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塞罕壩的歷史演變

塞罕壩的歷史演變

1,皇家獵場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著名的天然園林,水草豐富,森林茂密,鳥獸眾多。遼金時稱為“千裏松林”,曾是帝王狩獵之地。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後,看中了這片“南有都城,北有漠北,山川險峻,裏程適中”的蒙古南部遊牧之地。

康熙帝利用皇帝四季狩獵的古代禮儀,即“春搜、夏苗、秋仙、冬獵”,同時錘煉滿清八旗的戰鬥力,實行綏靖政策,為蒙古服務。

喀喇沁、敖漢、翁牛特等省。負責遏制俄羅斯對北疆的入侵,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團結,鞏固國家政權。

以“獻牧場,開靈園,歲走秋色”為名,設立“木蘭圍場”,定“木蘭秋仙”為祖制。史家稱之為“吳隋諸侯”。

2.退化成荒山

隨著清朝的發展,塞罕壩因吏治腐敗,財政頹廢,於同治二年(1863)被清政府收回,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後來被侵華日軍掠奪砍伐,遭受連年山火。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古老聖地和“獵人五班行軍”、“騎行千雲崖”的壯觀景象不復存在。

塞罕壩地區已退化為高原荒山,呈現出“鳥無樹,黃沙遮天”的荒涼景象。

擴展數據:

“木蘭圍場”的滿語名字是“木蘭韓暉”,中文翻譯過來就是“獵捕哨鹿的地方”。“木蘭”,滿語意為“哨鹿”,是清朝皇帝四處走動的方式。

據《滿漢全席詞典》記載,獵人在黎明前躲在森林深處,頭戴鹿皮帽,嘴裏吹著木頭或樺木制成的長嘯,模仿鹿鳴的求偶聲,以引誘鹿和野生動物聚集覓食,為獵人創造獵捕的良機。

景點介紹:

1,賽漢塔

賽漢塔位於海拔1800米的東巴梁頂,建於1992年7月。塔高25米,火箭塔直插雲霄。遊客乘扶梯登塔,螺旋式上升,東南西北難以分辨。

史書記載康熙皇帝在此狩獵,心情輕松愉快,脫口而出“仙境”。塔下是康熙親筆題寫的“賽罕靈佛”。

2.七星湖

七星湖是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新開發的重點旅遊景區。位於塞罕壩機械林場北三公裏處,青山綠樹環繞。以前是七個小湖,遠遠看去像天上的北鬥七星壹樣排列,故名七星湖。水很深,水面很寬,野生鯽魚在裏面遊來遊去。

3、康熙關於臺灣

康熙的點將臺,又稱亮兵臺。位於森林公園銀河景區,是壹塊孤立的巨巖,形似臥虎,頂部為狹長的平臺,四周地勢平坦開闊。

傳說烏蘭布統之戰勝利後,康熙皇帝曾登上此臺檢閱凱旋而歸的清兵,故名“點將臺”。如今,點將臺周圍十幾公裏都是落葉松人工林。

在舞臺上環顧四周,綠海洶湧,涼風習習。我頗能體會當年康熙皇帝閱兵的宏大氣勢。300年前清軍的士兵,現在換成了軍裝larches。

4.灤河源頭

界河是河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界河。這條河的名字叫“吐力根河”,是蒙古語,意思是彎曲狹窄。河水蜿蜒,水流潺潺,清澈見底,像壹條銀色的玉帶,飄落在塞外的森林和草原。

引灤入津工程建成後,時任水利部部長錢女士到此考察,認定這裏是灤河發源的主要河流之壹,故名“灤河源”。

5.泰豐湖

泰豐湖水面有300畝。傳說乾隆皇帝打獵時來到這裏。當時,他站在東邊的山上,向這裏望去。他看到清澈的湖水蜿蜒如玉,就把它命名為如意湖,又稱泰豐湖。

這裏的北面是當年康熙皇帝平定格爾丹叛亂的十二合資地,所以乾隆皇帝去木蘭圍場打獵的時候,多次在這個如意湖邊紮營。影視劇《新月格格》就是在這裏拍攝的。

6.金蓮倒影日

《康乾三十六景》第二十四景,原位於承德避暑山莊如意洲。康乾時代正值巔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景象消失了。塞罕壩獨特的地理環境為金蓮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使得金蓮花反射陽光的奇觀再現。

風味小吃:

1,白蘑菇

塞罕壩上的白蘑菇種類繁多,大如蒲扇的“天河板”,小如榆錢的黑木耳蘑菇,菇香濃郁的雞爪菇,口感優雅的草菇。

有形狀像傘蓋的正常蘑菇,也有形狀像小球的異常蘑菇。壩上的蘑菇既可以做鹵,也可以做餡。湯和配菜都可以調,這是長城必備。

2、蕨菜

蕨菜像意大利美食壹樣優雅,就像壩上的白蘑菇,是塞罕壩菜單裏的上品。每年端午節前後,蕨菜的芽還像晶瑩碧綠的碧玉時,就可以采摘回來,及時用熱水燙壹下,腌制或曬幹,可以保存很久,涼拌、水煮或油炸都有不同的美味。

3、銀色貓耳面

這兩種面食都是用蕎麥面和蓧麥面做成的,是塞罕壩的特產。前者是低糖食品,色如銀,形如絲,富含維生素。在當地的水中煮,面條會有壹種光滑,酥脆,濕潤,爽口的味道,這是清朝的禦膳之壹。

貓耳朵面是用上好的裸麥粉在稻草蓋的上面摩擦而成,形似貓耳朵,故名。貓的耳面粘而不膩,油油的,尖尖的。

是塞罕壩人最愛吃的面食。此外,蕎麥和蓧麥還可以烤成餅,蒸成窩,搓成魚子,做成炒面,或與其他小麥混合制成混合面食。

百度百科-塞罕壩

  • 上一篇:民間故事:青蛇的起源
  • 下一篇:歷史人物蔣梅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