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敦煌莫高窟為什麽被稱為天神?

敦煌莫高窟為什麽被稱為天神?

在中國甘肅的古絲綢之路上,有壹座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那就是敦煌莫高窟。她經歷了許多滄桑。歷經1600多年的風風雨雨,她至今仍保留著492個編號的窯洞,2450多件彩塑,4500多平方米的壁畫,5個唐宋時期的木檐。在壹個山洞裏,人們曾經發現了從北魏到宋代的文件、刺繡和繪畫等5萬多件藝術品。在敦煌,無論藝術家、音樂家、手工藝人、舞蹈家、宗教人士、作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建築師等。,他們可以獲得他們需要研究的信息,而對敦煌的研究也就成了壹門特殊的學問——敦煌學。

在玉門關和陽關的東面有兩座獨特的山:三危山和鳴沙山。三味山因山有三峰,危巖即將墜落而得名。夕陽西下,光芒萬丈,反射出神奇的色彩。鳴沙山是流沙堆積而成的。人從山頂滑下,沙搓雷鳴,故名。舉世聞名的莫高窟就是在鳴沙山腳下的懸崖上開鑿的。有壹千多個洞穴,所以被稱為千佛崖。

莫高窟藝術造型豐富,天地萬物都準備好了,仿佛世人都在尋找天堂,又仿佛天堂的神靈都樂於來到人間。在各種形狀中,彩色塑料是重要的壹種。因為彩色雕塑是崇拜的對象,佛教徒對其頂禮膜拜。就藝術而言,莫高窟雕塑和繪畫並重。洞穴中的壁畫不僅僅起到陪襯作用,而是與雕像形成壹個不可分割、統壹和諧的完美整體。

莫高窟是在礫巖上開鑿的,石頭比較松散。可以開山洞,但是不能用來雕刻。所以壹開始就采用了傳統的泥塑化妝。聰明的藝術家用揉、塑、糊、壓、切、雕等傳統技法塑造形體,再用點、染、刷、畫、描等繪畫技法描繪細節,體現質感,在唐代稱為“塑容畫質”。這就造就了千古流傳的不朽藝術傑作。

在莫高窟現存的492個洞窟中,有110原型造像,共約2450具。其中,基本完好的雕像約有1400尊。約300具屍體屬於魏窟造像;隋洞造像350尊;唐石窟造像670余尊;五代、宋代、西夏、元庫的人物超過100。還有近千具清代彩繪重塑的屍體。雕像的數量和持續時間是世界上任何雕塑藝術博物館都無法比擬的。

莫高窟彩塑藝術的發展演變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

主體性圓形雕塑在其發展初期,多為佛教所崇拜的主要偶像,如彌勒佛、釋迦牟尼、多寶並肩而坐、談天、禪定、思考,中央塔柱展示釋迦牟尼苦修、妖魔化、開悟、談天等生平事跡。

佛像壹般是壹佛兩菩薩的組合。其中彌勒佛的數量最多,壹般放在上層龕位,說明彌勒佛在“天庭的袖珍率”較高。其次,冥想意象比較多。“禪定”即“思想修行”,意為靜心打坐,忘卻世間壹切煩惱,使精神世界達到清明境界,逐漸接近天國。早期的雕像,無論是人物造型、服飾、形體乃至藝術風格,都沒有完全脫離印度犍陀羅藝術手法。人物的特點是額頭寬闊,高鼻梁,細長的眉毛和眼睛,波浪發髻和僵硬的體格,但衣服已經中國化了。

隋唐時期,是石窟發展的中期,也是莫高窟雕塑的鼎盛時期。隋唐時期的洞窟多為佛寺疊鬥,正面的大龕裏排列著壹組以佛為中心的造像:佛像居中,兩側立著兩個弟子、兩個菩薩、兩個天王、兩個威武之人,有師徒,有坐有立,有文有武,成為隋唐時期造像的定制。佛像居中,身材最大,發髻螺髻,臉型豐腴,眉如彩月,美目直鼻,嘴角微上翹,微微壹笑,壹對耳垂,和諧、端莊、善良,身著袈裟,過肩衣,圖案樸實無華,結坐蓮花座上,讓所有人都坐在蓮花座上。

