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代兵器的演變和發展歷史

古代兵器的演變和發展歷史

劍:古代中國使用的壹種鋒利的冷兵器,用於近戰刺和砍。分為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細長,兩側有刃,劍尖鋒利。刀柄很短,很好握。劍通常配有鞘。中國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鐵劍和鋼劍。

矛:古代中國用於刺和戳的冷兵器。它由槍頭和槍柄組成。槍頭多為金屬材質,槍柄多為木、竹、藤材質,也有金屬材質。矛壹般是1.8-2.7米長,有的超過4米。矛頭壹般有40厘米長,有的達到80多厘米。早期的矛頭是石頭或動物骨頭,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矛頭。

戟:中國古代把矛和葛公結合起來作為格鬥的冷兵器。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由金屬制成,戟柄由木頭和竹子制成。最長的戟可達3米多。它不僅能刺、戳、挑,還能鉤、啄。是步兵和騎兵使用的利器。早期的戟是青銅戟,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鐵戟。

刀:中國古代單兵作戰中用於短距離劈砍的冷兵器。它由刀體和手柄組成。刀刃狹長,刃薄,脊厚。手柄或長或短。種類很多,有大刀,有腰刀,有環首劍,是中國古代軍隊的主要武器。早期是石刀,後來發展到青銅刀、鐵刀、鋼刀。

匕首:壹種短的、像劍壹樣的冷兵器。它由刀體和手柄組成。長20-30厘米,分單刃和雙刃。匕首短小易藏,自古以來就是軍隊使用的冷兵器之壹。

葛:中國古代用於鉤啄的冷兵器。它由頭部和手柄組成。歌頭多為青銅鑄造。手柄多為竹木材質,長度通常在1米左右,最長的超過3米。葛盛行於商朝至戰國時期。戰國後期,鐵制兵器越來越多,青銅兵器逐漸被淘汰,西漢後期已經滅絕。

弓箭:中國古代用弓發射的有鋒利刀刃的遠程武器。弓由彈性弓臂和柔性弓弦組成;箭包括箭、軸和羽毛。箭用銅或鐵制成,莖用竹或木制成,羽毛為雕花或鷹毛。是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重要武器之壹。

盾: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手持保護性武器。形狀為矩形、梯形或圓形。材料是皮革、木頭、藤條或金屬。大盾高約1米,寬60-80厘米。小盾高約60厘米,寬約40厘米。

盔甲:中國古代士兵佩戴的壹種保護性武器。由鎧甲體、鎧甲裙、鎧甲袖三部分組成。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縮,方便戰鬥。最初是用藤條和皮革制成,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甲,可以有效防禦青銅和鐵甲武器的攻擊。

火器:中國元代和明初的金屬管狀射擊火器。它由炮口、火藥室和尾部組成。使用時,將從藥室內引出的導爆索點燃,點燃藥室內的火藥,利用火藥氣體的爆炸力將前室內預裝的石彈或鐵塊彈射出來,殺傷敵人。該器是中國元古代第壹代金屬管狀射擊火器。用銅和鐵制成,最晚出現在元朝(約65438+4世紀初),廣泛用於海戰和陸戰。戰時使用的火器有:單管矛、多管三眼大口徑短槍、五排矛、七星矛、十眼矛、大口徑碗矛(口徑100-120mm)。

法國機器:明朝中期的中國火炮。由母矛和子矛組成。女矛的槍管細長,口徑小。矛上裝有瞄準鏡和攝像門,可以對遠距離目標進行瞄準和射擊。槍身兩側有炮耳,可以將槍身放在支架上,通過俯仰調整射擊角度。矛的後部很粗,有壹個很長的孔和槽用來裝矛。子矛類似於小矛。每支母矛配備5到9支子矛,可以預裝彈藥備用。戰鬥中,分矛依次裝彈擊發,提高擊發速度。法國機器是在歐洲發明的。明朝嘉靖元年(1522)從葡萄牙傳入中國,根據國名稱為“法國機”。嘉靖三年(1524),明朝廷成功仿制了首批32支法國專利機,每支重約300斤,母矛長2.85尺,子矛4支。之後,明朝廷陸續仿制了各種大小型號的法國機器,裝備北方和沿海部隊。

鳥肫:中國對明末火繩和燧發槍的總稱。它由槍管、火藥池、槍栓、瞄準器和槍柄組成。使用時,用預燃火繩拉動槍機帶動火繩點燃火藥池中壓實的火藥,利用火藥氣體的爆炸力將槍管中的鉛彈射出,殺死敵人。雞胗是歐洲發明的。明朝嘉靖年間由魯米(現譯朗姆酒,位於今土爾其)傳入中國,後被明朝仿制。鳥矛最初的仿制品是前裝、滑膛、火繩,這是現代步槍的雛形。口徑約9-13mm,槍管長1-1.5m,全槍長1.3-2m,重量2-4kg。重量3-11g,射程150-300m,曾是明清兩軍的主要輕武器之壹。

  • 上一篇:《神樂阪本》中日本料理的漫畫設計
  • 下一篇:暨南大學是什麽學校?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