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奧匈帝國歷史

奧匈帝國歷史

1867年2月奧匈帝國建立的原因是壹種妥協。在此之前,奧地利帝國是壹個中央集權的統壹帝國(1804-1867),是壹個淩駕於普魯士之上,能夠左右統壹德國步伐的歐洲大國。但在19世紀中期,這個帝國的國力被大大削弱:1859年的意大利獨立戰爭使其失去了意大利境內所有非奧地利的歷史領地;1866的普奧戰爭迫使其被排除在德意誌邦聯之外;與此同時,其境內的匈牙利也對維也納的統治非常不滿,而在帝國的其他許多地方,民族主義思想也在不斷加強,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叛亂。匈牙利對奧地利的統治不滿有很多原因,其中之壹就是奧地利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鎮壓了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

匈牙利民族是奧地利帝國的第二大民族。為了保護奧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防止這個強大的地區從奧地利獨立出來,弗朗茨·約瑟夫皇帝不得不與匈牙利貴族進行和解談判,以尋求壹種妥協,使他們能夠支持他。壹些政府官員建議弗朗茨·約瑟夫與所有國家運動員談判,建立壹個雙重帝國。他們擔心單獨與匈牙利貴族談判會遭到其他民族更大的反對。然而,弗朗茲·約瑟夫不能忽視匈牙利貴族的影響,他們只會接受他們和傳統奧地利貴族之間的二元性。當時羅馬尼亞人、斯拉夫人等少數民族也要求參加政權,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由於奧地利和匈牙利貴族的反對,這壹計劃被廢除,奧匈雙帝國正式建立。

尤其是匈牙利貴族要求皇帝加冕為匈牙利國王,以證明匈牙利在帝國的特權。他們還要求在布達佩斯建立壹個擁有立法權的議會,這個議會制定的法律在歷史上屬於匈牙利王國的地區是有效的。這個議會的構成保證了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貴族和公民中的精英)占多數,而中國的羅馬尼亞人、斯拉夫人等很多少數民族基本上是無能為力的。1872年9月,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壹世、首相安德拉西古拉伯爵、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二世和首相A.M .戈爾恰科夫訪問柏林,會見了德國皇帝威廉壹世和首相俾斯麥。三國總理最終同意維持歐洲現狀;攜手解決東南歐爭端。

1873年5月6日,德國皇帝威廉壹世、俾斯麥和H.K.B .馮·毛奇訪問聖彼得堡,德俄簽訂軍事協定。協議:當締約壹方受到任何壹個歐洲國家的攻擊時,另壹方要派20萬軍隊去幫助。同年6月6日,俄羅斯皇帝亞歷山大二世和戈爾恰科夫訪問維也納,俄奧兩國皇帝簽署了《欽布朗協定》,規定如遇第三國侵略危及歐洲和平,兩國應立即商討同樣的行動方針。同年,10年10月22日,德意誌皇帝也加入了這壹協定,協定有效期至1875年,被稱為歷史上第壹次三皇聯盟。

1875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地區發生了反對土耳其的起義。該聯盟的態度是尋求避免大規模騷亂,並敦促蘇丹進行許多改革,包括基督教宗教自由。此外,還成立了壹個由基督徒和穆斯林組成的混合委員會來監督蘇丹的改革。這種態度反映在安德烈斯文件中。英法同意,安德列西文件提交給蘇丹,蘇丹於6月1876+10月31同意文件中的提議。然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反叛領導人拒絕接受這份文件,指出蘇丹曾承諾進行改革,但從未兌現。

起義被大規模鎮壓時,盛傳奧斯曼帝國對叛亂省份的居民犯下暴行,震撼了歐洲人的感情。俄羅斯預料在這壹刻發動戰爭,於1877年4月24日向奧斯曼帝國宣戰。俄羅斯成功爭取到奧匈帝國的中立,通過承諾戰後與奧匈帝國瓜分戰時奪取的土地,奧匈帝國將獲得波黑。然而,英國敦促德國和奧匈帝國警告俄羅斯。於是俄羅斯與土耳其媾和,簽訂了《聖斯特凡諾條約》。通過條約,俄羅斯可以控制許多新獨立的國家,在東南歐的影響力將大大增強。

1878年柏林會議召開,13年7月柏林條約簽訂,俄國利益大減。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由奧匈帝國統治,但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

柏林會議後,德奧關系惡化。俾斯麥為了阻止俄法聯合,使自己兩面受敵;俄國也想聯合德國在近東和兩海峽與英國抗衡,於是俾斯麥於6月18818在柏林與俄奧大使簽訂了三國協定。為期三年。1884更新,1887廢止。史稱三皇二盟。

協定規定:當締約壹方與第四國交戰時,其他兩國應善意中立,盡力使沖突局部化;對土耳其歐洲領土的任何改變都必須得到三國同意:三國承認關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原則,並確保土耳其不會被任何交戰國利用該海峽進行軍事活動。此外,三國簽署了附加協議,規定奧地利保留隨時吞並波黑的權利;三國不反對保加利亞和東魯米利亞合並。

協議和約定是保密的,1920才透露。1887協議到期,但由於俄奧在巴爾幹半島沖突加劇,沒有續簽。同年俾斯麥與俄國簽訂再保險條約,壹直持續到1890。柏林會議後,俄烏關系迅速惡化。為了對付俄國,防止俄國和法國靠近,俾斯麥決定先發制人,尋求與奧匈帝國締結反俄同盟。1879,10年6月7日,在維也納與奧地利簽訂秘密攻守同盟條約。

