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們有哪些突出的貢獻?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們有哪些突出的貢獻?

中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何。

甘德,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

石申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壹位天文學家。

賈逵(30 ~ 101)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經濟學家。

張衡(78 ~ 139)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

劉虹是東漢末年的天文學家。

何承天(370 ~ 447)是南北朝時期的天文學家。

祖沖之(429 ~ 500)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劉卓(544 ~ 610)是隋代的天文學家。

李(602 ~ 670)是初唐時期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壹行(本名張遂,683 ~ 727)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教徒。

曹世偉(生卒年不詳),唐德宗中世紀的壹位歷法家。

梁靈贊()是唐代天文儀器的制造者。

蘇頌(1020 ~ 1101)宋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楊仲甫是宋代的天文學家。

郭守敬(1231 ~ 1316)元代天文學家。

王詢(1235 ~ 1281)元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邢雲路()是明代的壹位天文學家。

徐光啟(1562 ~ 1633)是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天文學家。

薛鳳佐(1600 ~ 1680),明末清初數學家、天文學家。

王希禪(1628 ~ 1682)是明清時期的壹位民間天文學家。

梅文鼎(1633 ~ 1721),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李(1811 ~ 1882)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中國現代著名的天文學家

近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高露(1877 ~ 1947)參與了紫金山天文臺的選址;

余(1892 ~ 1978),近代天文學家,紫金山天文臺創始人;

張赟(1897 ~ 1958),現代天文學家;

恒力(1898 ~ 1989),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首任臺長,名譽臺長。

陳尊貴(1901 ~?),現代天文學家;

張鈺哲(1902 ~ 1986),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首任臺長。

現代天文學家程茂蘭(1905 ~ 1978);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首任臺長。

戴文賽(1911 ~ 1979),現代天文學家;著名天文學家,南京大學首任院長。

黃(1915 ~ 1977),美籍華人,天體物理學家;

林家翹(1916 ~),美籍華人,現代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星系密度波理論的創始人之壹。

王壽亭(1923 ~)近代天文學家,中國射電天文學的開創者之壹,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第二任臺長。

葉樹華(1927 ~)是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地球動力學先驅之壹,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第二任臺長。

從中國天文歷法的歷史記載來看,中國的天文歷法很早就起源於黃帝甲子、和、舜啟以及觀風景的故事。外國天文學家也欽佩中國悠久的天文學歷史。比如荷蘭人施萊格爾利用中國給星星命名的意義來推測中國天文學的起源,那是五六千年前的事了。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曾說,公元前1100年中國周公在洛陽測得的日影,與他自己用天體力學的精確公式算出的數字,相差只有2 '弧度。所以中國天文學發展的早,發展的準,是很神奇的。

張衡

張衡,字,南陽(今河南南陽縣)人。縣城北面有壹座孫藝程廟,是漢代Xi的舊址。他生於漢高祖張三年,即公元前1834年。

他的學術思想是多方面的。從他的作品來看,有哲學、政治、歷史、地理、數學、訓詁學、文學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兩部天文著作,壹部是《渾儀》,壹部是《靈憲》。成為中國古代壹千多年來正宗的“宇宙論”流派。

張衡的家世源於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張老。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很富有,但他的父親很窮。張衡聰明好學,多才多藝,又擅長繪畫,尤其喜愛天文歷法,後來引起了皇帝對他才華的重視。派他當“醫生”。他的創造天才逐漸發展起來。制造三輪自動車、自行式木雕、導向車和土歸。他還有天文歷法的愛好,然後學習天文、歷法、數學等自然科學。他的成就受到當代人的欽佩。四年後,升為“太史令”。掌管“時間”和“星歷”。每年年底,開始壹個新的日歷。國家祭祀喪葬婚喪,禁止及時祭拜良辰吉日。這是“秦”留給後人的帖子。直到清朝,外國官員被任命為帝國監察官,費迪南德·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這樣的人也不例外。他雖然不懂中國的占星術,但也不能拒絕去做。至於記錄災情,在普通人看來,他可能覺得沒意思。但是中國的歷史是壹份極其寶貴的資料。中國古代有最古老的日食記錄。以及最豐富的流星和隕石記錄,都是科學史上的重要資料。

6年後,他成了“公交車長”。這個職位扮演的是現代的角色,應該是負責“人事”或者“公關”的官員。他為這個職位頭疼,朋友也嘲笑他不上進。他簡短地回答說“我不患地位不敬,但我不慕德行,我不以伴侶為恥,我以自己知識不足為恥。”可見他是多麽的安靜和冷漠。

