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代皇帝的故事

歷代皇帝的故事

劉伯圖

漢景帝第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英勾結楚、趙、膠西、膠東、延川、濟南諸王公,共同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正是景帝劉啟的老師晁錯,點燃了這場亂局的導火索。晁錯提出削藩政策,直接威脅到吳王等諸侯的封地。於是叛軍打出“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調兵西進,直搗漢室。劉啟無奈,只好聽信與晁錯結仇的袁盎(前吳國丞相)的話,以視察城池為名,暗中誘騙自己的老師前往東市“斬首”。可憐的晁錯就這樣做了壹個穿皇服的鬼。劉琦本想“失卒保車”。沒想到,晁錯壹死,劉濞不僅不退兵,反而變本加厲,自稱“東皇”,公開聲稱要奪取皇位。

其實是劉啟自己埋下了這場亂局的“導火索”,起因是壹盤“六伯”棋的輸贏。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壹盤棋引發的內亂,晁錯只是提前點燃了“導火索”。

據《史記·王武弼列傳》記載,這個劉弼是漢武帝劉邦的哥哥劉忠的兒子,在漢武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立為吳王。當時有個面人曾對劉邦說“東南五十年必亂”,指的是劉英的“反骨”。筆者認為這應該只是後人的壹種旁系會議。相傳劉琦任太子時,吳王去北京拜見漢文帝,期間陪劉琦邊喝酒邊下“劉伯”棋。這種“劉波”,也被稱為“陸博”或“博”,是最古老的象棋遊戲。從出土文物來看,劉伯棋包括棋(棋盤)、棋子、筷子(骰子)、籌碼,下棋方法主要有大、小。西漢及以前的博法是大博,以殺“蕭”取勝,即博雙方在己方棋盤的弧形軌跡上排列六枚棋子,其中壹枚代表“蕭”,五枚稱為“三”,六枚作為“朱”。雙方輪流扔“筷子”,根據扔出的“筷子”數量下棋。最終通過殺死對方的貓頭鷹來決定勝負,即在《韓非子》中,勝者將殺死貓頭鷹,類似於象棋中的“殺將勝帥”。

劉啟和喜歡劉伯的吳王在棋盤上互相廝殺。劉弼兒子拜的師傅都是楚人。他們傲慢自大,爭強好勝。在博戲過程中與劉啟爭棋,態度惡劣。他們出言不遜,不把皇儲當回事。劉啟氣得拿起棋盤,猛砸吳王。估計是他打中了主要傷害,殺了他。下棋創造了生活。朝廷將吳王的靈柩送回吳地安安葬。劉濞氣憤地說:“天下是劉家的。死在長安,葬在長安。”靈柩被送回長安安葬。從此,劉濞對劉啟恨之入骨,有了謀反的念頭。

劉濞開始說自己病了,秋天不去長安見皇帝,只派使節去朝鮮。在漢代,諸侯每年都要出現在皇帝面前“述職”,而這壹制度在周朝開始實行,是皇帝對諸侯的壹種約束。《孟子》載“諸侯向天子報功,不報則降貴胄,不報則削其地,不報則移六部。”可見諸侯不敢朝見皇帝,按照古代法律是死罪。劉弼既然敢這麽做,就做好了戰鬥到底的準備。當時朝廷扣留審問吳大使,使節因害怕失去太子,不得不如實說明劉弼生病的原因。或許是出於對劉弼失去兒子的考慮,又或許是為了拉攏劉弼,漢文帝給了劉弼幾個箱子和拐杖,說他年紀大了,可以照顧他了,以後就不用來朝見了。此事終於暫時平息,劉濞已經20多年沒有入朝了。

但劉濞對劉啟的仇恨難以釋放,復仇反叛之心不死。他時刻準備著取而代之,以為“劉氏壹家天下,皇帝要輪流做。”吳造銅、海濱,劉弼征集各地流民鑄錢煮鹽,鑄錢在西漢全境流通。吳的財力可與朝廷媲美。由於經濟繁榮,該領土不征稅。當人民應該為朝鮮服務的時候,劉必會支付服務費,雇傭別人來服務。每年過年,他都拿出很多錢慰問賢士,獎勵百姓。因此,劉濞在吳國的威望極高。調兵造反時,他動員了兩個人。

超過10萬人參加了戰爭。那些逃到吳國的其他郡國罪犯,都是劉弼養大的,禁止他國官員進入吳國境內抓捕。這些人自然感謝劉濞,並願意提供他們的服務。劉弼還用珍珠、玉石、黃金和絲綢賄賂王公、皇族和大臣,以獲得政治支持。可見劉濞壹直在準備復仇和謀反。

文帝在位時,劉濞不敢輕舉妄動。壹是文帝對自己不薄,二是沒有合適的起兵理由。當時,晁錯多次上書文帝,要求他治劉弼的罪,但文帝不忍心懲罰他。劉啟即位後,早已看出劉弼會反目的晁錯,加緊規勸劉啟割據諸侯。晁錯曾對劉啟說:“這是劉英說的:‘妳現在砍,就反了,妳不砍,就反了。伐之,則急,禍小;不割就晚了,大禍臨頭。”(《資治通鑒》)晁錯的意思是,自從皇帝殺了劉弼的兒子,劉弼就下定決心要造反,晚造反危害更大,不如早逼他造反。由此不難看出,引發“七國之亂”的真正“導火索”是六局棋,晁錯只是起到了提前點燃“導火索”的作用。

發生在西漢的“七國之亂”最終被劉啟的弟弟王曦梁·劉武制止了。邱、周亞夫、將軍率領36名將軍,以奇兵切斷叛軍的糧道,歷時三個月。但卻給後人留下了發人深省的啟示。

  • 上一篇:歷史寬容
  • 下一篇:冀州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