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三農工作的經驗教訓。歷史報紙上的。

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三農工作的經驗教訓。歷史報紙上的。

第壹,從65438年到0950年,建國後的土改程序相當簡單。首先是階級劃分,即由農民來評判地主;然後沒收房東的財產;然後檢查每戶的土地財產,最後在現有基礎上平均分配。實施單位基本上由當地土改小組牽頭,由村、鄉農民協會解決。到1952年底,除西藏外,中國大陸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2的中國農民很高興。他們不僅得到了土地,還得到了農具和牲畜。然而,土地私有制違背了古典社會主義理論。按照古典社會主義理論,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前提。土地也不例外。在生產資料公有制轉變的大背景下,土地將逐步國有化,不僅是新劃撥的土地,還包括其原有的所有權。等待農民的將是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而這,顯然不是1952剛拿到地的中國農民能想到的。

二、農業改造在三大改造中,從1951到65438+2月,黨中央發布了壹系列決議,規定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政策。到1956年底,經過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三個階段,基本完成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社會改造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走合作化道路把農民個體經濟改造成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理論與實踐。1953年春,我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獲得土地的農民生產積極性極大。然而,分散而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無法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面臨兩極分化的危險。當時中國* * *生產黨認為,只有組織互助合作,才能發展生產,實現繁榮。到1956年底,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

第三,農村人民公社運動和大躍進是中國* * *產黨在50年代末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壹項重要決策。它違背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關系。由於合作化運動後期過於倉促、過於激烈的問題,人民公社運動也顯得急於向* * *資本主義過渡,吹起了“平壹級、調兩級、收三費”的“* * *生產風”。10月中旬中央工作會議(第壹次鄭州會議)後,毛澤東和中央開始逐步糾正人民公社運動中的錯誤。

人民公社運動浪費了大量資源,造成了國民經濟比重的嚴重失衡,傷害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對社會生產力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以高指標、不顧後果指揮、作風浮誇和“* * *生產方式”為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蔓延。

四、學農業大寨,1964 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新華社記者的通訊報道《大寨之路》,介紹了他們的先進事跡。他還發表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號召全國人民,特別是農業戰線,學習大寨人的革命精神。從此,“農業大寨”運動在全國農村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大寨成為中國農業戰線的光輝典範。“向農業學習”的口號壹直流傳到20世紀70年代末。

第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中國大陸農村進行的壹項重要改革,是農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轉折點,也是中國大陸農村的壹項基本經濟制度。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大陸進行“改革”,改革首先從農村改革開始。農村改革的標誌是“包產到戶(分田到戶)”,後來被稱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俗稱“包產到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在黨中央的積極支持和大力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廣。到1983年初,農村93%的生產隊實行了這種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廢除了人民公社,沒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既發揮了集體統壹經營的優越性,又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是適應我國農業特點和當前農村生產力發展和管理水平的較好的經濟形式。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改善了農村經濟。

第六,21世紀第壹個十年的三農政策。

  • 上一篇:媽祖歷史
  • 下一篇:北宋時期中國的造紙術有什麽改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