後來又恢復太史令的工作,住了八年。在此期間,他創造了“候診地動儀”,這是壹種現代地動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科學的儀器。這時,舜帝終於把他調到“侍中”,這是皇帝的機密秘書。從此被宦官嫉妒。終於在59歲的時候,離開了機要之地,成為了“河間相”。張衡上任後,嚴格執法,抓捕漢奸,令人肅然起敬。做了三年,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成績。張衡辭去河間支職後,改官職為“尚書”,但不久即逝,享年62歲。

落霞紅

羅,中國西漢時期的民間天文學家。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公元前100年左右。字長工,巴縣閬中(今四川閬中)人。漢武帝元豐年間(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4年),為了改革歷法,他招募天文學家,在同鄉的推薦下,從家鄉前往都城長安。他與鄧萍和唐都合作創造的歷法優於同時期提出的其他17歷法。

漢武帝采用新歷法,元豐七年(公元前104年)頒布,改元豐七年為太初元年,故新歷法稱為太初歷。漢武帝讓羅擔任助理(顧問),他辭了職,但沒有接受。

落下閎是渾天說的創始人之壹,他改進的赤道渾天儀在中國已經使用了兩千年。他測得的二十八夜赤道距離(赤經差),直到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壹條線重新測得。羅首次提出交尾周期,以135月為“太陽之會”,即認為11年應該有23次日食。他知道太初歷法有缺點:使用的回歸年(356.2502天)太大,他預見性地指出“在最近的800年裏,歷法少了壹天,所以應該由聖人決定。”(其實每隔125就差壹天,公元85年就要改日歷了。)

於Xi

於(公元281-356),會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東晉天文學家,葉璇學說的繼承者和發展者。

於出生於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壹個剛剛滅亡的孫吳的官宦家庭。父羽察是孫武征討的大將。俞範是吳國的壹位著名學者,擅長講授《易》、《老子》、《論語》和普通話。這個家族的祖先宋玉,是的校尉,也是吳國河間太守。入晉後為河間親戚,著有《大穹上》。弟弟,東晉(公元326-342年)、坎迪(公元343-344年)、穆迪(公元345-361年)時為著書立說、長期騎行於各地的官員,後成為覺平康縣侯。他的歷史很好,是《晉代》的作者。

於以他的學識和年齡,年輕時就享有很高的聲譽,受到人們的稱贊。西晉皇帝(307-313在位)召見他官職,他卻堅持。東晉元年間(公元317-323年),任命諸葛會為會稽太守,強迫於擔任他的功曹,這極大地刺激了他,使他下定決心終身不做官。東晉明帝(公元323-326年在位)和成帝帝都多次請他做官,但都被拒絕了。成帝時,內使何沖曾稱贊於“博學多聞,研究透徹,勤勤懇懇”,成帝則上書獎勵其“守道清正,不經世事,勤於學習,師法古人”。可見,於生活在貧窮和幸福之中,他壹生只學不樂。

余不想當官,所以他在家自學。他“釋《毛詩略》,註《孝經》為支林三十條”,主要側重於經典著作的詮釋和註釋。但從古代的歷史記載中,他發現古代的歷法最初是在漢代使用的,以冬季至日從牽牛花的淩晨開始,太初歷法是根據實測制定的,以牽牛花在西方停留的中央地方附近的衛星為冬季至日點。然而,中國古代天文學家記錄了冬季至日的運動,並沒有區分“周日”(恒星年)和“壹歲”(回歸年)。

實際上,由於月球、太陽和行星的引力影響,赤道部分突出的橢圓地球的自轉軸繞黃河緩慢運動,對應的春分黃河整治道以每年50.24分鐘的速度向西後退,765,438+0年為65,438+0度,約26,000年移動壹周。

雖然於當時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上述道理,但他得出的結論是:冬天的至日上太陽不是壹歲,就是每壹天都是它自己的壹天,每壹年都是它自己的壹年。壹歲的冬季至日比太陽的壹天稍短。於將其命名為“歲差”,發現了回歸年和恒星年的區別。

再者,據《堯典》記載,於記載“冬短,星長”,但當時測得冬在“東墻”,即墻呆九度。從昴宿星到肚子14度、樓12度、隗囂16度、墻9度的昴宿星,總共倒退了50多度。於估計時代“相隔2700余年”,由此可得年代差約為“五十年壹度”。

