobius提出了生物群落的概念。

1879 ~ 1884年,德國細胞學家W. Froemming闡述了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德國植物學家E.A .斯特拉斯堡闡述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公元1880 ~ 1885 L .巴斯德研制出雞霍亂疫苗、炭疽疫苗、丹毒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1882年,R. Koch發現了結核分枝桿菌,並證明了其傳染性。

1883年,英國生物統計學家F. Gorthon討論了人體測量學、人口及其統計方法。為了有目的地提高人類的遺傳素質,他創立了“優生學”。他也是生物統計學的創始人之壹

比利時胚胎學家e·範·貝內登發現,人蛔蟲受精卵的染色體是雌性原核和雄性原核的總和。染色體減數分裂的首次發現。

1883年至1885年,德國胚胎學家w·盧、e·a·斯特拉斯堡、o·赫特維格和a·魏斯曼提出了細胞核或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種質)的載體的觀點。

意大利神經解剖學家和組織學家高爾基(C. Gorky)創立了神經細胞的硝酸銀染色法,提出了神經系統的網絡結構理論。

公元1884年,俄羅斯微生物學家ии Mechnikov發現了吞噬細胞。

公元1886年,德國微生物學家H. Hellriegel和H. Vilfart證明了豆科植物可以固氮。

公元1887年,德國細胞學家t·h·博韋裏證實了生殖細胞染色體減數分裂的普遍性。提出了染色體個體化理論,從而從染色體“行為”上解釋了孟德爾發現的遺傳規律。

公元1889西班牙神經組織學家s·拉蒙·伊·卡哈爾發現了神經細胞的樹突和軸突。

公元1890年,德國軍醫E.A .馮·貝林(E.A.von Bellin)發現,感染某些疾病(如破傷風和白喉)的動物血清可以產生相應的抗毒素。創造了醫學上的“血清療法”

公元1890 ~ 1897荷蘭內科醫生C. Aikman發現腳氣病與食物中缺少米糠有關,這成為研究B族維生素的開端。

公元1891年,德國動物學家h·亨金發現了染色體配對及其分離的減數分裂過程;觀察到的性染色體

德國生物學家H.A.E Driesch發表了海膽卵的實驗,根據卵裂面將兩細胞期的受精卵分開。因此,每個卵裂球都可以發育成完整但更小的幼蟲。

俄羅斯微生物學家C.H. Vinogradski發現了細菌中的化能自養細菌——硝化細菌。

公元1892俄羅斯微生物學家ди ivanovski證實煙草花葉病是由病葉過濾提取物感染的——病毒感染。

德國動物學家a·魏斯曼的種質理論發表,認為種質可以不斷代代相傳。

公元1896年,德國化學家E. Bischner用無細胞酵母抽提物發酵生產酒精,首次證明了離開活細胞的“釀造酶”仍有活性。

公元1897年,德國微生物學家F . A.J Levreux and和P.Frosch證明口蹄疫是由壹種病毒引起的。

1898年,中國思想家嚴復的《進化論》出版。《進化論》是赫胥黎《進化與倫理》壹書的意譯,在中國思想界影響很大。介紹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思想

1899年,德國出生的美國生理學家和胚胎學家J·勒布(J Loeb)在不同時間用不同的溶液處理海膽卵,使其達到完全孤雌發育,獲得正常的幼體。

公元1900年,荷蘭的H. de Fries、德國的C. E. Collens和奧地利的E.von Cermak分別重新發現了孟德爾的遺傳規律。

奧地利免疫學家k·蘭德斯坦納(K. landsteiner)發現,不同人的紅細胞和血清進行交叉試驗,有時紅細胞會凝集。次年發現A、B、O三種血型。

公元1901年,德·弗裏斯的《大災難》壹書於1901 ~ 1903年出版。

1902年,英國醫生A.E. Garaude發現黑尿癥(現稱苯丙酮尿癥)是壹種代謝途徑異常引起的遺傳性疾病。

美國細胞學家C. E .麥克林提出了染色體(X)是決定性的觀點。

德國化學家費希爾和另壹位德國化學家霍夫邁斯特分別提出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肽鍵理論。

