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領土論題

歷史領土論題

墨西哥戰爭,美國對帝國。

1783獨立戰爭勝利後,美國決定控制整個北美。1835年,美國在墨西哥德克薩斯州煽動種植園主叛亂。1845年,美國吞並了德克薩斯,提出了更大的領土要求,不僅劃定了德克薩斯和墨西哥的邊界,還強行從墨西哥手中買下了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所以戰爭最終是不可避免的。1846,美國對墨西哥宣戰。美國第11任總統波爾克(1845 ~ 1849)在紮卡裏·泰勒(後來成為第12任總統)的率領下,派出3500人的正規軍進攻墨西哥北部。波爾克的目標是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和懷俄明州。

壹支破爛不堪的美國軍隊

在德克薩斯州,壹支約6萬人的誌願軍加入了泰勒的隊伍。他們中的大多數根本沒有做好殘酷戰爭的準備,他們的制服五花八門,甚至破爛不堪。時任陸軍中尉拿破侖·達納在給妻子的壹封信中是這樣描述的:“這裏的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穿各種各樣的衣服,有的有五顏六色的襯衫,有的則更喜歡夾克;有些人戴著草帽,許多人戴著寬邊帽,有些人甚至穿著棉褲。看,這就是我們當時打的...我戴著壹頂舊草帽,穿著寶寶織的藍色格子褲,可惜兩條褲腿都磨破了,眼對眼,洞對洞。妳記得我的外套嗎?現在已經洗白了。這樣敵人的子彈就認不出我是官員了。”

雖然美軍已經逼近邊境,但墨西哥人仍然不把他們當回事,因為從人數上來說,墨西哥軍隊比美軍多3倍,甚至外界都看好墨西哥。倫敦《泰晤士報》明確表示,墨西哥軍隊“強於美國軍隊”。

歷史學家羅菲爾德並沒有停留在雙方的制服上。他勾勒了壹幅更為現實的畫面:“形勢顯然對墨西哥不利。墨西哥人口725萬,只有美國的壹半;此外,墨西哥正處於壹個不穩定政府的領導之下...軍隊不可避免地卷入爭奪國家權力的內鬥,這對士氣和軍紀有相當大的影響;直到1847,墨西哥軍隊還要求士兵在軍官面前敬禮或脫帽。”

雖然墨西哥軍隊在戰場上有壹批新的騎兵,如槍騎兵、輕騎兵和重騎兵,但美軍的優勢在於他們的指揮系統。泰勒、斯科特等高級指揮官都是優秀的將軍,由壹批西點軍校畢業的各級指揮官支撐,約200人。這其中就包括羅伯特·李和尤利西斯·格蘭特,也就是這些下級軍官在後來的內戰中各自為戰。

民主政府派出了軍隊,但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希望他們的孩子取得成功的勝利。相反,波爾克總統希望斯科特在去墨西哥的路上犯足夠多的錯誤。

北方戰場的勝利讓波爾克冷落了泰勒。

在最初的幾次遭遇戰中,美國在墨西哥北部取得了壹連串的勝利,獲得了先機。然而,他們的成功很快就被可怕的疫情大打折扣,霍亂、麻疹和黃熱病開始爆發,至少有1500名士兵在1846年夏天倒下死去。9月,泰勒到達蒙特裏(現為加州西部的壹個城市)。得克薩斯的騎兵和美國的正規軍占領了城市周圍高地上的炮兵陣地,然後調轉炮口,猛攻蒙特雷。這壹行動導致120名美國士兵死亡,368人受傷,而墨西哥遭受的傷亡甚至更多。

蒙特利被俘的消息在美國引起轟動,所有人都拍手稱快。這樣,泰勒就成了反對黨總統候選人的最佳人選。波爾克想停止戰爭,但遭到輿論的強烈批評。反對派說總統對墨西哥人太仁慈了。波爾克騎虎難下,於是下令泰勒駐紮在蒙特雷,他的大部分部隊加入了斯科特的隊伍,準備直撲墨西哥的心臟地帶。

