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第三十三章宋代科技的發展

第三十三章宋代科技的發展

在整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推動下,宋代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宋代的科技成就不僅成為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壹座高峰,而且在當時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中國四大發明,在宋代得到完善和應用。談到宋代的科學技術,人們常常會提到科學家沈括(公元1031 -1095)和他的壹篇關於孟茜的談話。英國李約瑟博士(公元1900 -1995)稱贊沈括是“中國整個科學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並稱他的《關於孟茜的談話》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下面簡單介紹壹下宋代的十二大科技成果。

壹.農業

宋代形成了壹套行之有效的土地開墾和利用方法。人們因地制宜,盡力擴大耕地面積,有圩田、淤田、沙田田、分田、架田、分田、湖田、梯田。農作物的分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南方廣泛種植的水稻延伸到了北方。還從越南、朝鮮等國引進早熟、抗旱、籽粒飽滿的“占城稻”、“黃粒稻”等優良品種。與此同時,蕎麥和高粱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宋代是中國植棉業發展的轉折點。北宋時期,植棉地區主要是福建和廣西。南宋時期,棉花種植區域逐漸擴展到長江、淮河流域,江南西路、兩浙路、江南東路等地廣泛種植。

宋代最著名的農作是陳芳(公元1076-?)陳輔農書,寫於1149。全書3卷,22篇,65438+20萬字;第壹卷論述農田管理和水稻種植,是全書的重點;中卷敘述養牛和牛醫;第二卷闡述植桑養蠶。這是隋唐以來長江下遊勞動人民積累的農業生產技術經驗的總結,反映了唐宋時期水田耕作技術的水平。在整地育苗、中耕除草、田間烘烤、灌溉等方面都有論述,中國古代精耕細作的傳統思想在這裏得到了充分體現。宋代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動植物目錄,造園術已經高度發展。

第二,天文學

由於農業生產和歷法制作的需要,統治者壹直比較重視天文學的研究,觀測水平不斷提高。宋朝也不例外。

據《新象法》記載,北宋時期從1010到1106有五次大規模的星位觀測。宋史?測定二十八顆恒星位置的結果保存在天文記錄中。“靈臺秘園”包含345顆星星,星星之間是相互分離的。南宋公元1247年制作的蘇州石刻天文圖,面積8×2.5尺,刻星1430余顆。以北極為中心,有三個同心圓,代表北極恒常圈、南極恒常圈和赤道,28條輻射線代表28個夜晚的距離,還有黃道和銀河系。所有這些成就的取得,都與當時高度發達的天文觀測儀器分不開。中國古代的傳統天文儀器,如漏壺、標準表、渾儀、渾天儀等,在技術和工藝上的改進在宋代最為有效。

對於上面提到的那些天象儀,北宋沈括提出了減少環數的設計,渾儀和簡易儀就是這種設計下的傑作。蘇頌(公元1020-1101)、韓公廉等人制作了大型水運儀臺,利用齒輪系統使儀器在漏水的推動下保持勻速,與天體運動壹致。它不僅可以演示天象,觀察天象,還可以報時。

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歷法是《大壹統歷》,頒布於清四年(公元1198)。歷法是由天文學家楊忠福發明的。與現代實測值相差僅26秒(與元代郭守敬編著的時間歷法誤差相同),但與現行公歷使用的數據相同,比西方公歷出版早383年。但由於月食沒有得到驗證的猜測,“統壹歷法”只用了三年。同年,“凱西歷”誕生,取代了沿用了45年的統壹歷法。

三。地球科學和采礦

地學的發展特點是以地圖和經典的形式編纂地理著作。插圖也在向地方誌過渡。“宋史據?《藝文誌》記載宋代方誌100余種,配有地圖的方誌稱為“圖誌”或“圖經”。《國家通誌》中最著名的是《太平宇宙記》,成書於976-984年。由北宋地理史(930 -1007)編纂,共200卷,主要是關於中國和外域的內容。與此同時,增加了許多關於人物和藝術的章節,開創了地方誌的新風格。

北宋王存(1023-1101)等人編著的《元豐九域誌》,寫於1068和1085之間。該書註重“當下之事”,對演變不多言,但對周圍的英裏數、城堡的名稱和水澤的山川情況作了詳細的敘述。宋代縣縣方誌有20余種,許多方誌經過世代修訂,逐漸積累,形成了豐富的地方誌資料。

由於這壹時期中外交流頻繁,對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許多重要的外國地理文獻都是在實地考察和傳聞的記述中形成的,如耶律楚材的《西遊記》、周曲飛的《答嶺外代》、趙的《諸番誌》等。現存的《華夷圖》、《虞姬圖》、《地理圖》、《九曲守陵圖》等三幅宋代石刻地圖在安、蘇州均有,極具價值和特色。它們是目前繪制最早的地圖,河流和海岸線精確,代表了宋代測繪地圖的水平。地球科學的發展為礦物學和水利建設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隨著宋代礦業的發展和人們實地考察地質現象的氛圍,人們對礦物和某些地質現象的認識和研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公元1133萬度的三卷,其中記載了116種石頭。記錄各種礦石的起源、開采方法、產狀、光澤和質量,反映了人們對礦物認識的新水平,是當時出現的巖礦知識著作。