歲差的發現是中國天文學史上的壹件大事。於發現歲差,雖然晚於古希臘的伊巴谷,但比伊巴谷每百年的差值更準確。而且,自南北朝祖沖之將歲差引入大明歷法以來,隋、劉喪禦歷、宋、楊仲甫通天歷、元、郭守敬守時歷的歲差越來越準確。當時在歐洲,歷史學家還在墨守成規,使用百年壹遇的差異數據。相互比較,相比之下就相形見絀了。

於對宇宙理論也有很多研究。他對漢代以來的蓋天說、張衡的渾天說和孟的說進行了分析比較,認為蓋天說“天如帽子,地如倒蓋之皿”過於粗糙。渾天曰:“渾天如雞,天體圓如彈丸,地黃如雞,獨居。有大有小,天上有水。天空鋪滿了土地,外殼依然是黃色的。天地袖手旁觀氣,隨水飄。”整個宇宙就像壹個雞蛋,地球就像雞蛋裏的黃色。天空很小,天空的表面和內部都有水,天地的關系就像蛋殼和蛋黃壹樣。天地都是由氣組成的,都是浮在水上的。雖然比蓋田先進,但仍不是最好的;於是在鹹康年間(約公元340年),寫下了《安田論》。

於說:“天的高度是無限的,地的深度是不可預測的。天確在天,有恒保之形;地球裏有壹個安靜的身體。重疊時,方是方,圓是圓;在方圓沒有不同的意思。它輝煌多彩,獨立運行。江海有潮,無奇不有。”宇宙無邊無際,但也相對穩定;天地無方木;所有的天體都有自己的運動周期,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並不依附於壹個固定的球殼。《金淑·田文誌》說:“於寫《安田論》是因為有‘宣夜’之說。”的確,於的《安田論》不僅否定了天是圓的理論,而且還批判了天球有固體外殼的理論。他相信宇宙是無限的理論,並繼承和發展了這壹理論,在天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這樣評價《葉璇說》:“這是世界觀上的壹個開明的進步,不遜於任何壹個希臘的說法。”

張遂(法好線)

張遂,僧侶天文學家,生於唐朝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他是初唐張的曾孫。他原籍甘肅敦煌,後遷居河南南樂縣。這是張遂的誕生地。他出生不久,就遭遇了武侯政變,唐朝幾乎滅亡。他的父親也當過幾任縣令,很早就去世了。留下孤兒,過窮日子。他長大了,孜孜不倦地學習。他喜歡研究歷法現象和陰陽五行學說,後來又研究天文和歷法。

有壹天,他去元都觀借書,遇到壹個道士,名叫易沖。易沖壹見到張遂,就和他交了朋友,兩人非常親密。易沖借給他《玄晶》,這是壹本很難理解的書,但張遂很快就看完了,並把他畫的畫和寫的書都給了易沖。易沖看了之後,驚嘆為天才。所以我到處告訴別人。他的名聲傳遍了整個長安。可惜吳侯的侄子吳三思知道這件事後,想盡辦法拉攏他。張遂已經黔驢技窮,但他打算隱居出家。到嵩山(河南登封縣)重陽寺剪發出家,改名為敬賢,法號壹行法師。從那以後,張遂的名字逐漸被埋沒了。後世人只知壹行,不知張遂。

出家後,張遂除研究佛教外,還研究天文和歷法。並四處遊行,實現自己“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夢想。天臺山(今浙江省天臺縣)的國士寺修行多年,直到瑞宗景雲二年(公元711)才回到嵩山重陽寺。當年,朝廷派員到嵩山招募張遂報國。他提出生病,後來第二次前往荊州當陽縣(今湖北省當陽縣)的玉泉山

唐玄宗統治時期,政治重回正軌,社會繁榮,史稱“開元之治”。在此期間,皇帝致函聖賢,並派張洽(張洽是張遂的叔叔)邀請張遂回京。開元五年(公元717),他回到長安,皇帝立即召見他,安排住在廣泰寺。很快他就被要求翻譯許多華嚴寺的佛經和印度來華的僧人,傳播密宗教義。皇帝經常召見。詢問救國救民的方法贏得了玄宗的信任,張遂從壹個和尚變成了皇帝的最高顧問。