從兩棲登陸到決戰

為了徹底打敗墨西哥,美國總統波爾克下令美軍挺進墨西哥首都。由於從陸路攻占墨西哥城需要800公裏的鄉村道路,波爾克決定利用美國的海上力量,通過墨西哥灣向韋拉克魯斯(墨西哥東部的壹個海港)運送壹支9000人的軍隊。這支軍隊由斯科特率領。

韋拉克魯斯是墨西哥東海岸最大的港口,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斯科特集中13000兵力,裝備50門大炮,在海軍墨西哥灣分艦隊的支援下進攻港口。港口由4000名墨西哥士兵守衛,防禦工事堅固。為了完成兩棲攻擊,斯科特特意訂購了專用登陸艇,並對部隊進行了強化訓練,做了精心準備。3月9日,美軍開始在韋拉克魯斯東南5000米的海灘登陸。由於墨西哥軍隊沒有抵抗,8000美軍順利登陸,無壹傷亡。緊接著,美軍開始圍攻韋拉克魯斯,72艘美軍戰艦和陸軍火炮連續數日野蠻炮擊韋拉克魯斯。這座城市在美軍的猛烈炮火下遭到嚴重破壞。

占領韋拉克魯斯後,美軍火速趕往墨西哥首都,9月,美軍抵達墨西哥城。墨西哥總統桑塔·安在墨西哥城部署了大部隊,同時在兩翼部署了相當數量的軍隊:壹個是馬利莫附近的磨坊,另壹個是俯瞰全城的查佩爾·佩戈要塞。9月8日,美軍夜襲馬利莫。這次冒險非常成功。墨西哥軍隊被迫離開工廠。後來發現,這個磨坊不是生產槍支的地方,而是儲存糧草的倉庫。

五天後,對佩戈教堂的攻擊開始了。斯科特調動大炮全天轟擊要塞。9月13日上午,500名誌願者拿著梯子開始強攻。這是壹場殘酷的戰鬥。沖在最前面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這次行動也被寫進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歌裏),突擊行動的總指揮特威格斯少校帶著他心愛的雙管獵槍沖鋒在前,死在了這裏。因為海軍陸戰隊太勇敢了,23名軍官中的13在戰後立即被提升。墨西哥軍隊也不含糊。軍校的學生們冒著槍林彈雨,奮勇反擊,到處殺傷美軍。墨西哥軍隊用完子彈後,與敵人展開了白刃戰。最後,六名青年學生戰鬥到最後壹人,光榮犧牲,因此被稱為“青年英雄”。

13年9月晚,聖塔安見潮水已盡,率軍出城撤退。他釋放了監獄裏所有的囚犯,為的是給進城的美軍添麻煩。墨西哥城市長懇求斯科特,並要求他的軍隊尊重他的人民的權利。第二天拂曉,美軍大批入城。

格蘭特在自傳中寫道:“當我們進入這座城市時,美國軍隊到處遭到伏擊。”“街道冷清,幾乎成了壹座死城,除了不時從隱蔽的地方傳來的槍聲。”

壹個奇怪的特使

1847年4月,戰爭結束前,美國總統波爾克派國務院秘書尼古拉斯·崔斯特率部前往墨西哥。他的使命是讓墨西哥和平放棄加州和新墨西哥州,但到了1847年6月,隨著戰爭的順利進行,總統不僅要求更多的土地,還認為崔斯特羞辱了他的使命,想要將其召回。

但是崔斯特拒絕回家。1848年2月2日,崔斯特在最初指示的基礎上談判並簽署了《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根據條約,美國將向墨西哥支付654.38+05萬美元,並賠償其公民因與墨西哥作戰而遭受的損失325萬美元。作為交換,墨西哥割讓了23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毫無疑問,波爾克總統對這家夥的自由意誌感到不可思議,國內的擴張主義者也認為美國的領土太少,但在10年3月,參議院居然批準了條約,無視總統命令的崔斯特先生也沒事。

1849年,壹直飽受病痛折磨的波爾克拒絕競選連任總統,回到田納西州的家中,幾個月後去世。因為他為美國開辟了壹大片新邊疆,和平解決了與加拿大的邊界問題,被歷史學家評為“近乎偉大”的總統。

