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為什麽1.2萬多人口的契丹人在歷史長河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為什麽1.2萬多人口的契丹人在歷史長河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契丹後裔在雲南被發現。

契丹人的發源地烏拉木草原風光。

內蒙古自治區契丹人的發源地西拉木倫河的源頭。

契丹人的發源地是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的烏拉木通草原。

廖死後,仍有壹部分契丹人南下或北上大漠。千百年來,音訊渺茫,蹤跡難尋。上世紀90年代初,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雲南民族學院傳來了壹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在雲南省南部邊境的施甸縣、保山、臨滄、大理、德宏、西雙版納等地,發現契丹人後裔15萬人,大部分居住在施甸縣。

據兩家研究所1990年以來的調查,這些契丹人是隨著當年蒙古軍隊的遠征而定居雲南的。他們經歷了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幾個歷史時期,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契丹族的文化傳統。現在,他們仍然在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統稱為“我”。他們的身體特征也明顯不同於本地人,長高了。這些人有阿芒姜、阿芒楊、阿芒李等姓氏,明清以來改為姜、李、趙、賀、查等。

在這些契丹人的後代中,以德宏自治州蔣家雲收藏的《猛班蔣氏族譜》中記載的蔣氏家族的變遷史最具代表性:“蔣氏始祖,姓耶律氏,名鮑基,建立遼朝,為金所滅。後人以阿為氏,改莽。元初,隨著蒙古軍隊的積極南征,他被授予武略將軍的職位。明朝洪武年間,因積極抗緬,被判長官司,繼承地方職。幾代之後,改蔣姓。”這份家譜清楚地記載了猛班蔣氏是遼朝始祖阿保機的後裔及其姓氏的演變。

在寶山區施甸縣鄉木瓜村姜家中,還發現了壹份施甸龍官司的家譜。書的開頭有壹首詩,四個大字:遼國始祖始為炎帝,審姬契丹、大遼帝;白馬靠男人到河邊,青牛靠女人到河邊。我是牧野山始祖,八代子孫遷居黃河;南征冊封金馬,北戰皇帝冊封六廷臣。姓氏是馮唐的名姓,盧野的始祖鮑基;金牙宣撫政史,世典世襲長訟。公祖德宗歷史悠久,後人源遠流長;秋霜春露驗恩德,報功由來已久。

這首七言律詩既講述了其族源、家族的英雄歷史,又指出了“名姓”的姓氏變遷過程。在這份家譜中,還有壹幅青牛白馬圖,描繪了壹個關於契丹起源的古老傳說。

在施甸縣王猷鄉木瓜村的西角,還有壹座祠堂,即蔣氏宗祠。寺院南北縱深,分前後屋,寺院正門按契丹人習俗開在東墻。在祠堂東門樓前的尖頂檐下,刻有“”二字,後有壹豎長匾,框內有“姜氏宗祠”四個大字。門柱之間寫著壹副對聯:“盧野庭前千樹,邙江寺有春光。”寺院墻壁上繪有濃郁北方草原風情的彩畫,類似遼墓出土的壁畫,表現了對祖先的懷念。

近年來,中國專家發現,這些雲南契丹後裔與北方遼墓出土的契丹人有很高的同源性,與今天的達斡爾人也有很高的同源性,即有最近的親緣關系,從而解開了契丹後裔之謎。契丹的消失,是因為他們的實力淡出了歷史的劇本。

  • 上一篇:誰是nba球員?
  • 下一篇:班主任日開幕詞範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