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梅州的民歌有什麽特點?

梅州的民歌有什麽特點?

客家山歌源於民歌,是民歌的壹種。民歌自古以來就是普通大眾的歌曲,由人民口頭創作,口頭傳唱,不斷修改,在民間流傳,所以統稱為“民歌”。據史料記載,始於先秦(夏商周),中國第壹部“詩集”是春秋末期孔子編輯的《詩經》。其中《十五國風》是壹首民歌,但當時還沒有“民歌”的稱謂。直到唐朝我才看到它的名字。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曾出現過“山歌裏猿獨啼”“當然有山歌,也有村笛”等句子;李益的詩裏也有壹些句子,比如“山歌聞竹枝”。梅州歌手的“劉三妹故事”也發生在唐代神龍時期。兩者證明梅州“客家山歌”盛行正當其時。因此,“劉三妹與秀才唱反調”的傳說從未間斷。根據對客家源流的考證,客家先民在金代由中原南遷,祖居陜西、甘肅、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就是流行“十五國風”的黃河、長江壹帶。客家山歌的修辭手法正是承襲了《詩經》的“十五國風”,以“賦、比、興”為主,常用“重章疊句”,尤其是雙關、抒情。只是從四句、四字句變成了四句、七字句;然而,修辭手法保持不變。其特點也是“通俗易懂,生動押韻”。客家山歌多為抒情情歌。梅州65438-0986收集的近萬首民歌中,情歌約占80%。這也是其傳承“十五國風”和“以情歌為主”的見證。當然,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由於與當地原住民的長期共存,也會吸收各個民族、族群民歌的優點。例如,雙關語的使用類似於古代江南的“吳歌”。在民歌形式上,也受到南方少數民族唱腔、戰鬥曲等形式的影響。“客家山歌”自唐代以來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經過不斷的發展,它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除了"情歌"之外,還有勞動歌、勸誡歌、行業歌、演奏歌、吹噓歌、玄學歌、拉拉歌、謎語猜調、小調、竹歌等等。各種歌詞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四句七字,每壹句、兩句、四句都是偶數。但各地唱腔不盡相同。僅梅州民歌就有近百種唱腔,其他民間曲調就有200多種。總體來說,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客家風味。其藝術特點是:壹、歌詞結構嚴謹;二是押韻要求嚴格;第三,歌詞要形象化;四是用客家話口語;第五,修辭手法多樣化,如賦、比、興,復句,尤其是雙關。以上五個方面是客家山歌的基本要求和藝術特征。所以能在中國民歌森林中獨樹壹幟,並流傳到全國各地和海外客家地區。建國後,由於各級人民政府的鼓勵,梅州客家山歌得到了進壹步的繼承和發展。從過去在山上偷偷唱,到在公共場合公開唱;活動形式也從獨唱、二重唱變成了公開“獻殷勤”;它也從民歌發展到山戲,成為壹種新的地方戲。1983中秋節期間,梅縣地區在梅縣舉辦地區民歌大賽,評選“山歌手”和“優秀山歌手”,並決定將每年的中秋節稱為“民歌節”。客家山歌的演唱特點客家山歌深受梅州人民的喜愛,具有地方特色。它既包含了中原音樂的魅力,又揭示了嶺南本土音樂的特點。大多是高音,節奏自由,民歌風味濃郁,相當有趣。客家山歌豐富多彩,在我市各縣都很流行。每個縣的山歌唱法都不壹樣,壹個縣的山歌有幾種不同的口音。民謠可以由有天賦的山歌歌手用壹個基本的調子來唱,並且隨著內容的變化,唱出不同的感情,曲調也隨之變化,即感情立竿見影,歌曲出口,歌曲隨編隨唱,答案行雲流水。下面簡單介紹壹下我市各縣有特色的民歌:壹、梅縣民歌:梅縣比較有特色的民歌是“松口民歌”。松口民歌曲調豐富,變化多端。男女唱山歌,壹般都是唱完歌就轉到柔和委婉的山歌上去。興寧市民歌:興寧市民歌包括蘿崗民歌、石馬民歌、水口民歌。特色是石馬民歌《新繡荷包兩面紅》,詼諧幽默,腔板羽調式,演唱特色明顯。三、五華縣民歌:五華縣民歌包括花城民歌、水寨民歌、安流民歌、上善民歌、橋江山民歌、長布民歌等。特色鮮明的是五華長布民歌《石馬峰上唱》,音域寬廣,結構松散,抑揚頓挫,如行雲流水。4.蕉嶺縣民歌:蕉嶺縣民歌包括蕉城民歌、三段山刃民歌、新浦民歌、長潭民歌。特色鮮明的是《龍潭裏從宮王背上走出去》這首民歌,具有湖南腔調的特點。它更加抒情優美,表達更多的苦澀,壓縮節奏,表達歡快的情緒。大埔縣民歌:大埔縣民歌包括浦北民歌、三河民歌、茶陽民歌、西河民歌。特色是西河民歌《吾吾吃吃,太甜了》,更加優美抒情,音色明亮,宮中舒展。平原縣民歌:平原縣民歌如大哲民歌、上山刃民歌、和田民歌、巴特民歌等。特色是山刃民歌《上山刃不能慢搖》,傳達勞動情緒,搞笑,有特色。七、豐順縣民歌:豐順縣民歌包括馬柱各民歌、盤田民歌、湯坑民歌、馮亮民歌等。,以豐順縣新民歌《心中無樹成瘠心》為特色。調音風格歡快可塑,通過移調可以豐富音樂形象。以上是對各縣特有民歌的簡單介紹。客家山歌的調式以羽調式為主,大致分為:(1)沿江彩區(包括梅縣、興寧、蕉嶺、大埔、豐順沿梅江至涵江);(2)興平彩區(包括興寧、平原);(3)五華色彩區;(4)大埔顏色區。其次是以色調為主的豐順色彩區和大埔色彩區。客家山歌語言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偏遠地區或鄰省都形成了自己的山歌。
  • 上一篇:如何畫壹座花樓
  • 下一篇:三國大事年表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