英國生理學家W.M貝勒斯和E.H斯塔林提取了“分泌素”,並將其命名為“激素”。

ип巴甫洛夫首先提出了“條件反射”的概念

公元1902 ~ 1903德國生物化學家a .考塞爾和俄裔美國生物化學家D.A .萊文將胞嘧啶從胸腺核酸中分離出來。前後(1879 ~ 1909)。他們與其他科學家合作分析了核酸的四個堿基和兩個核糖。

公元1902年至1904年,美國生物學家和博士W.S .薩頓和德國生物學家T.H .博韋裏提出了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基礎的理論,因為孟德爾遺傳與細胞中染色體的行為是平行的。

公元1905年,美國細胞學家、胚胎學家、遺傳學家E.B .威爾遜和N.M .史蒂文斯根據細胞學事實獨立確定了染色體的性別關系。指出XX為女性,XY或XO為男性。

1906年,英國生理學家C.S .謝靈頓發表了《神經系統的整合》,系統闡述了中樞神經系統的整合功能,深入分析了脊髓的反射機制,提出了神經元和突觸活動的基本概念。

丹麥植物學家A.M. Lutz在公元1907年發現了四倍體植物。

法國外科醫生、器官移植先驅和實驗生物學家卡雷爾(A Karel)在美國成功地體外培養了溫血動物的細胞。從那以後,組織培養方法被應用於生物學研究的許多方面。

英國數學家G.H .哈代和德國醫生W. Vaimberg獨立發現,在壹個沒有突變、遷移和選擇的無限隨機交配群體中,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會保持世代不變,這就是後來所說的哈代-Vaimberg定律。

1909年,丹麥遺傳學家W.L. Johansen提出了“基因”、“基因型”、“表型”等遺傳學的壹些基本概念。

公元1910年,美國遺傳學家T.H .摩根發現了性連鎖遺傳現象,並通過實驗首次證明了“基因”位於染色體上。

C.芬克,公元191年出生於波蘭的美國生物化學家,在英國從米糠中分離出抗腳氣病的活性白色晶體,並將這些必需微量營養素命名為維生素。

1912年,英國生物化學家F.G .霍普金斯通過實驗證實了維生素的存在,並提出了營養不良的概念。

德國生物化學家歐·沃伯格證明了細胞內存在壹種激活氧氣的呼吸酶,並發現氰化物能抑制這種酶的活性,提示呼吸作用需要鐵。

公元1914年,美國生物化學家E.R .肯德爾分離出純甲狀腺素。

公元1915 T.H .摩爾根和他的學生A.H .斯特蒂文特和C.B .布裏奇斯發表了孟德爾遺傳原理:用果蠅做的大量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發現了連鎖和交換現象,補充和發展了孟德爾定律。

德國化學家R.M. Willstaetter發現葉綠素分子中的鎂離子由四個氮原子連接,氮位於四個閉環烴鏈中,從而提出鎂在葉綠素分子中的位置與鐵在血紅素分子中的位置相同。

英國微生物學家f·w·特沃特發現了溶菌現象。1917法裔加拿大人F.H. de Erel將這種溶菌因子噬菌體命名為噬菌體。

美國營養學家E.V .麥科勒姆發現了維生素A,1922 E.V .麥科勒姆等人發現了維生素D,並證明了與佝僂病有關。他還把維生素分為水溶性和油溶性兩大類。

公元1916德國植物學家h·溫克勒(H. Winkler)發現,番茄嫁接龍葵後,生長在切斷點的芽是四倍體。這是人工獲得的體細胞異源四倍體(嵌合體)。

公元1917年,由丹麥植物學家O. Winer提出。自然界中的四倍體植物是由二倍體突變而來的理論。

美國遺傳學家D.F .瓊斯建立了使玉米高產的雙雜交育種方法,這是根據美國遺傳學家G.H .沙爾在1908年發現自交交替弱的品種可以通過雜交恢復優勢而提出的。

公元1918德國胚胎學家H. Spaemann發現了胚胎發育中的胚胎誘導和“組織者”效應。

公元1918 ~ 1921年,中國植物學家鐘關光(1868 ~ 1940)花了大約四年時間收集植物標本,足跡遍布華北、長江流域、華南的11個省份。

1920年,德國生物學家J.von Uexkull出版了《理論生物學》,將環境的概念引入生態學。

1921出生於德國,後來來到美國的動物學家和遺傳學家R.B. Goldschmidt發表了第壹篇關於Biston betularia工業黑化研究的文章。這是壹項歷時25年的自然選擇進化論研究。

