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吳語鎮的歷史

吳語鎮的歷史

1.屯留是哪壹年叫屯留郡,春秋時的赤地邑叫劉旭。

魯十六年(公元前593年),為晉所滅,稱純留。戰國時期叫駐紮。

調諧器或純粹的錯誤。西漢時,屯留縣位於縣城南8公裏的古城村,吳語縣位於縣城西北9公裏的吳語鎮,均屬上黨郡。

東漢廢除了吳語郡。北魏屯留縣遷移至此縣城以西9千米的古賢村。景明元年(500),置積石縣,在今縣城西南35公裏處,也屬上黨郡。

北齊天寶七年(556),屯留、積石兩縣被廢。隋開帝十六年(596),屯留郡恢復,屬廬州,大業三年(607),屬上黨郡。

唐武德五年(622),遷至金枝,屬廬州。宋屬於隆德家。

金屬瀘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廢棄於襄垣縣,十五年恢復,仍屬瀘州。

明屬六安府。1949屬長治地區,後屬晉東南地區和地域。

1985屬於長治市。自秦設屯留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後續:屯壹,不是屯六~ ~回答:不好意思,沒聽說過。如果妳有答案請告訴我!問:屯義是鄉鎮還是什麽?。。

2.伊吾縣的歷史沿革伊吾是東漢和匈奴爭奪西域的重點。公元73年,漢朝派竇固攻打匈奴呼延王,追到蒲雷海,取了伊吾陸之地,並設義和校尉管理荒地。76年,漢朝放棄了伊吾魯的荒地,匈奴立即出兵占領。公元90年,漢軍擊敗占領義烏的北匈奴。公元92年,任尚駐紮伊拉克。公元107年,東漢放棄西域,迎來了在義烏和劉中定居田地的官員。公元119年,敦煌太守曹派首領石索班率數千人轉戰伊吾,次年春被匈奴攻陷。班庸傳入西域後,131年,東漢恢復對義烏的占領,建立義烏司馬。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兵討伐呼延王,率軍斬殺北匈奴呼延王,終於結束了漢朝與匈奴在西域300多年的爭鬥。

“義烏”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漢語叫伊吾魯,隋唐時設立伊吾郡,但不是指今天的伊吾郡,而是指哈密壹帶。今義烏,1929年哈密王廢,哈密、義合、義烏三縣建立後改名。

1935年7月,義烏行政公署成立,代行縣* * *職能,行政公署改為縣* * *。

6月1943 10月65438升級為三等縣。

1949年9月26日,伊吾縣和新疆同時和平解放。

1951 9月1日,伊吾縣人民正式成立。

3.杜集對於迅的歷史評價:“杜集也是人。”姬勇勇當禍水,聰明絕頂,可以壹試。"

曹操:“河東太守杜紀,子曰:‘虞,吾無閑也。’”“昔蕭何集關中,平川,而大清有其功,他必給以能言之職;我思念我在河東的郡,地方富庶,足以治天下,所以勞煩妳躺在鎮上。"

曹丕:“過去我勤於公務,死於水中,而我勤於工作,死於山中。所以尚書的仆人槍斃了杜基,在金夢試了船,結果全軍覆沒,所以對他忠心耿耿。我很尷尬。”

陳壽:“杜濟寬厚,利民。”“抑魏之名!”

《魏略》:“大夫樂詳,起於吉。迄今為止,河東有許多儒者,所以這是壹個原因。”“杜姬是太守,他也很好學。部(樂)詳文學、酒祭,使其教學落後,故河東之學盛。”

《米芾傳》:“Xi之才,郭嘉等。有負俗,有杜基樸質驕,皆用智使名。”

李忠:“自魏以來,有杜集、滿寵、田豫、胡誌等。在縣城住了十幾年,或者二十年,或者兩千石的假期,他們還是不去縣城,還是不容易。這也是古人的好事,雖然沒有移官的意思。”

謝莊:“故巴荒治潁川,杜姬久居江東,或賜爵恩,或受惠崇寵愛。”