美墨戰爭是美軍第壹次在外國作戰,並在戰爭中首次使用蒸汽戰艦。這場戰爭也是美國第壹次由職業軍隊單獨作戰。征服的勝利是“偉大”的,但代價也不低:至少6.5438億美元的軍費開支和6.5438億+0.3萬士兵的生命被腳註。此外,正如壹些歷史學家後來所說,邊境的擴張伴隨著蓄奴州的擴張,最終導致美國內戰。

美國歷史論文《美國西進運動》

壹場突如其來的非典打亂了我們正常的學習,但也給了我們足夠的時間看壹些書。在何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國通史》中的《美國獨立與初步繁榮》和《美國內戰與鍍金時代》兩本書,對美國歷史有了壹定的了解。在感嘆美國在幾百年間奇跡般地從壹個角落裏的小國變成了壹個偉大的國家的同時,我也為美國人民的艱苦奮鬥和頑強的創業精神所折服。

由於我是從甘肅考上北大的,現在西部大開發如火如荼,我對書中“大陸向西擴張的運動”這壹章特別感興趣,所以把它作為我的讀書報告。

19世紀的西進運動是美國人民從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部地區進行經濟開發和領土擴張的過程,是美國經濟飛躍的重要因素。從18年底到19年底,大約用了100年的時間,使美國的版圖從獨立戰爭時期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擴展到19年底太平洋沿岸的廣大地區。這是美國歷史上壹次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社會移民運動,被美國歷史學家特納稱為化身。數百萬美國人辛勤勞動,為美國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經濟的飛躍,使美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

1783美國贏得獨立。根據《巴黎和約》的規定,美國的領土從獨立前13州的90多萬平方公裏擴大到230多萬平方公裏。它在南部到達佛羅裏達,在北部到達加拿大和五大湖地區,在東部到達大西洋海岸,在西部到達密西西比河。但這塊領土不足以滿足美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於是美國開始向密西西比河以西擴張,通過購買和戰爭的手段吞並法國、西班牙、英國殖民地和墨西哥大片地區。1803年,在拿破侖忙於應付歐戰的時候,美國以15萬美元的價格從法國手中買下了壹片名為路易斯安那的廣大地區(面積約83萬平方英裏)。美國在1810和1819年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佛羅裏達;1846年,英國被迫簽訂合同,將美國北緯49度的國界延伸至太平洋沿岸,將英國人排擠在這壹地區。1846和1853年,美國與墨西哥發動戰爭,勝利後買下墨西哥大片土地,總計約95萬平方英裏。到1853年,美國已將其邊界推進到太平洋沿岸,面積達777萬平方公裏,是其宣布獨立時領土的7倍多。

在大陸擴張的過程中,誕生了“命運由自然決定”的理論。1845年7月,愛爾蘭人民黨紐約刊物《美國雜誌》和《民主評論》主編約翰當選。奧沙利文聲稱外國政府試圖阻止德克薩斯的合並,限制了上帝將命運延伸到北美大陸的意誌,從而首次提出了“由天定命運”的口號,隨後國會議員羅伯特?溫思羅普1846 1.3在國會提出:“我們的命運權是延伸到整個大陸的。”奧沙利文積極鼓吹他的理論,並於1845+12年2月27日在《紐約晨報》上再次吹噓:“上帝賦予了我們在整個大陸發展的權利。”其基本含義有三點,壹是美利堅合眾國建立的必然性;二是美國領土擴張的合法性;第三是傳播民主制度的神聖性。由於1837年至1845年的經濟危機,各種新的社會思潮的出現,以及人口快速增長的巨大壓力,“天命論”在19年的40年代中期盛極壹時,被統治階級視為經濟復蘇的良方和美國擴張主義者的有力工具,被廣泛用於論證當時美國對俄勒岡的吞並和吞並。

在大陸擴張的同時,美國也開始了向廣大西部地區移民和殖民的進程,即西進運動。美國西部是指從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到太平洋海岸的廣大地區,但被密西西比河西岸分為兩部分:東部的老西部和西部的新西部。傳統上,人們將新西部分為兩部分,分界線是落基山。落基山到太平洋海岸的西面被稱為遠西,堪薩斯城南北的東面是大草原。在西進運動中,首先是開發老西部。