奧地利裔美國生理學家o·利維在德國證明,刺激迷走神經後,產生壹種使心跳變慢的物質,稱為迷走神經物質。

中國生物學家冰之(1886 ~ 1965)在南京師範大學(原東南大學的前身)創辦了中國第壹所大學生物系(不包括外國教會在中國辦的大學)。

1922年,加拿大生理學家F.G萬津和C.H貝斯特提取了純胰島素。

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由動物學家冰之、植物學家胡顯素、楊全(興佛)三位先生委托中國科學社成立的第壹個中國生物研究機構,於8月1922日在南京正式成立。

1923年,阿根廷生理學家B.A. Osei發現了腦垂體前葉對糖代謝,尤其是對糖尿病的作用,首次發現了腦垂體的控制功能。

瑞典物理化學家t .斯維德伯格建立了第壹臺超速離心機。

美國生物化學家E.A .多伊斯分離出雌激素。

公元1924年,蘇聯生物化學家аи Oparin發表了《生命的起源》,提出了生命的化學起源理論。

波蘭出生的英國生物化學家d·基林發現細胞色素。1927提出了生物氧化過程中電子轉移的初步設想。

公元1925年,美國細胞學家E.B .威爾遜出版了《發育與遺傳中的細胞》,這是他的細胞學(1896)的第三版,但在內容上做了很大的修改和豐富。這本書總結了經典細胞學的研究,並試圖在細胞水平上融合胚胎學和遺傳學。

我國生理學家蔡喬發現,美國袋鼠的中腦結構中有壹個視覺和眼球運動的功能區——前頂蓋核,也稱“蔡氏區”

公元1926年瑞典生物化學家A. Tiselius和T. Svedbergh共同建立了電泳。

美國生物化學家J.B .薩姆納第壹個獲得了純酶——脲酶的晶體,並證明了酶的蛋白質本質。

T.H .摩根的《基因理論》發表(1928修訂)。本文在細胞水平上系統闡述了遺傳學的基因理論。

在英國生理學家和藥理學家H . H Dale的建議下,德國藥理學家O. Levy基於他在1921中發現的迷走神經物質,進壹步用毒扁豆堿抑制乙酰膽堿酯酶,發現刺激蛙心迷走神經後,乙酰膽堿可以加強和延長,從而證明乙酰膽堿是神經傳導的化學遞質。20世紀30年代,H.H. Dale對神經-肌肉進行了壹系列研究,證明了乙酰膽堿是內臟和橫紋肌中神經傳導的化學遞質,為突觸傳遞化學理論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英國生態學家C.S .埃爾頓於公元1927年出版的《動物生態學》強調了對種群進行獨立研究的必要性。他們的研究工作為種群生態學奠定了基礎。

美國遺傳學家H.J .馬勒發表了壹篇用X射線照射人工誘發果蠅突變的實驗報告。

65438年至0928年,中國生物化學家吳憲及其合作者對素食動物和食肉動物進行了壹系列比較研究,證明素食動物生長發育較差,植物蛋白的營養價值低於動物蛋白。他們還編制了中國最早的食物成分表。

英國微生物學家a .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的抑菌和殺菌作用。

荷蘭裔美國植物生理學家溫特首先發現了生長素。

中國生理學家朱鶴年的研究表明,袋鼠間腦的室旁核具有神經分泌的特性。

奧地利裔美國生物學家l·馮·貝塔朗菲(L.von Bertalanfi)寫的《現代發展論》和1932年寫的《理論生物學》闡述了壹切生物都是壹個時空有限、結構復雜的自然系統。

公元1929年,美國生物化學家C.E .科裏和他的妻子發現了肌糖原、血乳酸、肝糖原和血糖之間的轉化,這種轉化後來被稱為科裏循環。

德國化學家a .布特南特提取了雄激素晶體。

D.A .萊文發現核酸可以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但他的“四核苷酸結構假說”是錯誤的。

德國生物化學家C. H. Fiske、Y. Saba-Rowe和K. Lohmann從肌肉提取物中分離出ATP,K. Lohmann在1935中闡明了ATP的化學結構。

中國植物學家李繼東和尹紅章發現了光變化對光合作用速率的瞬時影響。得到壹個精確的圖表。

來自中國的古生物學家、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在北京西南約50公裏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了第壹個北京人頭骨和火的遺跡,對人類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927年,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加拿大人類學家布達生(Budasheng)將在那裏發現的臼窯化石確定為人類的壹個新屬,並將其命名為Sinanthropus pekinensis。