熊心:“昔日杜姬慷慨,河東無警;蘇分食,金城光復。”

陸弼:“文聘在江夏幾十年;杜姬在河東十年,在並州、冀州二十余年。呂倩已經在泰山呆了十多年了。他們已經執政很長時間了。當時他們信任縣令和刺史。”

4.朱啟山原名米語村,位於沁源縣平順縣石城鎮。1942年,白帶領壹班人參軍抗日。為了表彰他,當時的平順縣人民將米語村改為常可村,擴大了他們的影響。

1943年,在沁園壹區擔任武裝部委員會主任的張發仲(介休)在圍攻霍頓的戰鬥中犧牲。區委將霍頓村改為鐘發村,現為鄉鎮所在地。日軍試圖摧毀武東抗日根據地時,武鄉縣皮堰村的王尚元為了爭取時間保護群眾轉移,赤手空拳與敵人搏鬥,不幸犧牲。後來,這個村子改名為上元村。

沁源縣沁河鎮陽泉(又名陽泉)村的李雪萌(山東曹州人,後逃到陽泉村)擔任村民兵隊長。他在1945被漢奸逮捕,又被日本侵略者殺害,所以這個村子改名為孟雪村。趙,沁源縣交口鄉左坪村人,65438-0942任二區區委委員。他被日軍逮捕並活埋。區委將萍萍村改為鐘政村。

1942年,張紹良任壺關縣抗日* * *財糧科科長時,因壹漢奸被日軍俘虜而死,東漢村改名為少良村。沁縣柳巷鄉北李村,因1區遊擊隊隊長王尚賢在1945抗擊日偽軍中犧牲,更名為尚賢村。後改尚義村,保留“尚”之名。

壹些村莊為了紀念歷史上的英雄,見證英雄的事跡,曾短暫地更改過村名。長子縣石柘鎮南溝河村原名西溝村。1944,二區隊長敖為保護群眾與日軍同歸於盡。* * *授予敖英雄稱號。南溝河改名金嶴村,現在改名向陽溝村。

潞城市店上鎮高(屯留縣四堤村人)在1942擔任第五區區長。他深入虎穴,不幸被日軍殺害。為紀念高,更名為村,並建立了烈士紀念碑和紀念亭。沁源縣下莊村,為紀念殺敵英雄賈,更名為村,後又改回原名。

壹些英雄事跡廣為流傳,英雄居住的村莊也因此聞名天下。魏,抗日英雄,曾任東北抗日聯軍副司令員兼政委,屯留縣蘆村鄉王村人,1941年卒於東北。

1940,秦縣張遠鎮喬家灣村閆(死亡之柱班長)被捕,與兩個女兒同時犧牲。1941年,等5名黨員在沁縣牛寺鄉曲珊村壯烈犧牲。

黎城縣紅井鄉莊頭村武裝部指導員康老虎不幸身亡。平順縣石城鎮何裕村民戰士王金書為掩護群眾跳崖與敵同歸於盡,贈送“國粹”牌匾。

武鄉縣上思鄉馬家莊村神槍手馬應元,犧牲後在第二次英雄會上被追認為英雄。壺關縣洞井嶺鄉石盆村的牛寶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

武鄉縣蟠龍鎮白家莊村少年英雄李愛民,13歲時被日軍殺害。沁源還有壹個民族英雄朱啟山。

武鄉縣鄉徐家堖村的王九桓是八路軍花木蘭,襄垣縣村的趙是殺敵英雄,武鄉縣蟠龍鎮關家堖村的關是神槍手,武鄉縣古城鎮南溝村的喬猴子是脫離民兵的英雄,沁源縣交口鄉村的李德昌是殺敵英雄,潞城市牛蹄鄉李莊村的是壺關縣吉店鄉河口村有秦德彪遊擊隊,武鄉縣猶大鄉早坤村的魏領導的遊擊隊在太行山區很有名氣。