聯邦議會先後於1784、1785和1787年頒布了三部關於開發老西部的土地法令和土地條例。不久後頒布法令,在舊西部建立領地制。根據這壹法令,同年(1787)設立“西北領地”,1790年設立“西南領地”。老西部開發正式開始,出現了兩大開發區:西北開發區(西北領地)和西南開發區(西南領地)。所謂“屬地制”,是指發達地區由聯邦國會任命的總督、書記官和三名法官管轄。壹旦領土發展到壹定程度,就可以建立州政府,加入美利堅合眾國,成為壹個州。在這些優惠政策的鼓勵下,來自大西洋東部各州的拓荒者和海外投資者首先湧入俄亥俄河以北地區,並於1787至1788建立了西北領地的第壹個定居點。壹些移民沿著俄亥俄河順流而下,在今天的辛辛那提建立了壹個定居點。1803年,西北領地的俄亥俄州符合建州條件,西進運動成立以來的第壹個州,即俄亥俄州。隨著西北領地的不斷開發和移民的湧入,陸續建立了壹些領地,如印第安納領地(1800)、密歇根領地(1805)、伊利諾伊領地(1809)。到1802,印第安納人口2.5萬,伊利諾伊人口13000。到1814年,從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交匯處以北到五大湖的地區被開發,形成了美國最大的糧倉,即著名的五大湖平原。大湖平原的開發是美國西部開發的壹大勝利,為美國建立了壹個大型農業基地。

為了進壹步開發西部,美國政府分別在1800、1804和1820頒布了更加優惠的土地法。舉個例子,按照1800的土地法,每畝(等於6.072市畝)可以賣兩塊錢,壹次性購買320畝,20天內支付1/4的地價,剩下的地價在4年內支付,土地就成為購買者的財產。1804的土地法規定,將土地價格降至每英畝1.64美元,可壹次性購買160英畝。1820土地法再次降低了地價,減少了購買土地的數量。每畝土地價格下調至65438美元+0.25,壹次可購買80畝。這種壹再降低土地價格和減少購買土地數量的政策旨在鼓勵中小農場主和牧場主來西部,也是為了防止大房地產和猖獗的土地投機的出現。到1830年,拓荒者和移民湧入肯塔基州、印第安納波利斯和威斯康星州,在這些地區建立了領地。從1831開始,東部和歐洲的移民不斷流向西北領地,從而建立了愛荷華州和明尼阿波利斯市。到1858,上述各領地陸續滿足建州條件,建州後全部加入聯邦。就這樣開發了老西部的西北領地。

在開發西北疆域的同時,西南疆域也得到了逐步開發。西南領地是老西部第二大開發區,美國東部各州和外國的移民也如潮水般湧來。六年後,第壹個州在這裏建立,取名田納西。到1800年,在西南疆域定居發展的人口已達30萬之多,主要從事種植玉米和煙草。1793年,惠特尼發明了軋棉機,極大地促進了美國棉花種植的發展,棉花種植的發展又促進了各種移民湧入墨西哥灣以北的大平原。到1819,僅在海灣平原定居的就有20萬人,賣給他們的土地達到228萬畝(13844萬畝)。他們分別在1817和1819建立了阿拉巴馬州。拓荒者在這裏大規模種植棉花,所產棉花占全國棉花的1/2,被稱為“棉花王國”。棉花種植者和其他拓荒者跨過密西西比河向阿肯色州擴展。阿肯色州於1819年獲得屬地地位,到1835年人口達到70000人。內戰前夕,在老西部形成了大湖平原和海灣平原兩個平原開發區。前者在北方,主要生產玉米和小麥,使用雇傭勞動力進行生產;海灣平原在南方,主要生產棉花和煙草,使用奴隸進行生產。這就導致了當時美國“壹國兩制”的局面,而內戰爆發的原因就是這兩種不同的勞工制度。南北平原的開發,說明整個老西部已經基本開發了。