1930年,英國遺傳學家、生物統計學家R.A. Fisher出版的《自然選擇的遺傳原理》壹書,開始將孟德爾遺傳學與自然選擇理論結合起來。

公元1931年,中國生物化學家吳憲提出,蛋白質變性現象是由於蛋白質結構的變化,是蛋白質分子中緊密纏繞的多肽鏈變得松散的結果。

公元1932年,德國物理學家M. Knohl和E. ruska創造了第壹個電子顯微鏡模型。ruska在1933中改進的模型被認為是現代電子顯微鏡的原型。

德國生物化學家H.A .克雷布斯和他的助手k .漢斯萊發現了尿素合成的鳥氨酸循環。

美國化學家尤裏發現氘。用重元素同位素標記代謝物,研究生物體內的代謝途徑。

我國植物生理學家唐培松發現了植物中細胞色素氧化酶的存在和功能。

我國生理學家馮德培發現了由於肌肉伸長,肌肉的靜息代謝能增加的現象,稱為“馮氏效應”。在1936 ~ 1940期間,他開創了我國神經肌肉接頭這壹重要研究領域,進行了壹系列物理化學反應的研究。

公元1933年,美國遺傳學家T.S. painter發現了果蠅唾液腺細胞的巨型染色體,為制作詳細的染色體圖譜提供了材料。

公元1934挪威生物化學家J.A .弗林發現苯丙酮尿癥是由於缺乏苯丙氨酸羥化酶引起的。

加拿大出生的美國解剖學家R.R. Bensley從豚鼠肝細胞中分離出線粒體,開創了細胞器的研究。

公元1935年,德國生物化學家G.G .恩波倫、O .邁耶霍夫和J.K .帕納斯完成了12的全部步驟,闡明了糖原的糖酵解過程。

美國生物化學家W.M .斯坦利分離並結晶了煙草花葉病毒。

奧地利動物學家和個體生態學家K.Z. Lorenz發表了《痕跡》,發現有些動物的本能是遺傳的,有些則是早期生活留下的印象。

英國植物生態學家A.G .坦斯利提出了“系統生態學”的概念。

匈牙利放射化學家和生物化學家赫維西制造了人工放射性磷,並開始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研究生物化學。

公元1936德國微生物學家m·施萊辛格(M. Schlesinger)報道,噬菌體的化學成分含有大約等量的蛋白質和DNA。

美國化學家A.E .米爾斯基和L.C .波林發展了氫鍵理論,提出氫鍵對蛋白質結構中多肽鍵形成穩定構型起作用。變性的時候這個氫鍵被破壞了,構型也被破壞了。

俄羅斯血統的美國遺傳學家、進化論者t·多布然斯基(T dobrzanski)於公元1937年發表了《遺傳學與物種起源》,將細胞遺傳學與進化論結合起來,建立了“綜合進化論”。

H.A. krebs提出了代謝的公共途徑“檸檬酸循環”的觀點,並在1940中得到H.A. krebs的證實。

我國生理學家張西軍創立了“迷走神經-垂體後葉反射”假說,開啟了神經對垂體內分泌調節的研究。

1940年,英國植物生理學家R. Hill測量了離體葉綠體的析氧反應。

英國奧地利病理學家H.W. Flory和英國德國生物化學家E.B. ernst boris chain成功制備了濃縮的青黴素提取物。

英國生物化學家A.J.P .馬丁和R.L.M .辛格建立了顏色色譜法,後來發展成為紙色譜法。

公元1941年,德國血統的生物化學家李普曼(F.A. Lippmann)提出了高效轉移化學能的高能磷酸鍵概念。

美國生化遺傳學家比德爾(G.W. Biddle)與生物化學家塔圖姆(E.L. tatum)合作,提出了“壹個基因壹種酶”的假說。

美國生態學家R.L .林德曼發表了“食物鏈效率”和“能量金字塔”的研究報告,推動了生態系統的研究。

中國昆蟲學家胡景富出版了六卷本的《中國昆蟲目錄》。這是他歷時12年收集和研究的結果。

AD 1942

  • 上一篇:壹篇500字的記敘文
  • 下一篇:佛法漂流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