德奧同盟建立後不久,意大利要求加入。1882年,《三國同盟條約》在維也納簽訂。

1883年,羅馬尼亞和奧匈帝國在維也納締結同盟條約,主要目的是反對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擴張。同壹天,德國宣布加入。就這樣,壹個新的三方聯盟形成了。薩拉熱窩遇刺事件發生在巴爾幹半島的波斯尼亞1914年6月28日,當天是塞爾維亞的國慶日。奧匈帝國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在軍事演習結束後進城的路上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隸屬於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學會的波斯尼亞學生)開槍打死。這壹事件使得奧匈帝國在7月對塞爾維亞宣戰,成為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要去波黑閱兵的原因,並不是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想象的蓄意挑釁。本質上是因為他的妻子大公爵夫人索菲亞出身卑微。每年大公夫人的生日慶典都很尷尬,慶典酒會都辦不了。如果做了,會引來維也納貴婦們的閑言碎語,大公夫人會厭煩的。大公為了討妻子歡心,主動向皇帝要求閱兵,準備帶著妻子借此名躲進波黑,結果卻身陷鬼門關。

暗殺的策劃來自塞爾維亞軍方中極端民族主義勢力的“影子”,塞爾維亞政府對此事先知情。但塞爾維亞總理巴西奇被“影子”1903行刺國王的威脅所嚇倒(因不滿國王的謹慎政策,影子成員沖進皇宮將國王夫婦砍成碎片),不敢阻止。他只是暗中通知奧匈邊境海關戒備,但無濟於事。然而,巴西奇畢竟是壹只老奸巨猾的狐貍。他壹直留著頭發,直到1916,塞爾維亞軍隊戰敗撤退到希臘塞薩洛尼基。當“影子”在部隊的勢力大不如前時,他突然出擊,將“影子”連根拔起。主要人物有的被軍事法庭審判處決,有的被直接裝進麻袋扔進大海。1918年夏,戰事越來越對盟軍不利。雖然奧匈帝國的少數民族領袖至今仍忠於哈布斯堡皇帝,但此時他們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利益。當協約國的勝利顯而易見的時候,也是他們脫離舊帝國的時候,也是接受協約國所提倡的民族主義的唯壹途徑。

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無力團結這眾多的民族。其他成員也對帝國失去了信心:經濟發展已經停止,新的經濟發展的希望已經消失,戰前奧地利出臺的許多開放政策被取消,這讓社會黨人非常憤怒。

在這種情況下,極端民族主義者獲得了許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年10月,壹系列地區宣布獨立。

1918 165438+10月3日,奧匈帝國與盟軍達成停火協議。戰爭的結束也是奧匈帝國的結束。

對於戰勝國來說,按照伍德羅·威爾遜宣布的14點計劃,奧匈帝國被分割成許多民族國家是不可避免的。值得註意的是,分裂奧匈帝國並不是協約國的戰爭目的,這壹提議直到戰爭後期才得到支持。相反,很多人認為奧匈帝國的分裂並沒有解決當地的民族問題,只是讓地區更加不穩定。

1918 10 10月28日,捷克率先宣布獨立,匈牙利緊隨其後。特蘭西瓦尼亞的大部分地區加入了羅馬尼亞,包括許多匈牙利少數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區聯合起來,形成了今天的南斯拉夫。戰後戰勝國對這些新邊界的承認極大地改變了當地的政治版圖。壹系列條約保證了這些邊界的合法性。

奧地利和匈牙利成為共和國,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驅逐。匈牙利首先建立了壹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但羅馬尼亞入侵後1919年保皇派勢力又開始擡頭。1920匈牙利恢復為王國,但沒有國王。奧匈帝國的最後壹位皇帝卡爾壹世企圖奪取皇位失敗(1921年3月至10年10月)。他被流放到葡萄牙的馬德拉群島,後來在那裏去世。霍爾蒂·米克洛什成了統治者。

從奧匈帝國分裂出來的國家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波黑等。此外,波蘭、羅馬尼亞和意大利也獲得了前奧匈帝國的壹些領土。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分崩離析。對於戰勝國來說,根據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宣布的14點和平原則,奧匈帝國被肢解成多個民族國家是不可避免的。值得註意的是,肢解奧匈帝國並不是協約國最初的目的,這壹提議直到戰爭後期才得到支持。因為當初很多人認為奧匈帝國的解體不僅無助於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反而只會讓這壹地區的局勢更加不穩定。這些不穩定的局勢成為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和* * *資本主義滲透的根源。

從奧匈帝國分裂出來的國家,雖然表面上服從民族自決,但實際上國界極其混亂(如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以及壹些直到戰爭前都有完整歷史邊界的國家(如匈牙利)被肢解,而壹些不同民族的國家(如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占領了許多不屬於他們的領土。這些民族和歷史界限的劃分,非但沒有讓東歐和巴爾幹地區的人民過上自給自足的新生活,反而導致這些小國互相攻擊,以至於很多國家走上了法西斯主義和集權生產的道路,給了蘇聯和後來的納粹德國更多的機會。

這些國家的工農基礎建設、金融貿易結構、教育軍事體系,大多基本沿襲奧匈帝國的老路,但由於國內市場迅速萎縮,原材料和人力嚴重不足,無法像前奧匈時代那樣進行各自的產業分工。雖然他們擁有相同的交通和通訊設施,但由於政治敵意和高關稅壁壘,他們無法發揮原有的作用。事實上,雖然許多國家從奧匈帝國手中獲得了獨立,但它們的國際地位、經濟狀況(捷克除外)和軍事實力已經無法與之前的奧匈帝國相提並論,有些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甚至遠低於奧匈帝國還存在的時候。再加上很多國家剛剛獨立,民族主義的氣焰很強,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會不擇手段。於是,21世紀初的東歐和巴爾幹問題埋下了更多禍根。這比匈牙利種下的苦果更難調解。

  • 上一篇:胡立山堡的歷史
  • 下一篇:[轉]中外水力差距:張海平訪談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