石城鎮老神腳村嶽增玉組織八路軍漳河遊擊隊。平順縣石城鎮鬥口村的趙組織了中國青年救國會,擔任延安龍洞中學校長。

沁源縣沁河鎮城西村宋乃德,抗戰時期組織學生抗日武裝,後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修建“宋公堤”。我們城市裏有壹些村莊。解放前,改了舊名,起了新名字,鼓勵群眾鬥爭到底。

沁源縣數量最多。交口鄉石窯上村更名為鐘毅村,雞刀巖村更名為強子村,曹家溝村更名為永義村,化峪村更名為新義村,以鼓勵群眾共同抗日。赤石橋鄉沙灘地村改名桃園村,寓意“桃園三誓,並肩作戰”;抗日戰爭時期,由於保密和形勢發展,王河村更名為程村,鐘發鄉老窯子村也因保密更名為友仁村。襄垣縣西營鎮秋樹底村,抗戰時期改為興民村,意為共同抗日。

武鄉縣盤龍鎮安樂莊村,原名孔角,因新華日報社駐此而更名為1940。平順縣石城鎮原名王家莊村,沁源縣官灘鄉慶忌村原名澤溝,襄垣縣湖亭鎮建華村原名箭谷。

新中國成立後,壹些地方以紅色寓意命名,我市就有很多。沁縣南泉鄉東風村原名馬條,長治縣工農村原名孔龍莊,屯留縣東支河村因1967遷至潞城市而更名為紅衛村,改革開放後更名為何儀村。

市區有太行街、八壹廣場、延安路、五壹橋、解放街等紅色地名。1958期間,當時的許多公社都被冠以“東方紅、五星、紅專、燈塔、火星”等紅色名詞,如潞城市的中蘇公社、長子縣的陳楠燈塔公社、屯留縣的吳語豐收公社等。

“文革”期間,市區東街改為東風路,西街改為紅星路,南街改為戰鬥路,南郊改為反修路,北郊改為建設路。五馬街,原名工農公社,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市湧現出許多名村,為長治爭光。從65438年到0957年,長治縣殷誠鎮巨寨村成為全國無文盲村,大辛莊鎮郊區王村是山西省第壹個中蘇友好集體村。

文革期間,長治縣北城鄉程楠村的人防地道聞名全國。上世紀,屯留縣裏高鄉王公莊村因其機械化旱作農業技術,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農業改田實驗項目示範村”。

壺關縣金莊村召開中國北方谷子高產經驗交流會。嵩縣、湖亭鎮、湘源廠、長治縣郝家莊鄉安城村的村民兵,都是全省有名的。

5.問山西省長治市的歷史背景。長治古稱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荀子稱“上地”。

“入黨”的意思是上面的地方,即“太行山之巔,地勢最高,天為黨”。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中原有望為黨所勝”之稱。此外,長治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是研究山西歷史文化和弘揚革命傳統的基地。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神農炎帝就曾在這裏品嘗草藥,馴養牲畜,發展原始農業。殷商時期,長治是殷商以下的諸侯國,史稱“李”。

春秋歸晉。戰國時,趙、魏、漢共分晉,長治為韓國都城,稱為上黨郡。

隋朝改為瀘州。幾經變遷,唐代改為河東路瀘州上黨郡。明代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改名六安府,長治縣也因此得名。

清代六安府長治縣沿襲舊制。民國初,道路廢棄,長治改為集寧路。

19年(公元1930年),放棄道統,改長治直隸省為轄地。從1945到1945的50多年間,長治於10月8日解放,經歷了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變動,如為山西省轄市,由長治地區管理,隸屬晉東南行署。

長治屬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歷史悠久。後羿射日、精衛填海、龔宇移山等傳奇故事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長治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也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建立了以太行山、太嶽山為根據地的抗日根據地,後來發展成為晉冀魯豫邊區,是當時華北最大的根據地。

八路軍總部和* * *中央北方局等領導機關長期駐紮在武鄉、潞城,成為華北抗日戰線的樞紐。長治的發展在古代是中共的中心地區,歷代郡縣、府縣、政府的首腦總部主要在今天的長治市城區。