第四,醫學

宋代醫學在教育、理論、臨床學科診療、本草、方藥等方面都取得了進步,使中國醫學進入了壹個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宋朝統治者重視各種醫書的修訂。973-974年,劉漢、馬智等人編《開寶本草》卷21,載藥983種。公元1057年,蘇頌等人編纂了《嘉祐本草》兩卷,收錄了1082種藥物,編成了壹本圖文並茂的《本草》。唐慎微的《經史證急救本草》共32卷,包括1700余種藥物,各種疾病的適應癥,服藥時的飲食禁忌,藥物的畏、促、需、用,使人們對歷代本草的起源和藥物的配伍禁忌有了大致的了解。明代李時珍評價說:“能使各家的草藥、藥方長存,不亡者,是壹大功業。”

在宋代,中醫可以分為九個分支:大房脈、風穴、針灸、小房脈、眼科、產科、口齒喉科、瘡瘍腫折病、金術班。分學科大大加強了診斷的針對性。《宋醫學》還有兩件事必須提壹下。壹是宋詞(公元1186 -1249)的冤情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二是王(公元987 -1067)的《銅仁腧穴針灸圖說》和《銅仁針法》。

動詞 (verb的縮寫)數學

在宋代科學技術的各個學科中,數學的發展較為突出。秦(公元1208 -1268)的《九書》、楊輝的《九章算法》和楊輝的《算法》相繼問世。沈括對數學的貢獻是他的“隙積術”和“會圓術”,為後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六、火藥

在《意想不到的技術革命:從煉金術到火藥》壹章中,已經提到火器和火槍在宋朝的軍事應用中已經相當成熟,使中國的科技遠遠領先於世界。

七、活字印刷

《技術革命:印刷術》壹章已經提到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裏就不多說了。

八、指南針和導航

沈括在《孟茜筆談》中記錄了水浮針和磁針的偏轉角。磁偏角的發現是哥倫布在西方1492年才發現的,比沈括晚了400多年。人們對人工磁化的方法和磁針的使用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從而導致了指南針的廣泛應用。指南針最直接的應用就是導航,它使人們能夠全天候航行,使人們能夠在浩瀚的大海上自由航行。開通了許多新航線,航程縮短,極大地促進了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航運業發展迅速,造船技術在宋代達到頂峰,指南針功不可沒。可以說,指南針促進了航海的發展,航海也刺激了指南針的進步。

九、土木工程

公元984年,淮南轉運使喬(公元926 -1001)掌管淮河,將二鬥門打造成多閘的運河船閘,提高了河道運輸能力。這個發明也是世界首創,然後廣為流傳。在沈括的《孟茜筆談》中也提到了復合制動的應用,並詳細描述了應用該技術後的效果。

X.金屬工藝學

宋代發展了兩項煉鐵革新。壹種方法用於鑄造劣質不均勻鋼;另壹種是現代煉鋼爐的前身,通過吹冷風反復鍛打達到脫碳的目的。從806年到1078年,人均鐵產量增加了6倍,到1078年,年產量已達127萬公斤。在十壹世紀末,人們發現煙煤可以代替木炭。美國經濟史學家羅伯特·哈特韋爾(1932 -1996)指出,12世紀中國的鐵和煤的產量幾乎與18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相當。

XI。紡織技術

宋代使用腳踏繅絲車。秦觀(公元1049 -1100)在其著作《蠶書》中詳細記錄了繅絲機的結構、幾個關鍵部件及用法。動力是由踏板產生的,絲是繞在線軸上的。

腳踏紡車出現在南宋時期。南宋刻本《列女傳》?在魯多·英濤的畫中,有壹個女人正在使用三軸腳踏紡車。南宋馬的《風圖》中發現了壹種五錠腳踏紡車。

水變成紡車,發明於宋末元初。它由旋轉主軸、添加主軸、水輪和傳動裝置四部分組成。它配有32個錠子,由兩根橡膠繩驅動使其運轉。用於加工與麻紗、蠶絲等長度的纖維,效率高。水車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紡紗機,是我國古代機械工程的偉大成就。

宋末元初棉紡織專家黃道婆(約1245-約1330),對宋代先進紡織技術的推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元代著名農學家王鎮在其農書中介紹了三錠腳踏棉紡車、三錠/五錠腳踏麻紡車、大紡車、水對水紡車。

十二、制瓷技術

宋代是中國瓷器的全盛時期,有五大名窯:定窯、鈞窯、官窯、哥窯和汝窯。宋代瓷器,以其古樸、質樸、典雅、凝練,同時也是世界工藝發展史上,為中國勞動人民所敬仰的壹座豐碑。2014年香港蘇富比拍賣市場,壹件“北宋定窯各向雕”引起激烈競爭,最終以1.1.6億元成交。

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壹書的導言中提到:“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尋找壹個具體的科學技術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是在宋代,無論是在應用科學方面還是在純科學方面。”中國現代歷史學家陳寅恪(公元1890 -1969)曾評論說:“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了幾千年,在趙宋時期達到頂峰。”

  • 上一篇:昆明動物園的歷史沿革
  • 下一篇:河北省淶源縣(1),有兩千年歷史的廣昌古城,七泉匯聚的拒馬河源頭。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