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的主觀性和客觀性是什麽

歷史的主觀性和客觀性是什麽

歷史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1.歷史的概念

什麽是歷史?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從事深入研究的人,都無法回避這個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不同時空環境下的人會給彼此不同的答案。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歷史這個詞本身的定義似乎比其他任何詞匯都要難。直到今天,圍繞這壹概念的討論仍處於復雜而有爭議的局面。從理論上講,這種現象很正常,就像歌德說的“人只有在知識很少的時候才有明確的知識,知識會隨著懷疑而增長。”

A.歷史壹詞的三層含義

國內權威的史學理論著作認為,歷史壹詞包含三層含義。

“壹是指過去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進程,或者說過去發生的事情的歷史,即作為歷史學習者認識對象的客觀存在的歷史;

其次是指人們的歷史認識或歷史著作作為歷史認識的集中成果,即作為認識主體的重構客觀歷史過程的主觀歷史;

第三,是指歷史學科,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是研究人類社會發生的各種歷史現象,探索其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杜、龐卓恒、陳高華:《歷史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第3頁。)

如果進壹步梳理這三個層面,可以認為歷史包含了兩個基本要素,即過去發生了什麽以及人們對這些事情的認識。這也涉及到歷史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2.西方歷史學家討論歷史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A.修昔底德的歷史認識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是西方歷史上第壹個以尊重歷史事實的客觀性而聞名的人。他不相信謠言,努力使自己的敘述符合事實。但是,他和其他古典史學家壹樣,在歷史寫作中也把歷史的道德培養功能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開篇,修昔底德就明確了自己寫書的目的。“我的這部歷史作品可能讀起來沒有吸引力,因為它缺乏虛構的故事。但如果那些想清楚地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麽,未來還會發生類似事件的人(因為人性永遠是人性)認為我的工作有壹些好處,那我就心滿意足了。我的作品不是只想迎合大眾壹時的愛好,而是想永遠掛下去。”(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謝德峰譯,商務印書館,1960,第18頁。)看來作者是想通過描寫雅典的興衰來訓誡後人,以史為鑒。比如他經常以當事人的口吻創作長篇大論,其實表達的是他的政治追求。在眾所周知的《佩裏克萊斯在陣亡將士國葬儀式上的講話》中,修昔底德極力贊揚雅典的民主政治。

B.蘭克的歷史認識19世紀,德國歷史學家蘭克創立的“蘭克學派”以其客觀主義史學而聞名。他們有壹句名言:歷史是如何發生的,我們來描述。在弗蘭克時代,歷史的地位迅速上升,以至於後人把19世紀稱為“歷史的世紀”。那時的歷史學家常常對自己的學科充滿必勝的信念。受過嚴格歷史專業訓練的學者認為,通過對過去壹段時間遺留下來的史料進行科學整理,歷史的本來面貌就可以全面、徹底、真實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在這壹原則的指導下,弗蘭克和他的學生們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留下了拉丁語和條頓民族史等名著。從表面上看,等級學派似乎已經將個人主觀因素完全排除在歷史寫作之外,但實際上,他們的努力並不能完全實現。蘭克壹方面強調歷史的客觀性,但另壹方面歷史又具有規律性。他以典型的精英史觀向世人宣告:整個歷史都是上帝寫的,在上帝意誌的指引下,帝王們會按照自己的意圖創造歷史。因此,柯藍學派歷史學家使用的史料大多與上層階級的行為有關,而下層階級則被排除在他們的歷史視野之外。雖然等級學派在形式上遵循了客觀、科學的造史方法,但從根本上說,這壹切都是為其“精英史觀”服務的,貫徹了其主體意識。

C.克羅齊對歷史的理解

意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克羅齊是主張歷史相對主義的代表人物,以強調壹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而聞名。他認為,歷史學家應該“只專註於適應壹個問題的某壹點,構成活的積極的歷史,即當代歷史”;相反,不存在獨立於主體意識而存在的客體歷史。(克羅齊:《歷史的理論與實踐》,傅仁幹譯,商務印書館,1982,第37頁。)在克羅齊看來,認識者通過主觀感知和個人需要掌握的歷史知識才是真正的歷史。“歷史存在於我們每壹個人心中,它的信息就在我們自己的胸膛裏。”

(克羅齊:《歷史的理論與實踐》,第14頁。)和其他多余的、遊離於其視野之外的歷史是虛假的和完全不可靠的。在這裏,與客觀歷史相比,人的主觀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

D.科林伍德的歷史理解

科林伍德是20世紀上半葉的英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在歷史哲學中,主張“壹切歷史都是觀念史”,是當事人的思想動機決定了他的行動,從而推動了歷史運動。“對於歷史學家來說,被發現的對象不是壹個簡單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達的思想。”(科林·伍德:《歷史的概念》,何兆武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第243頁。因此,歷史學家必須研究人類行為背後的思想。在克羅齊之後,柯林伍德把主觀因素在歷史認識中的作用提高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3.歷史是主觀和客觀的統壹。

總的來說,歷史研究離不開歷史認識的主觀性和歷史本身的客觀性。歷史學科在某種程度上需要二者的互動。就過去的事件而言,其客觀性是獨立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歷史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必須依靠人的主觀能動性,並做出具體而深入的解釋。任何歷史研究都不可能絕對排斥人的主體活動,這是人文社會科學的顯著特征。把歷史學科建成類似於純自然科學的模式,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歷史是不可重復的,它的規律性只有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才有效。從另壹個角度來看,我們不需要那樣做。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不同時代的人會有不同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就需要有批判意識的歷史學家根據過去所謂的客觀史實,做出與時俱進的精彩解讀。

4.歷史理解的相對性

A.歷史理解的相對性意義

歷史認識本質上是相對的,相對性的意義在於認識對象在自我選擇、不重復、不直觀方面比其他科學對象更突出;歷史認識的主體處於歷史普遍聯系的總過程中,歷史客體的認識活動不可能純粹客觀地超越其特定的思想水平、傾向和時代價值的約束。

歷史知識的絕對性只存在於壹些關於具體歷史事實的奇異判斷中,或者只存在於只能壹步步逼近的方向中,代表著人類歷史知識無限發展的傳承系列。

在理解歷史知識相對性的基礎上,可以深入探討歷史知識與其他科學知識的* * *本質,客觀地尋求各門科學之間的借鑒與結合。

B.對歷史研究者的要求

歷史研究者必須不斷反思自己,關註自己的潛在意識、知識特征等思想傾向在自己的歷史認識結果中反映的程度和意義,以及如何看待這壹成分。進壹步說,他們需要更多地關註滲入史料中的他人主觀因素,以盡可能地消除其負面影響。在作出壹般性、普遍性的結論時,要註意其成立的前提,尤其是理論前提本身的特設性、假設性成分。最後,對於具有普遍意義的歷史認識,放棄認識已經終結的意識,做好在現實基礎上隨時投入歷史再認識的準備。(參見趙壹峰:《歷史認識的相對性》,《歷史研究》第1998期,第1期。)

  • 上一篇:2020年上海開放的公園、景點全名單來了!
  • 下一篇:有哪些古風節目?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