“上黨”的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初期。史記趙時嘉:“(趙成侯)十三年(公元前362年),成侯與會黨。”對於“參加黨”的含義,東漢劉茜在其訓詁巨著《名釋》中解釋說:“黨,是什麽。

它位於山上,是它最高的地方,所以它被稱為上黨。各種地理文獻也認為此地“在太行山之巔,地勢最高,亦與天為壹方。”

在這裏生活久了的人,可能體會不到上黨是世界肩膀的感覺,但從河北回望山西,會覺得山比萬仞高,身在天上,未必知道上黨的真面目。公元前262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鎮守。為了聯合趙國對抗秦國,他把上黨的17城獻給趙國,於是長平之戰爆發了。

秦統壹後,在此設立上黨郡,取14郡:長子、屯留、、史、襄垣、壺關、橋市、、楊阿、固原、史、魯。如果加上端氏、澤陽兩縣,這大約就是馮婷贈送給黨的17城。

由此可見,當時上黨的範圍應該是東起太行山,西至太嶽山,南至吳王,北至八間嶺的廣大地區,占據整個晉東南。東漢建安十八年(公元前213年),曹操平定黃河以北,建立新縣12,其中上黨縣以北的湛河、合河兩縣,設樂平郡,形成隋朝後的遼國。十六國時期,慕容永在上黨郡稱帝,在上黨郡南部設建興郡,如喬氏、杜高、楊阿、段氏、澤州,形成隋朝後的澤州。北魏建義元年(公元前528年),上黨縣西北的固原、銅等縣設伊寧縣,形成隋朝後的秦州。唐以後的上黨縣中心地區形成了瀘州。

所以,歷史上人們習慣把魯、澤、遼、秦四國並稱為同,只是因為它們同根同源,同屬壹個地方,都出自古代的上黨。後來,瀘州、秦州演變為今天的長治市;澤州演變成今天的晉城;遼州成為晉中市東部山區縣的所在地。

北周鄭玄元年(公元前578年)首次置瀘州,以中國瀘水(今張卓河)命名。隋朝對上黨縣進行了改革。

唐武德元年(公元前618年)至明洪武七年(公元1376年),曾改名為趙德君、龍德君、龍德府。明朝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潞城縣小官陳卿逃到家鄉青羊山,借助太行山間的險要地形,聚眾起事,連陷遼、秦、明朝廷。

直到嘉靖七年十月,官軍才以654.38+萬兵力進攻青羊山,鎮壓農民軍。之後,為了加強對地有限人兇的瀘州的有效管理,防止此類事件發生,明廷特於嘉靖八年二月擢升瀘州為府,府城設縣。

嘉靖帝賜府名“六安府”,縣名“長治縣”,希望這裏長治久安。這就是“長治”的由來。

明代六安府轄“屯、昌、昌、鄉、裏、陸、平、胡”八縣,俗稱“府八縣”。1912三月,山西省廢除原清政府和州級建制,削六安府,留長治縣。

1949年設立長治特區,專署長治。轄長治、長子、屯留、沁源、沁縣、武鄉、襄垣、黎城、潞城、平順、壺關、陵川、高平、晉城、陽城、沁水等16個縣和長治市城關區。

1950,長治城關區改為長治工礦區。1951,長治工礦區改為長治市,省直管。

長治地區轄16個縣。1954年,長治、潞城兩縣合並,改為潞安縣(在長治市)。

長治地區轄15個縣。1958年,長治特區改為晉東南特區,駐長治市。

長治市劃歸晉東南特署領導。屯留、長子縣撤銷,屯昌縣合並;後來屯昌縣撤銷並入長治市。

撤銷六安縣,並入長治市、黎城縣;撤銷平順縣,並入黎城、壺關兩縣;陵川、高平兩縣撤銷,並入晉城縣;沁水縣撤銷,並入陽城縣。撤銷湘源、沁縣,合並秦湘縣;後來,秦湘和沁園2被取消。

  • 上一篇:大店鎮經濟
  • 下一篇:有哪些好看的懸疑電視劇?求推薦。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