唐代藝術家對菩薩的塑造情有獨鐘。他們把自己的生命註入泥土和麻草,也創造了生命。她們在贊美“上帝”,更多的是在贊美人類女性的善良、美麗、智慧和尊嚴。到了唐代,藝術家們將女性之美超現實地投入到菩薩的塑造中,而男性的陽剛之氣則凝聚在國王力士的雕塑中。天王身披鎧甲,腳穿氈靴,雙拳怒目,腳踏邪靈,威武兇猛;萊克絲上身裸露,肌肉突出,眉毛怒目而視,令人望而生畏。再加上彩金點綴,濃墨重彩,畫龍點睛,發絲蓬松,飄逸灑脫,極富動感,收到了泥塑難以達到的效果,大大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

五代、宋代、西夏、元代等時代,是莫高窟雕塑的衰落期。五代及宋初的造像、意象、服飾,仍保留著唐朝的遺風,但遠不如唐朝的雕塑,缺乏內在的生命力。佛菩薩的表情是冷漠的,甚至是無奈的。西夏和元代,至今保存的造像很少,只有釋迦牟尼多寶並排而坐而談,內容和技法與宋代相似。最近發現西夏壹個可以算是小眾的女神的二體雕像,穿的是西夏貴族婦女的服飾,純世俗。到了清代,又加了壹些道教的神,極不協調。

在莫高窟豐富的藝術畫廊中,45000多平方米的宗教藝術壁畫以佛教經典為基礎,由中國歷代藝術家和畫家精心繪制而成。但它涵蓋的不僅僅是佛教,還有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大致可分為佛或菩薩造像畫、佛生及婚姻故事畫、各種改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等。“造像畫”是莫高窟中的大量壁畫,包括佛、菩薩、羅漢、小千佛、道圖和密宗曼陀羅。佛是“佛”的縮寫,意為“覺悟”或“睿智”。

在佛教中,“本生”是指釋迦牟尼的前世。印度的佛教徒信奉輪回,認為釋迦牟尼在出生前經歷了許多世,然後將許多民間寓言和傳說演繹成佛教的《本生經》。這些故事的共同點是倡導舍己為人的精神,勸人善良。《佛傳》指釋迦牟尼壹生的事跡,通常有輪回、出世、印心、成城、苦修、妖魔化、開悟、涅槃等。本生和佛教的故事在唐代幾乎被經典取代。佛經是佛經的形象。靖邊是莫高窟壁畫的主體,占據最重要的位置,面積大,數量多。唐朝的變化的主題是贊美佛教國家的歡樂。很明顯皈依佛門會有好結果,甚至悲劇也會以喜劇收場,這與唐代社會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定有關。宋中期以後,經學逐漸程式化,如同壹千幅佛教卷軸,難以分辨其主題內涵,而元代的經學則變成了各種密宗曼荼羅。“提供者”是那些支付洞穴修復費用的人。他們把自己的像畫在墻上,表示這個洞裏的佛菩薩是他們的供養,是他們的功德。他們是現實世界中的人,衣著與當時的社會身份相符。它們是研究歷代服飾和社會生活的極其重要和珍貴的資料。“花紋”遍布洞穴,猶如進入壹個百花爭艷的花園。莫高窟的裝飾圖案可謂是圖案的集合體,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莫高窟豐富的畫廊反映的是現實生活,虛幻的佛國世界是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和支持。高高的石壁上的畫再現了神人合壹的境界,堪稱奇跡。

  • 上一篇:成人高考地理難嗎?分數是怎麽分配的?
  • 下一篇:如何簡述中國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