隨著老西部的發展,新西部的殖民也逐漸開始。1804年,傑弗遜總統派出兩個調查團開發新西部。壹個考察團從聖路易斯出發,沿著密蘇裏河和哥倫比亞河,考察了新西部的北部,向西到達太平洋海岸。另壹個代表團訪問了新西部的中南部地區,向西去了紅河。這兩個考察團的活動拉開了開發新西部的序幕。

在開發新西部的過程中,先開發遠西部,遠西部的開發與四件大事緊密相連。第壹,19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通過武力和外交手段從鄰國墨西哥手中奪取了德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俄勒岡州、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並開始大規模移民開發這些地區。到19年底,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工農業基地,成為美國的壹個州。第二,大規模建設交通設施。拓荒者首先開辟了幾條從舊西部到西部的通道,穿越大草原,翻越落基山脈到達太平洋,其中最著名的是“加利福尼亞-俄勒岡之路”。這些通道的開通在鐵路和公路修建之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千上萬的拓荒者和各類移民通過它們到達遙遠的西部進行開發。1862年,聯邦國會決定成立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並決定這兩家鐵路公司將修建壹條橫貫大陸的鐵路。與此同時,壹條從堪薩斯城穿越大草原到丹佛的鐵路建成,並在夏延與聯合太平洋鐵路相連。1864年,聯邦中央政府批準修建北太平洋鐵路。1879年,托皮卡至聖達菲鐵路竣工。南北戰爭後,美國掀起了鐵路建設的熱潮。到1893,在老西部和新西部建成了四條幹線的鐵路網:聯合太平洋鐵路(1881)、北太平洋鐵路(1882)、大北鐵路(1893)、芝加哥。美國僅在1862 ~ 1893年就在其西部修建了22.53萬公裏的鐵路,至少是目前中國國鐵的兩倍。此外,還開辟了許多內河航道,開鑿了許多運河,修建了數萬公裏的道路。大規模建設近乎現代化的國家交通網絡,是美國開發新西部和老西部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壹,也是開發西部的主要內容。第三,65438年至2009年發生在遠西的震驚世界的“淘金熱”,刺激了遠西的發展。1848加州薩克拉門托發現金礦。淘金者從美國各地和世界其他國家湧向遠西,由此遠西人口大增,這裏的開發進入高潮。“淘金熱”壹方面吸引了大量移民,另壹方面也為美國西部開發,尤其是遠西開發帶來了巨額資金。19的60年代“淘金熱”之後,大量淘金者轉向工業、商業、農業等行業,遙遠的西部也開始了工業化的進程。第四,內戰(1861 ~ 1865)以北方的勝利結束,消除了阻礙國家發展的分裂,讓國家集中主要力量發展西部,尤其是遠西。

大草原的開發始於內戰之後。過去,老西部開發後,拓荒者不在大草原停留,直奔遙遠的西部。這是因為大草原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1cm。那是壹個幹旱無人居住的地方,所以移民不能在這裏定居,必須穿越。然而,內戰後,許多重要因素出現,以促進其發展。首先是農業技術的新發明,如旱地耕作法和適合開發大草原的農具;其次,大規模建設鐵路等交通設施;第三,1889年3月總統批準的《宅地法》也適用於大草原。根據這部土地法,任何壹個美國公民只要繳納10美元的證書費,就可以獲得160英畝(971.5畝)的土地,在這塊土地上耕種5年就可以獲得絕對的產權。第四,工商業不僅在東部發達地區發展起來了,而且在老西部甚至遠西部也發展起來了,所以對原料、工業品、銷售市場和資本投資市場的需求日益擴大。這些因素形成了推動大草原發展的強大動力,反過來又促進了美國的進壹步發展。

就這樣,到了19年的90年代,終於從北至美加邊境,南至墨西哥灣,東至堪薩斯城南北線,西至落基山,開發出了壹片廣闊的草原,形成了美國最大的畜牧業基地和又壹大農業基地。1890年,美國人口普查局向全世界宣布:“大部分未開發的土地已經被單獨行動的定居者占據。”美國歷史學家特納對此評論說:“這壹簡短的官方聲明表明,歷史上的壹場偉大運動已經結束。”特納的“大運動”顯然指的是美國的西進運動。