唐玄宗九年(公元721年)起,接受天文科學的任務,建議以改革歷法、創造天文儀器為開端。中國古代的農耕與歷法和節氣密切相關,所以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天文學。唐開元初年,仍在使用“林德歷”,逐年出現誤差。預測日月食是多麽的不準確。張遂下令改革歷法,從測量天文學開始。但當時太師監獄存放的天文儀器已破舊不堪,無法使用,只好重新規劃制造。在宮殿的李政廳作為車間,制作了生肖的原始模型,然後請皇帝用銅和鐵鑄造。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制造成功。第二年,制造出水運渾儀的結構,然後用銅鑄造成功。儀器結構復雜巧妙,能反映太陽、月亮、五星的運行規律。它還是壹個自動計時器,由水力驅動,每小時自動擊鼓,每時每刻自動敲鐘。可以說是世界上第壹個天文鐘。

張遂發起了壹個大規模的觀察小組。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前,他召集測量人員在李正殿書院開會,分配工作,標定刻度,在以黃河南北平原為中心的陽城立起八尺日晷,並立起刻有周公觀測臺的石桌(即石柱),成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光輝豐碑。在春分正午和二分正午測量日影的長度,根據北回歸線的長度,張遂自己坐在首都,在各個地方按時報告結果,並向首都報告。由於觀察小組的作用,主要成果如下:

(1)為編制新歷法提供最可靠數據。

(2)證明日影差與地面距離的關系。

(3)測量每度子午線弧長。

張遂制造了天文儀器,並進行了大規模的觀測。開元十二年,開始編纂新歷法,盡可能參考以往歷法的優點。經過四年的篩選,獲得成功,命名為《大衍歷》。同年九月寫完就在華嚴寺病倒了。十月初稍有恢復,隨玄宗去興豐。此時他精神萎靡,不想說話。當晚,他去世,享年45歲。

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是宋代管理皇家建築的官員。祖沖之就是在這樣的家庭裏長大的,從小學習很多。人們都稱贊他是壹個有知識的年輕人。他特別喜歡研究數學,還喜歡研究天文歷法。他經常觀察太陽和行星的運動,並做詳細的記錄。

宋孝武帝聽說了他的名聲,就派他到華林學習省的壹個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政府辦公室工作。他對做官不感興趣,但在那裏他可以更專註於數學和天文學。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員,他們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制定歷法。到了宋代,歷法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祖沖之認為還不夠準確。他根據自己長期觀察的結果,創造了壹種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出的每個回歸年的天數(即兩年冬季至日之間的時間)與現代科學測出的只有50秒的差別;測量月亮轉壹圈的天數不到壹秒,可見其準確性。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法,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當時皇帝的寵臣之壹戴法興站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更改古歷是越軌行為。祖沖之用自己研究的數據當場反駁了德伐日。倚仗皇帝寵信,戴法興狂妄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人不可更改。”祖沖之壹點也不害怕。他很認真地說:“如果妳有事實依據,就把它辯出來。不要用空話嚇唬人。”宋孝武帝想幫戴法興,找了壹些懂歷法的人和祖沖之爭論,但也被祖沖之壹壹反駁。然而,宋孝武帝仍然拒絕頒布新的歷法。直到祖沖之死後十年,他所創制的《大明歷》才付諸實施。

雖然當時社會非常動蕩,但祖沖之孜孜不倦地學習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註釋過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寫過壹本書《作曲》。他最突出的貢獻是得到了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時間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將圓周率計算到七位數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是科學發明方面的通才。他造了壹種指南針,車上的銅人總是指向南方。他還造了壹艘“千裏船”,在新亭河(今南京西南)試航,壹天可以航行100多裏。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搗米碾粟,稱為“水錘磨”。

郭守敬

郭守敬,有思想的人物,元代邢臺人。他的父親敦榮精通五經,尤其擅長算術和水利。守敬繼承了父親的家業,又善於向劉學習。元世祖非常器重他。他曾經修復過西夏、濱河、五洲河。然後他被命令修復日歷,如果他查閱日歷並日夜測試,計算是極其準確的。修歷後,授太史公。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太師郭守敬奉命制作十三件天文儀器。有簡易儀、高桌、星象、渾天儀、玲瓏儀、直立儀、說理儀、景符、窺視儀、日食儀、星秤、計時器等十三種儀器。到了明朝首都燕京(北京),我把這批儀器搬到了江南,陳列在雞鳴山天文臺。清康熙七年,秦田健要求修復渾天儀,在江南發現了國源守敬制造的儀器。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三年間,觀象臺下仍留有許多儀器,刻有王勛、郭守敬監的名字。康熙五十四年,壹個西方人紀廉做了壹臺水平經緯儀,把元明時期遺留在臺下的舊儀器全部當廢銅爛鐵,古器物壹掃而空,這是我國天文學界的壹大不幸。

