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四川評書的歷史淵源

四川評書的歷史淵源

四川評書起源於唐代的“會說話”和明代的“評書”,興盛於清代。鹹豐以後,四川評書興盛,著名評書藝人有鐘、戴全妮等。

據《成都通鑒》記載,最早的四川評書是在街上搭棚子搭臺,在臺上放燈籠,以“評書”的形式。說書人揚起扇子,弓步後退,講述著將軍與將軍的交鋒,兩軍的交鋒,互相吼叫,短招捉人,給人壹種爆骨的感覺。

四川評書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以四川地方語言特色著稱。由於出書路徑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分為“清棚”和“雷棚”兩種。青鵬主要講述煙粉、傳奇等風情故事,以寫為主,講究典雅,以情動人。“清舍”是指文人從事評書,無綱領,偏重文采,講究“聲、才、辯、博學”的基本功,強調“抑揚頓挫、談吐工整、思維敏捷”、“生動多彩、生氣生氣”、“知識廣博、得心應手”。

雷朋主要以《講史》、《金戈馬鐵》等書籍為主,以武術為主,註重模仿和描寫。馬嘶的金鼓大炮和虎嘯都是通過藝術家的嘴來表達的,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雷朋藝人中,有專門研究蹴鞠和棍棒的武俠書籍。此外,還有壹派集“清”“雷”於壹爐,文武雙全。它的藏書範圍很廣,還匯編了壹些展示近現代生活的書目。建國後,四川評書還發展了押韻評書的形式,所有的故事都用押韻的方式講述,表演時朗誦的語調朗朗上口。韻評書專做反映現代生活的短書目,如冷槍、鬥天池、米拉山上的英雄等。

20世紀50年代,四川評書藝人創作了短小精悍的“押韻評書”,用韻文講故事。20世紀60年代,評書藝術家和專業作家改編了壹批革命小說,如《紅巖》、《保衛延安》、《火金剛》、《林元》、《平原上的槍聲》等,並成功引進。近代四川評書的代表人物、民間藝術大師李伯清在傳統評書的基礎上創造了壹種新的評書形式,即“散打評書”。四川評書的著名演員有王秉誠、鐘、傅平川、唐玉龍等。著名說書人徐賢以其“有力的手、高明的眼、有形的身、有條不紊的步”的精彩表演藝術贏得了觀眾的壹致好評。

散打評書

自唐宋以來,評書逐漸興盛起來,成為中國人民娛樂休閑的重要方式之壹。20世紀80年代,講故事取得了巨大成功。“有井的地方,大家都聽單田芳的。”那時候的評書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壹樣。然而到了90年代,隨著大眾娛樂的種類越來越多,聽評書的人越來越少,評書藝術開始衰落。

然而在四川,評書離開百姓的步伐似乎慢了下來。原因是90年代末,成都評書發生了變化,由李伯清獨創的散打評書遍布成都大街小巷。李伯清的出現讓四川評書煥發了勃勃生機,讓四川評書在評書衰落的大潮中“逆流而上”。壹時間,“李伯清現象”成為媒體和專家研究的話題。

與傳統評書相比,李伯清散打評書最大的貢獻在於評書內容的創新,更貼近時代。很多段子直接來源於現實生活。這種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人民的創新,也讓四川評書得到了新的發展。

說起四川評書,可能大家會想到壹個身材瘦削、顴骨突出、三角眼狹長、留著小胡子、額頭明亮的高個子。他就是李伯清,壹個把四川評書創新並推向大街小巷的人。很多成都人說,只有李伯清才能代表當代成都的“俗”文化。成都人喜歡這個高瘦的男人,講書的時候充滿活力。自從李伯清1994開始講散打評書,十幾年了,人們還是喜歡聽他講。

李伯清開創了“散打評書”的時代

李伯清的散打是“與時俱進”。WTO是熱點的時候,他對抗WTO,非典時期,他對抗非典。2005年春節,李伯清還在sctv獻上了《散打十二生肖》,其中他不再壹個人上陣,四川版的“十二姑娘樂隊”——“錦城四關女子蜀樂”民樂團為節目表演量身定制了《十二生肖歌》,壹位美女上臺與李伯清共舞。經常聽李伯清評書的人發現,李伯清的評書形式越來越多樣化。

李伯清喜歡收徒,他的幾個徒弟都是四川電視臺黃金時段的節目主持人,比如廖健、丁當和閔天浩。廖健是壹名學徒,他將李伯清的散打評書運用到生活中。在散打評書的基礎上,他創造了“蒲川說唱”的形式。舞臺上穿著hip-hop的廖健,壹張嘴,流行的說唱節奏裏出來的是:“別出聲,別出聲,在桌子上使勁打我把妳寶寶打爆。”廖健繼承發揚了李伯清的經典《素芬》《虎門墩》並作曲:“那天妳在春熙路吃涼粉,我在妳旁邊吃蹄花...我們兩個玩得很開心,牽著妳的手在府南河邊轉圈。”《素芬》壹度成為四川最受歡迎的市民歌曲。

廖健還有壹個哥哥叫呂品,他是2004年風靡成都的“方言漫畫”的創作者。2004年2月,呂品策劃了四川話版的《貓和老鼠》:貓湯姆取名為“假世故”,老鼠傑瑞叫“風車”。“裝老練”和“風車”在方言版成了針鋒相對的朋友。《貓和老鼠》在四川壹上市就賣了20萬套,也直接掀起了國內的後續:東北話版、河南話版、蘭州話版...

內容創新

遺憾的是,這樣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在散打評書如火如荼的時候,李伯清選擇了離開成都去重慶。散打評書呈現下滑趨勢,有人將其歸因於李伯清的離去和後繼乏人。然而,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即使李伯清已經回到成都,他也培養了幾個得意門生。但是現在散打評書已經今非昔比,四川評書似乎也註定要被傳統評書淘汰。時至今日,除了李伯清還在堅持“散打”,另壹位壹直堅持本土傳統評書的大師是羅世忠。

內容創新曾賦予四川評書新的活力,但僅靠內容創新並不能使四川評書實現可持續發展。要賦予評書生命力,內容創新只是壹方面,另壹方面還在於現代傳播方式和營銷手段的應用。專家表示,當前文化產業要形成良性產業鏈,最缺乏的是現代營銷理念和人才。傳統文化發展的前提和優秀內容的支撐是第壹步,但僅僅靠內容是無法維持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從國情來看就是如此。

  • 上一篇:有哪些好看的懸疑電視劇?求推薦。
  • 下一篇:紅薯粉絲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