西部大開發徹底改變了美國的面貌:大片荒地被開墾出來,大量資本主義農場建立起來,西部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原料、出口產品和國內市場;改變了美國的勞動力布局:促進了國內統壹市場的形成和東西方互補貿易的快速發展;西部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滿足了工業發展的需要,交通運輸業也在迅速發展...美國的西進運動激發了美國人的創造力和經濟活力,提高了美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對美國整個國民經濟的騰飛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它擴大了美國的領土,鞏固了資本主義政權。此外,西部新開辟的土地是按照北方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經營,還是按照南方種植園奴隸制的生產方式經營,也成為引發內戰的原因之壹,進壹步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進壹步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更重要的是,長期艱苦的西部開發磨礪了美國人的意誌品質,增強了他們的民主意識,培養了自力更生、勇敢無畏、積極探索、銳意進取、勇於探索的民族精神。同時,獨特的西方文化影響深遠,成為世界文化瑰寶之壹。

試析美國對墨西哥革命的幹預。

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期間(1910-1917),美國政府兩次出兵幹預。與美國歷史上其他無數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相比,這兩次侵略行為微不足道,但與同期美國在拉美頻繁發動並取得豐碩成果的軍事行動相比,這兩次軍事幹預行為具有“規模最大、軍事成果不明顯”的特點。由於這兩次軍事行動發生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美國加入歐戰之前,這壹特殊的歷史背景對於促使美國加入歐戰,進行軍事改革,增強軍事實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通過對這兩次軍事行動的討論,也可以反映出同期美國入侵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性質和壹些特點。對於這兩次軍事行動,很多著作和資料只是粗略的概述,或者只是簡單的論證某壹個或某幾個方面,而沒有進行詳細的整體記錄和深入細致的論述。作者對這兩次軍事行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本文首先簡要回顧了兩次軍事行動前美國經濟實力的快速發展,洶湧澎湃的擴張思潮和在世界範圍內頻繁發動的軍事行動,重點論述了19年末和20世紀初美國軍事力量的崛起。並簡要介紹了191917革命前的墨西哥國內情況和1910-1917革命的歷程。文章進壹步從經濟、政治、軍事戰略等方面分析了美國軍事幹預的原因,詳細論述了兩次軍事行動的導火索、戰爭目的、計劃和過程。文章最後從兩次軍事行動的性質、美國失敗的原因、歷史影響和特點等方面對兩次軍事行動進行了評述。同時也駁斥了壹些資產階級學者的錯誤說法和觀點。從性質上看,美國的兩次軍事行動無疑是典型的侵略行為;戰爭的性質、墨西哥各界的抵制、拉美等國際進步力量的大力支持以及美國日益卷入歐戰的危機形勢,導致美國的幹預失敗。同時,這兩次武裝幹涉也對美國和墨西哥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軍事角度看,兩次軍事行動無異於美國陸軍的壹次重大演習和訓練,為即將到來的歐戰樹立了戰爭精神,更重要的是暴露了美軍的諸多問題,以便美國政府和軍方及時糾正;兩次軍事行動也加速了美國國防法1916等軍事法的出現,加速了美國參與第壹次世界大戰的步伐。對墨西哥來說,美國的幹預阻礙了其歷史進程和社會經濟發展,但同時也強化了墨西哥人民的國家意識和維護國家資源的意識。兩次軍事行動有以下特點:交戰雙方實力相差懸殊;美國兩次出兵,規模大,時間長,費用高,但軍事成果微乎其微;這兩次軍事行動也顯示了現代戰爭的雛形或某些特征;潘興遠征具有當代美國低烈度戰爭的許多特點。在其間的兩次墨西哥革命中,威爾遜總統的“理想主義”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表現,美國外交中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在兩次軍事行動中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沖突和矛盾,理想主義最終破產。

  • 上一篇:鈉電池龍頭股位列十大榜單
  • 下一篇:中秋節的歷史有多少個版本?具體是什麽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