郭太師生於1231,也就是元太宗三年。他死於1316,也就是元仁宗燕友三年。

王迅

王勛【公元1235-1281】中山唐縣(今河北省唐縣)人。他是元朝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年輕時在家隨父學習數學和天文,後隨劉師從郭守敬學習數學和天文歷法。公元1276年,奉命改歷,與郭守敬共同組織太史局,王勛被任命為太史令,負責天文觀測和計算。在計時歷法的編制上,他的貢獻與郭守敬齊名。

徐光啟

徐光啟,別名文鼎,生於明朝世宗嘉靖四十壹年,即1562。這個時候,敵人年年作亂,國家形勢日益衰落。徐氏入翰林院,授尚書之禮,入閣參政,滿洲獨立稱帝,匪亂。此時已進入明末。

文從政後,對農業、國防、水利、金融和建設極為關心。他認為農政是民生大事,有壹本流傳至今的《農政百科全書》。他願意接受西方文化,其中改革歷法最為重要。

十六至十七世紀間,西方宗教學者來華傳播教義,引進優秀的西方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最重要的是歷法計算的學習。徐光啟和利瑪竇是中西最早的接觸者。利瑪竇是壹位艱苦卓絕的傑出傳教士。他知道中國人非常重視歷法,所以他把他學到的東西拿出來,贏得了中國人的信任。大約在公元1600年,利瑪竇寫信給羅馬教會,壹再要求派遣幾名天文專家到中國。李認為自己對歷法研究知之甚少。如果有專家來這裏,他就能打開中國的大門。

徐光啟是中國典型的學者,他學識淵博,篤信宗教,與利瑪竇有著深厚的友誼。認為西方在幾何研究方面確實遠勝中國,所以他渴望與利瑪竇合作譯書,重點是他精心制作的巨著《歐幾裏得幾何》的六部原著。徐、李對壹切自然科學都了如指掌,幾何必是其基礎。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五月有日食,秦的計算又不準了,但光啟的計算實現了。於是在9月13日,皇帝命徐光啟做了壹份歷法。許隨即在玄武門外設局,專事歷書翻譯,推薦、鄧參與修訂歷書。湯若望和賈科莫·羅教授儀器和微積分。徐受命修訂歷法後,積極從事翻譯工作。當時主要是外國人翻譯,中國人寫,計劃確立後馬上分階段完成。從崇禎四年(公元1631)壹月到崇禎七年(公元1634)十壹月,分五次呈獻給皇帝,共計137車道。在最後兩次提交期間,徐光啟不幸去世,由他指定的繼任者李天京接任。書名是《真李甄書》,書名是徐光啟《獨秀》。本書內容:太陽、太陰月亮、星星、五個緯度和黃道都有自己的歷法,包括歷法、演繹法、表格和星圖,以及幾何測量的應用。可以算是天體力學興起之前最完整的歷書了。不久,翻明室改歷事件未正式實施。清朝統壹後,采用新法,命名為《詩仙》,實際上是徐編纂的歷法。《憲法》的歷法雖然是以“歷象考”為基礎,但實際上只是對“新法歷書”的改頭換面

李之藻

李之藻,外號振,我存字,我存在園裏送。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生於浙江杭州仁和。萬歷二十二年(1594),30歲考中舉人,34歲中進士。萬歷三十八年(1610)十壹月日食,秦計算有誤。儀式表現:翰林院評審李之藻,徐光啟、南京工部尚書,精通歷法理論。他能和西方人壹起翻譯西歷,比如地莪和三八。

萬歷四十壹年(1613),藻改南京太傅邵翔。是年先生上書推薦E、、熊三八、楊曼諾等翻譯的歷書供參考。有《新法計算》、《幾何》、《天學首字母》、《恒等計算與手指總編》、《渾天蓋天通現圖解》等書籍。,以及壹部《明與李探微》,是各種研究的最新譯著。崇禎三年(1630)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 上一篇:西藏天珠是什麽材質的?西藏天珠是什麽?
  • 下一篇:如何用紅色造句?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